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8
    目录
    目录
    2025, 58(4):  0-0. 
    摘要 ( )   PDF (17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碳协同下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营关键技术
    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微能源网源荷协同优化调度研究
    许世杰, 胡邦杰, 赵亮, 王沛
    2025, 58(4):  1-1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8095
    摘要 ( )   HTML ( )   PDF (613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侧注重源侧减碳手段,而忽略荷侧低碳潜力以及源荷协同的降碳能力。以耦合电-热-气的微能源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异质能流系统源荷协同的优化调度方法,搭建基于源荷协同过程的日前-日内两阶段优化调度框架。源侧采用可调热电比的热电联产机组耦合电制热设备供能,并考虑能源站中各机组的动态碳排特性;网侧利用碳排放流理论建立电-热两种能源的能碳耦合模型,并将获得的碳势分布传递给荷侧;荷侧依据碳信息并考虑分时能价影响,引导负荷实时调整用能行为进行低碳需求响应,并将更新后的负荷反馈给源侧重新优化各机组出力,从而实现源荷协同。通过对改进的IEEE 33节点电网和Barry岛32节点热网组成的微能源网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功率直控的源储荷协同微电网的弱连接调控技术
    任鹏, 赵志刚, 高洪超, 文武, 姜颖异
    2025, 58(4):  13-2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2093
    摘要 ( )   HTML ( )   PDF (32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布式能源发展使建筑转型为集发储用于一身的新型能源综合体,其光伏发电和设备用电的波动性、随机性导致电网和区域供需不平衡,务须将区域源储网荷进行优化配置,以提升区域用电效率,挖掘可调节潜力,使其能够快速调节响应。为此,搭建用户侧源储网荷直流供用电系统,通过分析系统各设备特性,提出功率直控型柔性调控算法,并在珠海格力电器光伏未来屋进行了实际验证。研究区域直流供用电和柔性调控技术,分析了空调、储能、光伏等柔性特征,验证了功率直控型柔性调控算法和评价指标。从测试效果来看,该系统可以实时响应快速调节,从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网侧配额,实现了光伏的本地消纳。

    考虑不确定性和绿证交易的虚拟电厂与配电网分布式优化
    汪进锋, 李金鹏, 许银亮, 刘海涛, 何锦雄, 许建远
    2025, 58(4):  21-30, 19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9069
    摘要 ( )   HTML ( )   PDF (449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一种考虑不确定性的虚拟电厂分布式优化方法。在虚拟电厂侧,采用基于场景的随机优化模型,考虑了光伏、风电出力的随机特性。在配电网侧,考虑从输电网购电的电价不确定性,分别建立了基于信息差距决策理论的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和机会模型,以增强模型对电价变化的鲁棒性或在波动电价中获取潜在的收益。通过自适应的交替方向乘子算法在虚拟电厂与配电网之间分布式地求解模型,以保护双方的隐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不确定条件下较鲁棒模型灵活性强,能够更好地平衡风险和效益,分布式算法收敛性能优异,较集中式算法能够更充分利用计算资源。

    基于动态碳排放强度的电碳市场耦合建模方法及市场优化机制分析
    赵彤, 李雪松, 周浩, 丁羽, 杨斌, 王文涛, 王鹏
    2025, 58(4):  31-4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9061
    摘要 ( )   HTML ( )   PDF (533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碳市场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时序差异,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耦合模型的建模和仿真面临准确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实际工况的分析发现,火电机组碳排放强度随机组负荷率而波动,为电碳市场实时耦合和精确化建模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此,建立了考虑差异化动态碳排放特性的多发电企业博弈的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双层均衡仿真模型,其中上层为发电企业决策模型,下层为电力市场和碳市场交易模型,并提出了一种结合其他行业互动的低碳优化机制,以进一步增强电力市场的协同效应。为求解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迭代的协同优化算法。基于IEEE 39节点的算例分析表明,动态碳排放强度模型能够体现电碳市场的实时耦合,在电碳市场中采用低碳优化机制使系统进一步降低5.42%的碳排放量,使其他行业经济流入电力行业4.79万元,提高了电力市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电-碳-绿证耦合市场下多市场主体行为研究
    周飞航, 王灏, 王海利, 王萌, 金耀杰, 李重春, 张忠德, 王鹏
    2025, 58(4):  44-5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0025
    摘要 ( )   HTML ( )   PDF (33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绿证市场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多从经济角度分析市场耦合关系,忽视了电力网络的物理约束以及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对市场协同优化的影响,且没有考虑电力用户进入碳市场的情况。针对这一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网络节点的电-碳-绿证耦合市场双层优化模型,分析碳市场扩容背景下市场主体行为及耦合机制的变化。模型在电网物理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引入电力用户参与碳市场的决策机制,并结合绿证与碳配额的抵消规则,探索线路阻塞对市场主体决策的影响。使用蒙西地区新能源机组实际出力数据,验证所提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电力用户纳入碳市场可显著提升耦合市场的整体收益;线路阻塞对市场主体行为及市场收益具有重要影响;在碳配额充裕条件下,引入碳证抵消机制能够进一步优化市场效率。

    风电机组暂态运行控制与试验验证关键技术
    考虑多领域耦合特性的风电机组一次调频动态建模与仿真
    季湛洋, 胡阳, 孔令行, 宋子秋, 邓丹, 刘吉臻
    2025, 58(4):  56-6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1044
    摘要 ( )   HTML ( )   PDF (49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电机组快速调频过程中,暂态有功释放会诱发气动、传动和塔筒等部件载荷波动。为了合理表征其波动特性并服务于调频控制优化,提出了一种计及叶片、主轴、发电机、控制等多领域耦合特性的风电机组快速调频动态建模方法。首先,提出风电场-机协同的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基于标准的5 MW风电机组精细化模型,搭建了额定风速以下、以上机组级快速调频控制器;然后,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算法选定输入、输出变量,计及输入、输出延迟阶次,完成了支持额定风速以上、以下运行区域自适应识别、切换的运行域划分。然后,基于离散工况仿真运行数据的均衡抽样,通过物理先验信息指导,分别采用子空间辨识、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全工况下机组一次调频动态的多输入-多输出建模与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获取的状态空间模型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但是模型结构决定了其仅具备有限的逼近精度;相比之下,时序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捕捉能力,可为后续机组一次调频优化控制奠定良好的模型基础。

    对称短路故障下直驱风电机组暂态过电压建模与分析
    罗泓博, 秦世耀, 郭梓暄, 李光辉
    2025, 58(4):  68-77, 9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1040
    摘要 ( )   HTML ( )   PDF (59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新能源基地通常采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送出模式,汇集地区电网强度弱,短路故障后易出现暂态过电压问题,亟须开展风电机组短路故障暂态过电压解析模型研究。首先,基于永磁直驱式风电机组的典型控制与电压穿越策略,建立了弱电网中送出线路远端对称短路故障后的暂态电压模型,通过研究故障点电压所对应的并网点暂态电压分量,揭示了故障电压瞬间恢复后,机组并网点存在暂态过电压风险。其次,提出一种适用于暂态过电压分析的二阶简化模型,明确了简化模型阻尼比是决定过电压峰值大小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时域分析求解出并网点过电压峰值表达式,定量分析了暂态过电压的影响因素。最后,依托控制硬件在环实时仿真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暂态过电压简化模型的适用性以及暂态过电压的主导因素影响。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与改进Jensen模型的风电场功率优化
    王冠朝, 霍雨翀, 李群, 李强
    2025, 58(4):  78-8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0051
    摘要 ( )   HTML ( )   PDF (50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电场的功率捕获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为最大化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并应对尾流效应和湍流风速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风电场控制方案。该方案结合有模型与无模型的控制方法,并整合至基于Actor-Critic架构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强化学习网络中。在控制精度方面,采用改进的Jensen尾流模型,通过考虑时间延迟,提升了尾流效应的精确性,并有效捕捉了风电场长期功率输出。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单纯的有模型或者无模型方法,所提方法有效提升了风电场的最大功率输出,同时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基础上,显著降低了训练时间和计算资源消耗,从而提升了控制策略的整体性能。

    基于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疲劳载荷预测
    王晓东, 李清, 付德义, 刘颖明, 王若瑾
    2025, 58(4):  90-9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9072
    摘要 ( )   HTML ( )   PDF (434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役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的疲劳载荷一般基于关键部位应力测量,通过雨流计数法计算进行量化,该过程耗时长、成本高。针对在役风电机组控制策略和参数优化中传统疲劳载荷量化模型偏差较大的问题,在风电机组状态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CNN-BiLSTM)的传动系统疲劳载荷预测模型。首先,以基于额定风速及以上工况OpenFAST的仿真数据构建疲劳载荷特征数据库,并进行训练和测试。然后,将模型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利用相关评价指标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与长短期记忆和深度神经网络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比,证明了CNN-BiLSTM载荷预测模型能进一步提高风电机组传动系统载荷预测的准确度。

    基于Bayes判别准则的风电场等值误差阈值最小风险量化方法
    朱乾龙, 金小强, 王绪利, 苏凡亚, 邓天白, 陶骏
    2025, 58(4):  98-10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6035
    摘要 ( )   HTML ( )   PDF (41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等值误差阈值是平衡风电场模型数学复杂度与仿真速度的基石,可推动风电场等值模型的标准化进程。世界主要风电大国在量化风电模型误差阈值方面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误差阈值的形式及指标尚未统一。为此,从理论层面提出一种基于Bayes判别准则的风电场等值误差阈值最小风险量化方法。首先,以等值误差的时间分布特性为切入点,量化不同时段内风电场等值模型的欧几里得误差,进而通过核密度估计拟合上述误差的概率密度分布。然后,使用实时加权先验概率算法获取风电场模型有效的先验概率,并计及模型有效性漏判和误判给电力系统带来的不同损失,基于Bayes判别准则建立面向最小风险的风电场等值误差阈值量化模型。最后,以某实际风电场算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国内外误差阈值相比,所提方法可更加快速、准确地判定风电场等值模型的有效性。

    大规模新能源汽车与城乡电网融合互动
    组件式移动充电设施布局优化方法与投放策略
    郑佳俊, 段小宇, 胡泽春, 胡晓锐, 朱彬
    2025, 58(4):  107-11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501026
    摘要 ( )   HTML ( )   PDF (451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组件式移动充电设施这一新型电动汽车补电设施,研究其插座组件规划与充电器组件投放调度方法。首先,建立电动汽车用户出行的机理模型,预测城区内充电需求的时空分布。其次,在上层建立以运营商收益最优为目标的充电设施插座组件规划模型。然后,在下层针对车辆路由问题,建立充电设施充电器组件的优化投放模型。最后,设计基于分步解耦和迭代反馈的优化模型求解方法。算例仿真结果表明,组件式移动充电设施可以在满足用户充电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充电运营商的成本、提升设备利用率,是固定式充电设施的有益补充。

    基于补偿机制的电动汽车区域多维补电优化调度策略
    袁建华, 张天宇, 陈广生, 黄淘
    2025, 58(4):  119-13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4112
    摘要 ( )   HTML ( )   PDF (50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多补电区域、多补电方式条件下电动汽车无序补电的现象,为保障补电服务商经济性及消纳高效性的同时兼顾用户补电满意度,提出一种基于补偿机制的电动汽车区域多维补电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基于电量和时间冗余情况进行集群划分,基于补电补偿及时间压力建立补偿感知模型,综合考虑用户花费、时间消耗及结束补电量,进一步构建用户满意度模型及基于后悔定理的用户补电方案决策模型;其次,建立充换电站电池日内滚动补能模型;最后,建立优化调度模型,以最大化补电服务商收益和最小化区域消纳偏差为目标,对补电补偿进行优化。Matlab仿真验证表明,与对比策略相比,所提策略方法增加了补电服务商收益,降低了区域消纳偏差,同时保证了用户对补电方案的满意度。

    基于价格激励的城市公共充电站填谷潜力评估
    苏大威, 范旖晖, 赵天辉, 潘虹锦, 黄佑会, 王岗, 贾勇勇
    2025, 58(4):  131-13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6054
    摘要 ( )   HTML ( )   PDF (41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激励电动汽车参与电网调节,挖掘充电负荷的填谷潜力,已成为提升新能源消纳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构建城市公共充电站填谷潜力评估框架,对充电订单进行概率建模,开展基于随机抽样的蒙特卡洛模拟,从而获得表征起始充电时刻的抽样数据结果。然后,提出包含谷期和平期负荷率在内的典型负荷特性指标,引入充电负荷填谷潜力评估参数,开展城市公共充电站的填谷潜力评估。最后,采用某省试点地市的城市公共充电站在不同价格激励下的真实充电订单数据,基于所提方法开展了试点地市所属省份城市公共充电站填谷潜力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模拟的充电负荷和实际负荷走势一致、变化规律与实际情况相似,当该省服务费优惠超过七折后,服务费每降低1折,平均填谷响应约增加2.36万kW,实现了对价格激励的城市公共充电站填谷潜力评估。

    计及用户响应特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设备优化配置方法
    颜俊, 罗宇杰, 颜安, 贺伟, 韩涛, 杨军
    2025, 58(4):  140-1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9094
    摘要 ( )   HTML ( )   PDF (408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海量潜在的需求侧电网调节资源,因此亟须对现有充电站设备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以适应辅助服务需求。考虑到用户充电行为的强随机性,提出一种计及用户响应特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配置方法。首先,考虑不同用户对时间和价格的异质化心理权重,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计算用户满意度,进而构建用户响应特性模型;其次,基于不同类型用户响应结果,提出充电站负荷可调节边界计算方法;最后,考虑充电站参与辅助服务的收益,以综合效益最大为优化目标,构建充电站优化配置模型并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在准确刻画用户实际充电行为决策的基础上,实现充电站的最优配置,有效提高充电站包括辅助服务收益在内的综合运行效益。

    弹性充电需求下电动汽车调频激励机制及控制策略
    李晓涵, 曹伟
    2025, 58(4):  148-1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7004
    摘要 ( )   HTML ( )   PDF (443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力系统中新能源的高比例渗透使得频率稳定受到严重挑战。随着V2G的发展,电动汽车能够作为灵活储能资源为电力系统提供稳定的调频服务。为了使电动汽车能够为电网提供更大的调频容量,提高用户参与电网调频意愿,分析了电动汽车的行为特性、荷电状态及功率约束,对电动汽车出行链及其行驶区域交通网进行建模,提出优化电动汽车期望荷电状态约束方法,构建电动汽车弹性调频容量空间、激励机制和调频控制策略。仿真验证表明:与不考虑弹性充电需求的传统控制策略相比,考虑弹性充电需求的控制策略在为电网提供调频容量、增加用户调频收益等方面具有优势。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为电网提供更大的调频容量,增加用户的调频收益,维持电网频率的稳定。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智慧用能优化与控制
    考虑氢储能的富氧燃烧碳捕集电厂热电联合优化调度
    邓卜元, 袁至, 李骥
    2025, 58(4):  159-16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6029
    摘要 ( )   HTML ( )   PDF (332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碳捕集热电厂因承担供热任务而存在碳捕集效率低、调节能力不足的现象。为了促进新能源消纳和减少碳排放,同时提升热电厂的调峰能力,构建一种氢储能与富氧燃烧碳捕集机组联合运行模型,并进行低碳经济优化调度。首先,分析富氧燃烧碳捕集与氢储能协调运行机理,并构建系统架构;其次,计及空分制氧与氢储能氧气回收,分别建立富氧燃烧碳捕集机组与氢储能系统模型;最后,通过碳交易和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提升电厂降碳、调峰主动性,以系统运行成本最优为目标,建立考虑氢储能的富氧燃烧碳捕集电厂优化调度模型。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系统低碳性与经济性,还可以提升热电厂的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

    计及负载响应特性的多数据中心时空协同运行优化策略
    向世林, 向月, 王晏亮, 卢宇
    2025, 58(4):  170-18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2049
    摘要 ( )   HTML ( )   PDF (232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仅具备时间调节能力的传统柔性负荷不同,多数据中心之间负载还可进行空间上的迁移,因此成为一种具备时空调节潜力的灵活性需求响应资源。然而,以往多数据中心负荷管理的研究忽略了根据批处理负载响应特性中时效性不同而设置多时间窗口的必要性。对此,提出计及负载响应特性的多数据中心时空协同运行优化策略。首先,对多数据中心业务流与能量流耦合进行建模,灵活配置服务器开机数量。其次,分析批处理负载的时空迁移特性,建立多数据中心需求响应机制。然后,以总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用户满意度为约束,建立多数据中心运行优化模型。最后,以多数据中心为例进行算例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激发多数据中心的需求响应潜力,减少总运行成本的同时兼顾用户满意度,提供行之有效的多数据中心负荷管理策略。

    考虑随机性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可行域计算方法
    王宣元, 张玮, 李长宇, 谢欢, 郭庆来, 王彬, 张宇谦
    2025, 58(4):  182-19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39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面临灵活性资源短缺的挑战,而配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和电力电子设备具备提供灵活性的潜力。为此,综合了多种灵活性提供单元、网络运行约束及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考虑不确定性的配网灵活性提供潜力评估方法。首先,建立一种改进的确定性可行域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基于抽样的方法建模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的不确定性;最后,通过算例结果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供可行域的概率分布及不同置信水平下的可行域,且在相同计算成本下具有更高的精度,避免了过于乐观的结果。

    碳排放核算与治理
    输变电工程关键电力设备与材料碳排放核算方法
    李可昀, 张宁, 赵乐, 赵成, 李嘉宇, 唐诚
    2025, 58(4):  193-20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1030
    摘要 ( )   HTML ( )   PDF (41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核算输变电工程的碳排放水平可为电力工程的减碳工作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当前,输变电工程碳排放核算领域面临着标准缺失与研究基础薄弱的问题,亟待建立精细化方法和模型。面向输变电工程供应链上游减碳的应用场景,首先,从研究对象和核算边界两方面界定了碳排放核算范围;其次,梳理了关键设备与材料在原材料获取与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活动,研究了工程前期数据受限情况下的活动量获取与转换方式,构建了输变电工程关键设备与材料的碳排放核算模型;最后,面向某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基于在初设阶段的有限数据源,核算了7种关键电力设备与材料在原材料获取与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导线、杆塔材料和变压器是输变电工程关键设备与材料的主要碳排放来源,应聚焦这3类设备在原材料与制造工艺方面的碳排放,推进电力设备与材料的降碳研究。

    基于GHGP标准体系的输变电工程建设碳排放量化分析
    张峰, 姜继双, 李超, 夏芝香, 戴莉, 王凯歌, 方梦祥, 骆仲泱
    2025, 58(4):  205-2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1038
    摘要 ( )   HTML ( )   PDF (426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变电工程建设碳排放量化分析是输变电工程建设绿色低碳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基于GHGP标准计算框架与数据处理方法,构建输变电工程建设多层级碳排放通用量化模型与边界优化模型,并以某500 kV变电站工程建设为例,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各分部分项工程、物质流及能量流活动对输变电工程建设碳排放进行分层级量化分析与优化。结果显示,通过该量化模型可获得输变电工程建设全尺度碳排放分布特性,建构筑工程碳排放在输变电工程建设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达93.02%,相对能量流,物质流碳排放在总排放量中占比达到90.28%,在物质流碳排放中水泥及其制品类与钢材类消耗性材料碳排放占比达81%。将输变电工程建设碳排放显著性阈值设定为总排放量的0.002%~0.018%时,输变电工程建设90%的单元数据流可被排除在计算边界之外。当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使用可再生混凝土与再生钢材时,可产生显著的减排效益。

    考虑消纳责任权重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链绿证监管演化博弈分析
    戴道明, 赵莺
    2025, 58(4):  216-22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10060
    摘要 ( )   HTML ( )   PDF (54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证是解决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绿证申报主体可能存在“欺骗”行为。联合消纳责任权重和绿证,研究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链各方关于绿证申报和政府监管的演化博弈问题。首先,从短期视角,研究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组成的二级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链的消纳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从长期视角构建发电企业-电网公司-国家能源局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方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演化稳定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研究结论。结果表明,提高惩罚系数会促进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选择“诚实”策略,降低绿证收益返还系数可以激励电网公司选择“诚实”策略,相对较高的溢出效益和相对较低的严格监管成本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绿证市场运营机制。

    电力人工智能
    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
    徐慧慧, 田云飞, 赵宇洋, 彭婧, 石庆鑫, 成锐
    2025, 58(4):  230-23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9074
    摘要 ( )   HTML ( )   PDF (407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规模分布式光伏接入场景下,为提升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计算效率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评估方法。首先,采用序贯蒙特卡洛模拟生成系统的时序状态序列,并结合条件生成对抗网络与多分辨率气象因素,刻画源荷场景的多元特性,包括时序性、波动性、随机性及源荷相关性;其次,建立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模型,提出融合模仿学习与探索学习的训练算法,使智能体通过与专家经验模型的交互学习获取最优策略。最后,基于IEEE RBTS BUS-2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学习曲线、稳定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显著提高了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精度和计算效率,具有优越的实用价值。

    基于语义增强的电网故障处置预案匹配方法
    蒙飞, 李江鹏, 李涛, 徐建忠, 高海洋, 乔咏田
    2025, 58(4):  237-24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8023
    摘要 ( )   HTML ( )   PDF (43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升电网故障处置预案匹配效率和准确率,提出了基于语义增强的电网故障处置预案匹配方法。首先,通过微调基于变换器双向编码器表征(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ERT)模型的超参数,将故障处置预案中多调度对象实体表征为可计算词向量,并接入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eld,CRF)模型识别调度对象实体类别;然后,基于残差向量-字词嵌入向量-编码向量(residual vector-embedding vector-encoded vector,RE2)计算电网故障信息和调度对象的语义距离,建立基于BERT-CRF-RE2的电网故障处置预案匹配模型;最后,通过某地区电网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有效解决了预案匹配准确率低的问题。

    电力气象
    面向台风灾害下韧性提升的输电通道强化方法
    时珊珊, 魏新迟, 苑子俊, 程浩忠, 苏运, 张衡
    2025, 58(4):  245-25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406082
    摘要 ( )   HTML ( )   PDF (384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键输电通道辨识及强化是电力系统抵御台风等极端灾害的有效手段。为此,提出了面向抗灾能力提升的两阶段强化方法。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系统状态分析,提出了加权网架熵和潮流转移熵的关键通道辨识指标;然后,结合台风Batts模型计算风场内实时风速,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不同风速下通道可用状态采样,构建用于输电通道强化的故障场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两阶段输电通道强化方法,第一阶段以加固、负荷损失等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考虑通道强化、发电机出力调整等措施,第二阶段考虑网架拓扑完整程度,以功率可达性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输电通道强化策略。研究表明:所提方法能统筹考虑网架拓扑及系统状态变化,实现关键通道准确辨识及系统韧性提升。


AI


AI小编
您好!我是《中国电力》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