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8-09-05
    目录
    目录
    2018, 51(9):  0-0. 
    摘要 ( )   PDF (1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配煤掺烧专栏
    600 MW机组锅炉掺烧劣质煤技术经济性研究
    周玲妹, 张冠军, 朱宪然, 李皓宇, 焦开明
    2018, 51(9):  1-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205
    摘要 ( )   HTML ( )   PDF (34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减少炉膛结渣,优化劣质煤掺烧和提高电厂收益,通过劣质煤掺烧比例、磨煤机组合方式、炉膛火焰温度、还原气体分布、SO2质量浓度、结渣行为等现场试验,研究了600 MW亚临界机组锅炉掺烧劣质煤技术经济性。结果表明:机组可采用3台磨煤机掺烧中高硫分煤的方式安全运行,最大掺烧比例为37%,锅炉未出现明显的结渣现象;在最大掺烧比例时,烟气SO2质量浓度明显上升,但脱硫系统仍有较大裕度;经济性评价表明尽管掺烧小幅增加了供电煤耗,但劣质煤价格低廉使发电成本明显降低。现场试验和经济性评价方面的研究,为同类型机组优化掺烧劣质煤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配煤掺烧电站的热经济性分析
    闫小坤, 焦开明, 许诚
    2018, 51(9):  8-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72
    摘要 ( )   HTML ( )   PDF (30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案例机组热经济性,以单位燃煤成本为目标函数,入炉煤质特性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配煤后电站整体热力性能的变化模型,求得最佳配煤比;对配煤后煤质变化对锅炉效率及主要辅机电耗的影响进行分析计算;最终获得了配煤掺烧的供电燃料成本。结果表明:案例机组配煤掺烧各单煤的最佳配比为0:2:5:3,单位质量配煤价格较设计煤种低43元/t;燃用配煤后,锅炉效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辅机设备电耗增加了1 123.8 kW,厂用电率增加了0.2个百分点,最终机组供电标煤煤耗率增加了2.4 g/(kW·h);综合来看,配煤掺烧电站单位供电燃料成本降低了约3%,每年可节约燃料成本约1 800万元。提出的建模方法可为配煤掺烧电站热经济性综合评估提供参考。
    火力发电厂配煤掺烧的燃煤成本模型
    李金晶, 焦开明, 赵振宁, 张清峰, 孙永春
    2018, 51(9):  15-1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4107
    摘要 ( )   HTML ( )   PDF (30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成本是火力发电厂最主要的运行成本。为综合反映机组能效和煤炭市场价格对燃煤成本的影响,提出了入炉煤标单价差临界值的概念。从燃煤成本最低的原则出发,建立了入炉煤标单价差临界值的具体计算模型,可以基于燃煤差价判断配煤掺烧是否能够降低燃煤成本,并直接从燃煤差价出发优选掺烧比。该模型有助于避免“只要掺烧便宜煤就能降低燃煤成本”和“便宜煤掺得越多,经济效益越大”的认识误区,适用于辅助火力发电厂燃煤采购决策和配煤技术管理。
    配煤掺烧方式主要特点及燃煤适应性分析
    姚伟, 郝兵, 刘家利, 方顺利, 张喜来, 王志超
    2018, 51(9):  20-2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7113
    摘要 ( )   HTML ( )   PDF (35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发电企业配煤掺烧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大量的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运行实例研究,全面分析了火电厂常用的间断性掺烧、预混掺烧及分磨掺烧方式的特点,同时结合锅炉设计、运行特点及混煤燃烧特点,研究了掺烧方式与混煤燃烧性能的相互影响,最终从燃烧性能方面提出了入炉煤及掺烧煤种的煤质要求,同时根据掺烧煤种燃烧性能推荐了合适的掺烧方式并提出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结合实例给出了不同掺烧方式容易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可为配煤掺烧及锅炉运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基于集团化大掺烧的配煤掺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赵宇新
    2018, 51(9):  28-3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8017
    摘要 ( )   HTML ( )   PDF (32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配煤掺烧是火电企业应对市场、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径,涉及燃料采购、调运、验收、接卸、掺配、输送、燃烧、储存、结算、统计、核算等诸多环节流程,专业跨度大、管理协调难。为了充分发挥配煤掺烧各环节有效联动的整体作用,从发挥集团化资源、管理、技术等优势出发,创新采购、接卸、掺烧、评价、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方法、应用平台、技术手段等,横向加大集团化配煤掺烧流程再造,纵向深化系统性配煤掺烧技术创新,在满足安全、环保、经济的前提下,通过集团化大掺烧达到了单个企业综合效益、集团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该成果经过多年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W型火焰旋流燃烧锅炉混煤着火试验研究
    贾永会, 李欣, 张勇胜, 安国银, 闫慧博, 马辉
    2018, 51(9):  34-38,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4131
    摘要 ( )   HTML ( )   PDF (50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某电厂W型火焰锅炉上研究贫煤、烟煤和无烟煤混煤的着火特性。在燃烧器附近进行煤粉气流温度测量,分析了掺烧烟煤前后燃烧器轴向煤粉气流温度的变化,分析了贫煤和无烟煤不同比例时燃烧器轴向煤粉气流温度的变化,比较了侧墙燃烧器和炉膛中部燃烧器轴向煤粉气流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混煤的煤粉气流分两次进行燃烧。首先燃烧的是易着火的烟煤,当烟煤逐渐燃尽后煤粉气流温度有所降低,随后着火温度高的无烟煤才开始燃烧,煤粉气流温度再次上升。当无烟煤和贫煤混煤掺烧时,随着无烟煤比例的提高,煤粉气流温度降低,着火距离逐渐延长。炉膛壁温和漏风降低了煤粉气流的温度,使得煤粉燃烧需要更多的热量,使得靠近侧墙的燃烧器着火推迟。
    复杂煤质下锅炉燃烧精细化运行技术
    黄孝彬, 田宏伟, 王煜伟, 丁永三
    2018, 51(9):  39-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6167
    摘要 ( )   HTML ( )   PDF (31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煤掺烧可有效降低火电厂燃料成本,但导致锅炉入炉煤煤质多变且偏离设计煤种。如何在复杂煤质下保障锅炉安全、经济、环保运行,是火电厂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分析了当前锅炉燃烧涉及的制粉、配风、设计制造等环节的主要瓶颈问题,提出了从燃料输入的优化、锅炉燃烧设备优化改造、燃烧精细运行控制三个方面紧密协同优化的整体解决方案。重点研究和探讨了实现煤粉侧精细控制、炉内精细配风的关键监测及优化运行技术及发展应用现状。锅炉燃烧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给出的方案为火电厂实施燃烧优化工程提供了必要的设计指导和参考。
    烟煤锅炉掺烧褐煤对机组安全经济性影响的研究
    刘贵锋, 韩雪松
    2018, 51(9):  46-5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3070
    摘要 ( )   HTML ( )   PDF (42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发电厂锅炉多煤种掺烧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合某电厂350 MW超临界烟煤锅炉掺烧蒙西褐煤的试验,分析验证了褐煤掺烧对降低标煤单价、提高锅炉效率、降低NOx排放等主要指标的影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掺烧试验探索机组在不同负荷下的最佳配风方案,提出锅炉CO质量浓度在线监测和燃尽风流量占比对低氮燃烧和锅炉效率的影响,一般控制CO质量浓度在200 mg/m3左右、燃尽风比率以7.0%~15.0%为宜,为解决低氮燃烧与燃烧效率之间的矛盾问题提供借鉴;通过优化燃烧调整试验、锅炉液体除焦剂注射试验以及改进锅炉冷灰斗光滑度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缓解了锅炉受热面结焦问题,取得较好效果。可以为电站锅炉配煤掺烧和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发电
    热电厂供热蒸汽管道㶲效率分析
    李建锋, 高圣溥, 李燕, 吕俊复, 高志宏
    2018, 51(9):  53-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11
    摘要 ( )   HTML ( )   PDF (46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评价长距离输送蒸汽管道的能效水平,提出了采用㶲效率作为管道能效计算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并建立了管道内蒸汽一维流动模型,对某长度为2 km的蒸汽管道的热效率及㶲效率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蒸汽流量不变时,随着管道直径的增加,管内蒸汽流速不断降低,管道的压力损失及其热效率也随之降低,但是管道㶲效率先增加后降低,有一最大值。在以管道㶲效率为优先目标设计蒸汽管道时,相比较现有的设计规范,管道内蒸汽压力损失因为流速降低而减少,因此在保证用户用汽压力的情况下汽轮机抽汽压力可以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在抽汽流量为250 t/h时,汽轮机因为抽汽压力降低可额外输出约3 330 kW的电功率。因此,管道内蒸汽流速根据投资成本的大小在0~25 m/s范围内选取更为合理。
    基于GA的背压动态设定值多目标优化研究
    王琦, 曲燕, 白建云, 侯鹏飞, 李永茂, 冯赓
    2018, 51(9):  59-6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3122
    摘要 ( )   HTML ( )   PDF (46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中国多数空冷机组背压值设定存在的缺陷,利用某300 MW直接空冷机组运行过程中所获取的参数,使用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GA)建立具体的背压和空冷风机耗电量数学模型,在约束条件下求解最优背压和最小空冷风机耗电量。该背压动态设定方法,实现了空冷机组在变负荷及AGC考核条件下背压设定值的动态优化,对空冷机组运行参数的调整以及控制策略的优化有实用价值,有利于提高空冷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辅机统调动力源系统在某660 MW机组的应用
    牟春华, 吕凯, 许朋江, 孙大伟, 兀鹏越, 马汀山, 居文平, 李冬泉
    2018, 51(9):  65-7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52
    摘要 ( )   HTML ( )   PDF (45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高转速变转速汽轮机和变频发电机为主组成的统调动力源系统,统一调节最佳运行频率比较一致的主要辅机设备,在减小系统节流损失提高传动效率的同时,系统更为集中、简单,便于维护。某660 MW机组采用变频驱动锅炉风机的统调动力源系统,通过性能试验掌握了系统运行特性,得到了不同负荷下最佳运行方式。THA、75%THA和50%THA工况最佳频率分别为47 Hz、41 Hz和41 Hz。在频率41~50 Hz范围内,统调动力源系统最优频率运行下机组供电煤耗较改造前风机工频运行状态下略有下降或基本持平,较变频运行状态略有增加,但厂用电率显著降低,机组净供电能力明显提升。随着运行频率降低,引风机、一次风机和送风机的运行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大风机总耗功随运行频率呈近似线性关系:运行频率自50 Hz降低至最佳点,THA、75%THA和50%THA工况下总耗功分别降低了308 kW、816 kW和868 kW。
    更高参数二次再热超超临界锅炉关键技术探讨
    莫春鸿, 刘宇钢, 王冬平, 杨华春, 潘绍成, 易广宙
    2018, 51(9):  73-77,15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4047
    摘要 ( )   HTML ( )   PDF (57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正在开展630 ℃二次再热技术研究。为攻克锅炉研制面临的诸多难点,通过总体方案优化设计、新材料应用、再热汽温调节、壁温偏差控制以及水冷壁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结果表明:锅炉采用前后墙对冲燃烧、Π型布置及三烟道挡板调温技术,可有效满足630 ℃参数需求。
    UCMS10在线飞灰测碳仪在660 MW机组上的应用
    张一新, 付晖, 韦松伟, 高鹏
    2018, 51(9):  78-8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2086
    摘要 ( )   HTML ( )   PDF (44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降低锅炉飞灰的含碳量,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基于频谱扫描、等质量取样、原位测量、同步取灰等技术原理,结合燃煤电厂飞灰收集设备的特点,研制了一种可用于静电除尘器的在线飞灰监测装置并应用于某电厂660 MW机组。以静电除尘器的飞灰为采样源,对该装置在不同负荷段进行了比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的测量准确性系数为0.95,取样代表性系数为0.86,可用于考核锅炉燃烧效率。
    超超临界机组疏水罐罐体泄漏原因分析及防治
    俞葆青, 彭杏娜, 丛相州, 彭先宽, 杜占江, 高志
    2018, 51(9):  83-87,15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7073
    摘要 ( )   HTML ( )   PDF (52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运行不到2年的某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再热热段管道疏水罐罐体开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对罐体进行超声检测、然后对裂纹进行解剖,对裂纹周围微观组织、裂纹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再热热段管道疏水罐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再热管道上的冷凝水反复回流,造成罐体上下部分温差较大,从而产生热疲劳裂纹,最终热疲劳裂纹扩展导致泄漏。对此,建议改进疏水罐结构并采用过热度控制方式,且定期对疏水罐进行超声检测。
    电网
    输电线路电晕放电的天线检测方法
    夏云峰, 宋新明, 戚金凤, 徐征
    2018, 51(9):  88-92,1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12054
    摘要 ( )   HTML ( )   PDF (54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检测输电线路的电晕放电情况可以反映线路运行状态并提供维护的参考信息,而现有的检测方法均存在缺陷,且不能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即采用射频天线测量电晕放电的电磁场脉冲信号。将2组传统的对数周期天线90°正交形成圆极化对数周期天线,之后仿真该天线结构证明了其方向性、增益和测量频段符合设计要求。最终制作该天线测量了电磁信号,实验结果显示电晕放电的时域信号是高频振荡波,其FFT变换得到的频谱分布主要集中在200~350 MHz。
    基于全相FFT的电力变压器噪声衰减模型
    周亚琪, 应黎明, 胡克飞, 刘宪敏
    2018, 51(9):  93-1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1199
    摘要 ( )   HTML ( )   PDF (43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变压器噪声信号的频域特性和衰减模型,有利于变电站有源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对某变压器噪声信号进行全相FFT频谱分析,得到其频域特性曲线。由频谱图可以看出,该变压器噪声以100 Hz为基频,并在基频处噪声声压级达到峰值。首先利用全相FFT谱分析法处理各参考点噪声信号,得到倍频带声压级。再结合变电站各参数,建立声衰减模型,即可计算预测点声衰减量并合成其A声级,进而绘制出变电站噪声A声级及100 Hz声压级分布图。结合全相FFT的噪声衰减模型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变电站的噪声分布,直观地评价变压器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基于RTDS的电厂主变空充过程的仿真建模及功率振荡抑制策略
    夏小军, 马红星, 顾秋斌, 唐硕, 林济铿, 江伟
    2018, 51(9):  101-10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7084
    摘要 ( )   HTML ( )   PDF (39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发电机组正常投运期间,投运相邻机组主变压器会引起投运机组的功率波动。为了再现上述过程,构建了相应的仿真模型,仿真建模包括:基于实时数字仿真(RTDS)环境构建变压器UMEC模型、等值外部网络、发电机系统模型(包括发电机模型及励磁系统模型及调速系统模型),基于上述3部分模型,共同组成了变压器空充仿真系统,再现了实际系统空充变压器导致系统低电压及临近机组的功率波动过程;进而提出分相合闸方法,抑制变压器空充导致的母线电压的降落及临近机组的功率波动。仿真模型及抑制策略的正确性及有效性通过算例得到验证。
    基于最优流法与Mayeda生成树算法相结合的单阶段配网重构新方法
    张重实, 王高猛, 张檀雍, 林济铿
    2018, 51(9):  110-11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095
    摘要 ( )   HTML ( )   PDF (37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随机类优化算法用于配网重构计算时间长,而启发式算法用于配网重构存在的低精度解等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最优流法与Mayeda生成树算法相结合的单阶段配网重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最优流法从支路交换的候选集中快速确定用于Mayeda生成树算法中用于支路交换的支路,从而既回避了随机进化选择方法进化慢的缺点,又回避了穷举法生成过多的劣树的缺点,等效于采用优化技术局部剔除了部分比当前树更劣的树,而明显加快其最优树的搜索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最优流方法的快速性、Mayeda生成树算法的解空间的完备性,进行良好的结合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而提高其计算效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因其快速性及至少得到次优解的特点而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500 kV架空线路雷电过电压与冲击接地电阻关系
    甘艳, 顾德文, 张昌, 姚勇, 黄瑞莹
    2018, 51(9):  118-1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7066
    摘要 ( )   HTML ( )   PDF (33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虑雷击架空输电线路后,雷电流在避雷线、杆塔、接地网和土壤中的动态散流过程,建立了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一体化雷电全波电磁暂态模型,计算冲击接地电阻和反击过电压。基于全波电磁暂态模型,从冲击接地的概念出发,将土壤电阻率、雷电流波前时间和幅值对输电线路的影响直接反映在雷电过电压上,对雷电过电压与冲击接地电阻计算公式进行拟合。研究表明:波前时间减小和土壤电阻率增大均会使冲击接地电阻值与雷电过电压增大。不考虑火花效应时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与雷电流幅值无关,雷电过电压随雷电流呈正比例增大。在进行接地网设计时,应考虑能使雷电过电压值下降的接地网射线的有效长度。
    技术经济
    基于系统动力学和蒙特卡洛模拟的电动汽车日负荷远期预测
    陈蓉珺, 何永秀, 陈奋开, 董明宇, 李德智, 光峰涛
    2018, 51(9):  126-13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11126
    摘要 ( )   HTML ( )   PDF (27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电动汽车负荷进行预测,有助于电力系统规划管理与优化运行。首先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电动私家汽车保有量预测模型,随后分析电动汽车充放电特性,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电动私家汽车充放电行为,最后利用实际数据,预测未来电动私家汽车大规模接入电网后电网负荷曲线的变化,发现在电动私家车无序充电的情景下,电动私家汽车体量越大,电网峰谷差越大,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越大,通过进一步测算发现,电动私家汽车参与放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动汽车充电增加的电网负荷,具有一定削峰填谷效益。
    电能替代技术应用的商业模式
    郭炳庆, 沈瑜, 钟鸣, 岳园园, 黄伟
    2018, 51(9):  135-1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1149
    摘要 ( )   HTML ( )   PDF (24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施电能替代是形成清洁、安全、智能的新型能源消费方式的重要途径,合理的商业模式可有效推动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梳理电能替代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利益相关方、盈利模式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分析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建设-移交模式(B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公私合营模式(PPP)等适用于电能替代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多种典型商业模式;根据电能替代技术应用的发展阶段、电能替代项目特点选用合适的商业模式;最后以电动汽车的电能替代项目为例,详细分析和设计其商业模式。
    丹麦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王彩霞, 李梓仟, 李琼慧, Kaare Sandholt, 雷雪姣, 王江波
    2018, 51(9):  143-15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219
    摘要 ( )   HTML ( )   PDF (24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新能源消纳矛盾突出。随着中国电力市场的建设,如何借助市场手段促进新能源消纳备受关注。其中,新能源如何参与电力市场、电力市场如何平衡新能源波动是关键问题。国外多数新能源富集国家都有成熟的电力市场,在电力市场消纳新能源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深入分析国外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经验将对中国新能源消纳及电力市场建设提供参考。选取丹麦作为欧洲经验的代表,研究丹麦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以及对中国的启示。首先分析了丹麦电力系统及新能源发展情况,其次介绍了丹麦电力市场框架和相应规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丹麦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最后结合中国新能源政策和电力市场建设,提出了对中国的启示。
    大规模风电并网背景下火电调峰行为演化博弈模型
    董福贵, 吴南南, 么峻, 李虎军, 白宏坤, 靳春旭
    2018, 51(9):  151-15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144
    摘要 ( )   HTML ( )   PDF (22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大规模风电并网所带来的消纳问题,基于火电机组容量和最高调峰率指标,以公平性原则为前提,针对不同类别的机组,设定了有偿与无偿调峰划分标准。将火电调峰行为转化为上网电量竞价收益与调峰辅助服务收益演化博弈问题,讨论了综合考虑两个市场情景下,各类火电厂的竞价策略及对应策略下的收益,分别求解了稳定策略。针对两类电厂的博弈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的调峰辅助服务补偿额与上网电量收益额存在巨大差距,并且这一情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制订合理的辅助服务市场规则,提升火电机组调峰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大规模风电消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新能源
    考虑大范围多种类能源互补的中国西部清洁能源开发外送研究
    潘尔生, 李晖, 肖晋宇, 史锐, 王帅, 易海琼, 王智冬
    2018, 51(9):  158-16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95
    摘要 ( )   HTML ( )   PDF (63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清洁能源集中在西部、北部,当地用电负荷小,难以就地消纳,需要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从新能源特性的角度研究中国西部地区风能、太阳能、水能等不同种类清洁能源的互补特性,进而研究多能互补在缓解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方面的效益,提出一种考虑网络约束与新能源随机特性的时序运行模拟技术,并对中国西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情景进行生产运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建设西北与西南联网通道,可以实现多能互补,改善新能源外送电力品质,提高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利用效率。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混合储能系统协调控制
    张晓宇, 张建成, 王宁, 王冠
    2018, 51(9):  165-17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091
    摘要 ( )   HTML ( )   PDF (69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自然条件下光伏电源出力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以铅酸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组成的混合储能系统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VMD)的储能系统功率分层分配方法。储能系统承担的净负荷经过VMD分解后的高频波动分量分配给超级电容器承担,趋势分量分配给蓄电池承担;同时根据各储能单元的实时最大可充放功率和荷电状态对初级功率分配进行二次修正。仿真实例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平抑净负荷波动,并实现了储能系统调节特性的优化和储能单元的长期稳定运行。
    节能与环保
    SCR烟气脱硝尿素热解和水解技术经济性分析
    裴煜坤, 张杨, 徐克涛, 朱跃
    2018, 51(9):  174-17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4026
    摘要 ( )   HTML ( )   PDF (38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尿素由于运输储存安全方便和对环境无害的特点,成为燃煤电厂SCR烟气脱硝还原剂液氨的可靠替代品。选择合适的尿素制氨技术是SCR烟气脱硝液氨改尿素工程的关键环节。通过工程建模对比分析采用尿素热解和尿素水解工艺的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采用热力学方法分析尿素制氨系统能耗水平。结果表明:尿素水解投资略高于尿素热解,但其运行成本较低,技术经济性更优;尿素热解运行成本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尿素转化率偏低,且采用高品质电能作为热源。
    失活SCR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工艺工业试验研究
    赵会民, 尹顺利, 刘长东, 朱朝阳, 卢志飞, 戴健, 霍文强, 周文
    2018, 51(9):  179-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7040
    摘要 ( )   HTML ( )   PDF (40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CR烟气脱硝催化剂在广泛使用的同时,失活催化剂大量产生。对失活催化剂进行再生,经济和环保意义重大。以某燃煤电厂运行了近25000h的失活SCR烟气脱硝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催化剂失活原理基础上,对催化剂再生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压缩空气吹灰压力、超声清洗时间、清洗液硫酸浓度等)进行研究,并介绍失活催化剂再生处理步骤,包括清灰、预清洗、深度清洗、活性组分负载、热处理等。各类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所研发的方案进行再生,失活催化剂中碱金属、碱土金属及硫酸盐等污染物被有效清除,催化剂通孔率高达98.7%,比表面积明显恢复,相对活性提升至99%,抗压强度及单层催化剂SO2/SO3转化率符合使用要求,即失活脱硝催化剂各理化、工艺性能及其机械强度得到了有效恢复,可以再安装于脱硝反应器中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