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3-20
    目录
    目录
    2016, 49(3):  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3.0.0
    摘要 ( )   PDF (15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互联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及前景展望
    王益民
    2016, 49(3):  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01.05
    摘要 ( )   PDF (25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能源的国内外发展实践,提出了通过加快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思路,论述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可行性,分析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创新领域以及综合效益。
    北极地区风能资源开发软环境研究
    张富强,田丰,蒋莉萍,白建华,张栋,于宏源,华章
    2016, 49(3):  6-1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06.06
    摘要 ( )   PDF (12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中开发北极风能资源,通过特高压等输电技术送至北半球各大洲负荷中心,对于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意义重大。针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框架下北极风电开发问题,从国际组织及国际法、北极各国投资法律与政策、环境保护、原住民权利等角度,分析了开发北极风电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诸多约束;借鉴其他国家在俄投资能源项目的经验教训,比较各种合作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中俄联合开发北极风电电源及电网投资合作推荐方式,并提出了推进北极地区风电开发的若干建议。
    能源互联网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张世翔,苗安康
    2016, 49(3):  12-1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12.06
    摘要 ( )   PDF (23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基于全面感知、宽带互联和智能应用,创造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能源互联网是由互联网与新能源技术整合而形成的新型能源体系。能源互联网在实现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的同时,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支撑。在阐述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和历程以及能源互联网发展缘起和特点的基础上,梳理了能源互联网与智慧城市间密切的关系,总结了能源互联网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各领域的应用,并对能源互联网支撑智慧城市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
    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
    谢国辉,李琼慧
    2016, 49(3):  18-2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18.06
    摘要 ( )   PDF (27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由战略构想转为现实行动,迫切需要加快能源电力技术创新。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的五大重点领域,涵盖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大电网安全运行和控制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并网调控技术、先进储能技术和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等,分析了各领域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判了各类关键技术未来的研发重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能源互联网综述研究
    刘晓明,牛新生,王佰淮,林济铿,张杰,汪湲
    2016, 49(3):  24-3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24.10
    摘要 ( )   PDF (22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能源互联网这一新兴课题受到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首先对能源互联网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及展望,阐述了能源互联网受到关注的原因及相关内涵、定义;其次,对国外、国内能源互联网研究现状做了全面的综述,并从能源互联网架构设计、能源互联网控制策略及能源互联网概念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分析;最后,分析了能源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对能源互联网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分析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供未来能源互联网建设参考。
    基于CO2 减排目标的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展望
    朱发根,单葆国,马丁,刘小聪,李江涛
    2016, 49(3):  34-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34.05
    摘要 ( )   PDF (25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展望中长期能源需求,研究和提出相应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直是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应用时间序列、趋势外推、计量经济、能源系统(平衡)分析等模拟技术构建了全球能源需求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以2050年能源消费产生的CO2减排50%为目标设计了2 ℃情景,对该情景的能源需求进行了分析展望。研究显示:2 ℃情景下亚太地区特别是印度是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在2045年后趋近饱和;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将实现由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转型,非水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是这一转型的主要动力;电能替代是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主旋律,电力将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终端用能。
    “移动互联网+智能用电”的机遇与挑战
    霍沫霖,朱发根,单葆国
    2016, 49(3):  39-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39.07
    摘要 ( )   PDF (15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移动互联网具备开放共享、随身便携、实名身份、地理定位等特点,正在迅速改变各个行业。移动互联网也深刻影响了智能用电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改变了用户行为习惯和体验要求,增强了用户、企业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智能用电的移动化、实时化、互动化和个性化。从用户行为、营销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生态、行业竞争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对智能用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逐一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策略建议。
    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格局的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能源供应体系研究
    魏晓霞,张晋芳,黄瀚
    2016, 49(3):  46-5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46.05
    摘要 ( )   PDF (25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能源供应格局的分析,确定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研究了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水能、煤炭及油气资源蕴藏状况,总结了煤炭、油气、火电、水电开发现状和开发潜力。综合考虑能源安全性、经济性、清洁性和高效性4个方面能源发展特征,给出了考量能源供应格局的指标体系,构建了能源供应格局体系模型,并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格局以及北半球能源互联设想,结合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数据,进行了能源供应体系实证分析。
    电网
    保障系统安全稳定的电网构建应对策略研究
    覃琴,周勤勇,郭强,秦晓辉
    2016, 49(3):  51-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51.08
    摘要 ( )   PDF (25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特高压交直流工程跃进式发展、东中部地区仍是电力负荷中心、大型能源基地进一步西移和北移,这些典型特征使得电网构建过程中的系统安全稳定问题面临新的挑战。针对中国现状电网的安全稳定问题,吸取现状电网安全稳定经验教训,剖析电网发展可能带来的安全稳定问题,统筹考虑送端电源基地与受端负荷中心、特高压与500 kV、交流与直流的协调关系,兼顾过渡期,提出电网构建应对策略,保障系统安全稳定。
    苏州-上海特高压线路断路器不装合闸电阻的可行性研究
    李振强,王红超,何慧雯,何樱
    2016, 49(3):  59-6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59.06
    摘要 ( )   PDF (24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节省工程投资、提高断路器的运行可靠性,分析了交流特高压线路断路器不装合闸电阻的可行性,提出了取消特高压线路断路器合闸电阻的判据。通过分析指出取消特高压线路断路器合闸电阻的难度比500 kV工程大,但仍是有可能的。采用EMTP程序建立仿真计算模型,模拟计算了苏州—上海特高压线路断路器取消合闸电阻后的合闸和单相重合闸过电压、波前时间及线路闪络率。依据计算结果,并基于取消合闸电阻的判据,提出苏州侧线路断路器应装设合闸电阻,而上海侧可以考虑不装合闸电阻。
    脉动风作用下特高压绝缘子串的风偏特性
    闵绚,文志科,曾云飞,付晶
    2016, 49(3):  65-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65.07
    摘要 ( )   PDF (35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线路比较低电压等级线路来说,具有绝缘子串更长,地理跨度更大,绝缘子串的动态风偏特性将更为突出的特点。建立了4档绝缘子串-导线整体数值模型,模拟了脉动风的风速时程曲线,通过改变风速、垂直荷载、导线型号和单/双联绝缘子串等因素,系统地研究了脉动风作用下特高压线路绝缘子串的风偏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特高压线路风偏角脉动响应系数β大致在1.1~1.2变化。风速一定时,绝缘子串风偏角随着导线截面增加而减小,在进行特高压线路绝缘子串风偏角计算时,双联复合、盘形绝缘子串可以简化为对应型号的单联复合、盘形绝缘子串。
    特高压钢管塔线路带电作业间隙放电特性研究
    唐盼,雷兴列,刘凯,刘庭,肖宾,彭勇,苏梓铭,吴田
    2016, 49(3):  72-7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72.04
    摘要 ( )   PDF (32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和发展,钢管塔已大量投运到实际特高压线路工程中。为保证特高压钢管塔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仿真计算并对比分析了特高压钢管塔、角钢塔塔身周围的电场分布情况。以1∶1钢管塔模型试验获得各种典型带电作业工况下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确定了各工况下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通过钢管塔和角钢的冲击放电试验,对比分析了2种塔型结构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研究成果可在特高压钢管塔同塔双回线路带电作业中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电网
    适应自愈要求的配电网开关优化配置
    袁月,王守相,蒋菱,周建华,孙蓉
    2016, 49(3):  76-8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76.07
    摘要 ( )   PDF (13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愈是智能配电系统的重要特征,通过对配电网分段开关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使配电网满足经济性和可靠性要求,更能使网架本身具有良好的自愈性。为体现自愈要求,分别从自愈时间、用户和负荷的角度提出了智能配电网自愈能力的评价指标以及负荷自愈率的分块计算法,在传统开关优化配置的目标函数中加入停电中断费用,在约束条件中增加了最小自愈率的约束,并通过对惯性系数和学习因子的调整改进二进制粒子群算法来求解适应自愈要求的配电网开关优化配置问题。最后,通过算例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和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盲数理论的智能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
    刘洋,苏浩益
    2016, 49(3):  83-8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83.05
    摘要 ( )   PDF (7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解决智能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过程中存在的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分析智能变电站各项成本特性的基础上引入盲数理论,建立了基于盲数理论的智能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估算数学模型。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分析了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开关设备智能变电站和空气绝缘开关设备智能变电站融合盲数理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费用分解结构和计算方法。以某智能变电站为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确定性分析方法相比,所建模型能够计算出智能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可能分布区间及其对应的可信度。
    基于虚拟连接割集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隔离策略
    陈桥平,陈志光,黄勇,苏忠阳
    2016, 49(3):  88-9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88.06
    摘要 ( )   PDF (11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继电保护系统在检修过程中对检修设备进行安全隔离的可靠性,提出了基于虚拟连接割集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隔离策略自动生成方法。首先分析了智能变电站技术下继电保护安全隔离的必要性;然后构建了继电保护安全隔离模型,包括设备与信息的关联关系模型,设备间虚拟连接的割集模型和支路与软压板的关联关系模型。基于安全隔离模型阐述了隔离策略自动生成的实现方法。最后以某110 kV变电站110 kV侧的继电保护系统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利用SCD解析出来的虚拟连接关系生成最终的软压板退出策略。
    基于图论的矩阵算法在配电网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胡福年,孙守娟
    2016, 49(3):  94-9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94.05
    摘要 ( )   PDF (8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现有配电网故障定位算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图论知识的改进配电网故障定位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配电网有向拓扑结构生成一个可反映配电网拓扑信息的网络拓扑矩阵,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时,安装在开关处的馈线终端(FTU)通过通用分组服务技术(GPRS)网络向主站上传故障信号,生成故障信息矩阵,进而得到故障判定矩阵,由故障判据定位故障发生区段。该算法不仅可以对单电源的配电网单重故障定位,对于多电源网络的多重故障以及馈线末端故障也可作出快速判断,同时对于FTU上传的不完备故障信息情况也同样适用。算例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判断简洁直观,计算量小,实用性强,满足现代配网自动化要求。
    遥信SOE分辨率误差分析及相关试验方法探讨
    余高旺,王振华,王丽,张艳超,毕大强
    2016, 49(3):  99-10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099.05
    摘要 ( )   PDF (11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对测控装置遥信SOE分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详细分析了测控遥信SOE分辨率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原因,即受遥信时标最小单位为毫秒的限制,理论上测控装置遥信SOE分辨率小于1 ms的要求不可能100%满足。进行阻尼振荡波的EMC试验时,利用仿真试验在理论上证明遥信SOE错误的原因是:遥信1动作后,遥信2回路中耦合进入了初值为220 V的衰减直流分量,从而导致遥信2提前动作。最后,针对阻尼振荡波试验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解耦方案,通过改变试验接线避免了遥信回路之间的影响,即遥信1和遥信2分别接入不同的电源回路。
    智能变电站负荷自动分配技术
    胡滨,王旭阳,侯佳
    2016, 49(3):  104-10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04.06
    摘要 ( )   PDF (20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智能变电站负荷自动分配技术的主要措施、提出发展方案,对支撑智能电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配电网无功优化和网络重构,建立了智能变电站负荷自动分配数学模型,选取基于导向搜索法的无功优化算法和基于虚拟流法的网络重构算法,实现了以有功网损最小为目标的负荷自动分配。充分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后配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的变化,基于出力特性,采用场景分析法建立模型,优化智能变电站负荷自动分配算法,实现了根据分布式电源出力调整负荷分配量的智能变电站负荷分配系统方案。验证表明,该方案能够保证无功补偿装置正确投入退出、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正确开合,线路有功损耗下降,有效提高了电网分析和控制功能的速度和可靠性。
    日本智能电网政策体系及发展重点研究
    胡波,周意诚,杨方,白翠粉,何博
    2016, 49(3):  110-1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10.05
    摘要 ( )   PDF (22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历“3·11”大地震之后,日本智能电网发展思路进行了优化和提升。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日本出台的智能电网各项政策和规划,并从定义、形态功能和发展重点等角度,刻画出了日本人所理解的智能电网,重点分析了日本在新能源发电、储能电池、智能住宅等关键领域的技术进展、标准制定和工程建设情况。
    智能电网用户侧通信网络及技术挑战分析
    周静,胡紫巍,孙媛媛,马桤
    2016, 49(3):  115-11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15.04
    摘要 ( )   PDF (7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实现智能电网的功能,必须建设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统,使智能电网成为一个动态、实时信息及电力交换互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在智能电网发展环境下,重点论述了智能量测在通信技术、网络安全及标准化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讨论了如何实现互操作性、建立可扩展的网络解决方案以及现有网络技术如何应用于智能量测等关键问题。最后,论述了国际上智能电网通信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对建立中国智能电网通信网络架构和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能源
    市场化改革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机制研究
    李洋
    2016, 49(3):  119-12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19.04
    摘要 ( )   PDF (11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格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全面总结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政策和费用分摊制度,分析当前相关价格政策所存在的缺乏动态调整机制、补贴资金欠账、地方政府权责不匹配等突出问题,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市场化的背景,提出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与电力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衔接、与发电成本降低和补贴退坡机制衔接、与激发地方主动性和实现权责对等衔接、与满足发展需要和提高资金拨付效率衔接的建议,以更好地利用价格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
    含分布式能源直流配电网的优化调度
    梁海峰,林嘉麟,李鹏
    2016, 49(3):  123-12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23.05
    摘要 ( )   PDF (23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流配电网对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消纳、解决传统交流配电网发展瓶颈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基于直流配电网现有讨论和研究,针对含多种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DER)的直流配电网,讨论其组网方式与系统结构,重点研究适用于接有多种分布式能源的直流配电网的优化调度方法,设计各并网单元运行策略及直流配电网多时段优化调度策略,并建立了综合考虑运行成本、环境效益以及系统损耗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通过算例的计算和分析,表明所提优化调度方法在促进接入多种分布式能源后直流配电网的优化运行以及接入分布式能源前后配电网优化目标的改善方面具有良好作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储能与间歇式DG的容量配比关系以及实用估算方法
    杨汾艳,陈晓科,黄嘉健,李兰芳,张泽群,肖峻,东磊,邹广宇
    2016, 49(3):  128-13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28.06
    摘要 ( )   PDF (19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中渗透率逐步提高,其间歇性和波动性等特点给电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储能是解决间歇式分布式电源(DG)接入问题的关键,现有的研究尚未明确储能与DG的容量配比关系。基于DG频谱分析结果对平滑输出场景下储能DG容量配比问题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储能容量配置估算方法。首先,介绍了储能容量优化的原理和算法。其次,利用某地各项目的实际间歇式DG数据,使用频谱分析的方法得到容量优化结果,并分析得到DG最大波动值与最优储能功率容量的关系、储能功率容量与能量容量的关系。实际工程较易得到的为DG的额定功率,因此还补充分析了DG额定功率与最大波动值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储能容量与DG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即储能与DG的配比规律。据此可无需要储能优化算法而通过简单手工计算得到近似优化的储能功率容量和能量容量。最后,通过算例对比了储能容量优化算法和实用方法,结果表明该实用方法简单有效。
    风电次同步谐振实例特征及机理分析
    刘辉,李蕴红,李雨,谢小荣
    2016, 49(3):  134-14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34.07
    摘要 ( )   PDF (47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群风电-串补发输电系统面临着次同步谐振的风险,我国某大规模风电汇集地区近几年发生了多起次同步谐振事件,造成风机脱网和设备损坏等后果,威胁到电网安全运行。通过对该地区历次风电次同步谐振实例分析,全面总结出振荡事件的发生条件、频谱分布、阻尼特性、不同类型风机响应特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时域仿真复现了现场现象,通过特征根和电路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次同步谐振的机理为“双馈风机控制参与的感应发电机效应”。
    机组参与调节的双馈机组低电压穿越综合控制策略
    李凤婷,张谦,黄蓉,何世恩
    2016, 49(3):  141-1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41.07
    摘要 ( )   PDF (22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以提升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和改善故障穿越结束后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能力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机组参与调节的适应电压跌落程度的低电压穿越综合策略。采用卸荷电路和变阻值制动电阻代替传统的Crowbar电路,网侧逆变器根据电网电压跌落程度提供变功率因数无功支持,提高机组在电压跌落结束后的稳定运行能力。采用基于磁控电抗器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进行集中补偿,降低投资成本。构建仿真模型仿真验证了该综合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好的适应电压跌落程度,实现双馈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故障穿越结束后风电机组稳定运行能力。
    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的风电场功率曲线优化方法
    饶日晟,叶林,任成,宋旭日,郎燕生,靳晶新
    2016, 49(3):  148-15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48.06
    摘要 ( )   PDF (44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风电场的实际运行数据分析风电场风速与风电场输出功率的统计规律,在传统风速区间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风电场功率曲线的优化方法,通过对每个风速区间分配等量的历史观测数据,采用分段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方法对风速与输出有功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建立了风电场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的优化功率曲线,并利用风电场实测数据对优化功率曲线进行验证分析。算例结果表明,风电场功率曲线优化方法精度较高,能够更准确反映风电场实际运行特性,可为风电场运行特性分析及并网研究提供参考。
    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在两端供电直流微网中的电压控制方法研究
    冯骁,张建成
    2016, 49(3):  154-15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54.06
    摘要 ( )   PDF (17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分布式电源的发电出力,最大限度发挥超级电容器的技术经济性,提出了两端供电的干线式直流微网结构,指出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在直流微网的优势与作用,并根据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配置地点来选择控制方法,电源端配置采用电压分段控制,负荷端配置采用恒压控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包含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的直流微网模型,分析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配置位置对直流微网电能质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能有效地抑制负荷波动或光照变化引起的电压大幅变化。
    一种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的单相光伏发电系统
    李承尧,杨勇,朱彬彬
    2016, 49(3):  160-16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60.06
    摘要 ( )   PDF (48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的光伏并网系统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单相两级式系统为对象,提出了一种新型控制策略: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直流母线电压在电网故障期间抬升,直流母线在两级之间灵活控制;在低电压穿越阶段,电网电流采用恒定峰值电流控制方法以避免触发过流保护,其中无功电流的幅值取决于电网跌落的深度;控制回路增加给定并网电流补偿环节,最大限度减少给定并网电流幅值中的两倍频扰动,提高并网电流质量。所提控制策略的稳定性及动态特性得到仿真验证。
    典型功能区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电网建设改造的影响
    贡晓旭,金强,王基,史梓男,马唯婧
    2016, 49(3):  166-1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66.06
    摘要 ( )   PDF (16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分布式光伏大量接入,配电网电能质量、短路容量、潮流分布等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就地消纳的同时可能产生倒送,因此传统配电网面临升级改造的新形势。对于不同典型功能区的光伏发电接入,如何定量分析配电网建设改造工作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指标,对不同类型功能区负荷密度与发电功率密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功能区光伏消纳及配电网改造情况,研究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电网建设改造影响,提出不同光伏最大盈余发用比下配电网工程改造及投资规模建议,为实现配电网接纳分布式光伏改造提供指导和建议。
    基于多因素权重优化的分布式电源布局预测方法
    黄碧斌,李琼慧,高菲
    2016, 49(3):  172-1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72.06
    摘要 ( )   PDF (15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布式电源具有投资门槛低、可安装地点多、政策大力支持、地方政府核准备案等特点,因此,分布式电源发展布局受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更趋市场化,可以对未来布局进行预测。分布式电源发展布局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条件、项目经济性和电网条件等,需要综合考虑。为准确预测未来各省分布式电源发展规模,引导分布式电源科学规划,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因素权重优化的分布式电源布局预测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并利用历史年份数据优化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而对未来目标年份的分布式电源布局进行预测,具有考虑影响因素全面、因素权重准确、易于软件实现等特点。通过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案例分析,未来中东部地区将成为分布式电源发展重点地区。
    电动汽车大规模充电对电网经济性的影响评价
    杨方,张义斌,何博,白翠粉
    2016, 49(3):  178-18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78.05
    摘要 ( )   PDF (13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动汽车对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为满足日益规模化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电网在建设、运行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积极适应。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估电动汽车规模化充电对电网经济性影响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建立了建设经济性、运行经济性和社会经济性3个分析维度,提出了衡量电网相关投资和效益的货币化指标体系,分析了有序充电和无序充电模式对电网经济性的影响,并以典型地区为例研究了不同电动汽车渗透率和不同充电模式对电网经济性的影响。
    基于QPSO-LSSVM的风电场超短期功率预测
    张涛,孙晓伟,史苏怡,李振兴
    2016, 49(3):  183-18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83.05
    摘要 ( )   PDF (13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预测风电场的发电功率,有利于电网的经济和安全调度。为提高风电场超短期功率预测的精度,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风电场超短期功率预测模型,并采用量子粒子群算法(QPSO)对LSSVM中影响回归性能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对福建某实际风电场超短期功率预测的应用表明,与BP神经网络和QPSO-LSSVM的预测结果相比,QPSO-LSSVM预测模型多种误差指标均较小,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鲁棒性,是一种有效的风电场超短期功率预测方法。
    一种海上风电场全直流电能汇聚设计方案
    孙冠群,蔡慧,陈卫民
    2016, 49(3):  188-19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3.188.05
    摘要 ( )   PDF (18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压直流输电已是海上风电场的首选输电方式。取消海上变电站的全直流电能汇聚是当前海上风电场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趋势之一。在直流串并联拓扑结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直流混联矩阵(DC hybrid matrix,DCHM)的拓扑结构。该拓扑结构在不同支路的相邻机组间设有常开电力电子开关,当一方机组停机时,电力电子开关闭合,由相邻的机组承载,明显降低过电压值。在DCHM结构基础上,提出了风电场布局优化设计方案。经仿真验证表明,该方案能降低电气元件采购成本、提高发电效益和风电场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