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电气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Scopus数据库收录
DOAJ数据库收录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
下载中心
新闻公告
出版伦理
同行评议
作者指南
开放获取声明
开放获取声明
许可协议和著作权
联系方式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8-08-05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目录
2018, 51(8): 0-0.
摘要
(
)
PDF
(1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稿
中国2017年度供电可靠性现状分析与展望
王鹏, 陈旦, 周霞
2018, 51(8): 1-7,1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6153
摘要
(
)
HTML
(
)
PDF
(44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度分析挖掘供电可靠性数据,从大规模可靠性数据中找出隐藏其中的共性问题和影响重大的信息,发现配网规划和运检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促进电力企业可靠性管理工作改进提升,对提高全国配电网总体供电可靠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2017年度全国供电可靠性数据指标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从用户停电频率、停电时间、停电范围、停电原因等多视角多维度入手,给出了全国供电可靠性整体水平和变化趋势,归纳总结了供电可靠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并对未来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专栏
特约主编寄语
高峰
2018, 51(8): 8-9.
摘要
(
)
HTML
(
)
PDF
(29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理念、技术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新型生态化能源系统,其涵盖了材料、器件、设备、系统、通信、信息等多方面的技术环节,以及政策、金融、运营、管理、标准、市场准入(检测认证)等多方面的非技术环节。作为能源革命与十九大战略思想在能源领域的实现手段和具体形态,能源互联网正在中国受到政、产、学、研、金、用多方的关注。
从2015年6月国家能源局开展“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战略研究”并于2016年2月国家三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能源互联网成为了国家战略,并且从理念向实际不断深化和落地。三年来,产业界和学术界硕果累累,在国家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电力》杂志社紧密关注该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项目的最新动向,邀请本人作为特约主编,共同策划“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专栏,围绕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征集能源互联网科研及从业人员在该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工程示范、观点视角等,共同促进能源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本专栏共收录17篇论文。论文分为三类:一类是宏观战略研究论文,针对能源互联网的概念、特征、架构和趋势进行阐述,为关键技术和应用提供了基础;一类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针对能源互联网的具体技术进行理论与方法研究;另一类是应用实践研究论文,结合能源互联网具体应用场景和工程进行分析与讨论。
在宏观战略研究论文方面,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高峰研究员等从源于互联网理念发展而来的能源互联网、源于大电网理念发展而来的能源互联网和源于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理念发展而来的能源互联网对比剖析了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内涵,给出了物理基础、实现手段、价值实现和体制保障的能源互联网四层组成架构,并将能源互联网分为互联网形态的能源设施与互联网形态的能源服务两大类。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鲁刚高级工程师提出了广义能源互联网发展理念,探讨了影响其产业头部格局的关键因素,即互联互通能力、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能力等。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张靖副研究员等通过回溯梳理能源互联网架构的发展,以完善能源供需四环节后的技术架构作为工具,对九类示范项目和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白翠粉博士等以价值域-业务域-信息域-能源域四维坐标为框架,以价值来源、价值形态、价值载体、价值实现为主线,具化了能源互联网在跨洲、国家、城市、局域四种情景下的功能架构。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马君华研究员等从能量品质、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社会性、能源结构优化、交互友好性、组织管理与商业模式、合理开放性八个维度建立了能源互联网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能源互联网综合评价方法。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陈昕等以互联网视角梳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提出综合性定义,并结合对电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平台的论证,提出建设能源互联网的基本路径。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谭雪博士等通过构建电网功能定位模型,运用SWOT-AHP分析电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量化分析电网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电网功能与形态转变的方向。
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方面,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李敬如高级工程师(教授级)等从规划设计、关键设备、保护策略和运行控制等方面提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系统的技术需求及重点研究方向。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徐志成工程师等基于调峰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进行了多区域调峰的确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风险评估,给出了典型峰谷互济运行方案,得出了一种多区域联网的协调调峰的典型运行方式及经济性评估结果。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刘畅高级工程师等提出了能够同时抑制联络线峰谷差和充分消纳光伏的综合能源站日前优化调度方法;基于负荷基值的优化调度结果提出了电网联络线功率期望值的确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抑制联络线峰谷差和光伏消纳的综合能源站日前优化调度模型。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王仕俊工程师等通过运用协同优化方法对用户用能安排进行了优化,并利用改进PSO算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求解,基于用户日能耗量对整体费用进行了重新分配。
在应用实践研究论文方面,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王雪工程师等从建设条件、整体规划、综合服务平台、政策机制等方面对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黄学劲工程师等归纳并提出了能源互联网规划理念和方法,结合广东省某高新产业开发区的能源互联网规划案例,对能源互联网物理基础层规划作简要分析。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吴志力高级工程师(教授级)等指出园区能源互联网规划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出系统化的园区能源互联网规划方法的理论框架以及关键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与原则。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赵敏博士等分析出冬奥会建设期初电网现状及期末建设目标,设计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路径,系统性地梳理评价了17项重大建设工程对系统目标达成的贡献度。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岳云力高级工程师等分析张家口某医院电蓄热式清洁供热改造工程的几种方案,并计算得出固体电蓄热方案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建议张家口应用互联网+电蓄热技术优化集中式和分布式清洁供暖实施方案。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訾振宁高级工程师等分析了清洁取暖在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清洁取暖解决方案(虚拟热电厂),引领能源互联网时代清洁取暖技术的变革。
本期专栏希望通过集成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我国进一步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提供理论、方法、技术、机制、政策方面的支持与参考。希望本专栏能为读者认知能源互联网带来帮助,对能源互联网的深入研究带来思考和启发。
衷心感谢有关专家学者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电力》李琼副主编、李博编辑在本专栏的策划和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能源互联网概念与特征辨识研究
高峰, 曾嵘, 屈鲁, 张靖
2018, 51(8): 10-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6095
摘要
(
)
HTML
(
)
PDF
(43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互联网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对其概念及特征有多种理解及认知,为了辨析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辨识能源互联网的特征,有效推进能源互联网发展,对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调研及梳理,提出到目前为止能源互联网大致经过3个发展阶段:概念孕育及提出阶段、系统结构及功能研究阶段和实质性推进阶段;进而,从源于互联网理念发展而来的能源互联网、源于大电网理念发展而来的能源互联网和源于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理念发展而来的能源互联网对比剖析了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内涵,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定义: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理念、技术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新型生态化能源系统;最后,分别从能源互联网的架构、分类2个角度对能源互联网的特征进行了辩识,给出了物理基础、实现手段、价值实现和体制保障的能源互联网4层组成架构,并将能源互联网分为互联网形态的能源设施与互联网形态的能源服务两大类。
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基本特征
鲁刚
2018, 51(8): 17-2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7095
摘要
(
)
HTML
(
)
PDF
(42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实践快速推进,新理念、新技术开始涌现,呈现开放、融合态势。准确把握能源互联网发展方向与基本特征对研判中国能源行业未来形态、科学推进能源转型尤为重要。立足于中国中长期能源转型不同路径比较,着眼于“能源+”的高度去定位能源在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位置,结合对能源互联网架构与运行机理的分析以及对跨界融合实践特点的总结,提出了广义能源互联网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其产业头部格局的关键因素,即互联互通能力、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能力等。这种更包容、更开放的能源互联网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能源转型突破新动能、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瓶颈。
能源互联网技术架构与实例分析
张靖, 高峰, 徐双庆, 张绚, 张利军, 孙轶恺
2018, 51(8): 24-3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6128
摘要
(
)
HTML
(
)
PDF
(43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能源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能源互联网定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技术架构得到逐步完善。国家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数量多且各具特点,分析这些项目需要适用的工具。将技术架构作为分析工具有天然的优势,但需要在诸多架构中进行选择。通过回溯梳理能源互联网架构的发展,选择“三横一纵”结构作为基础,以完善能源供需四环节后的技术架构作为工具,对9类示范项目和典型实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一工具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较好。
基于价值分析的能源互联网功能架构研究
白翠粉, 韩新阳, 杨方, 代贤忠, 张晨
2018, 51(8): 31-3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4098
摘要
(
)
HTML
(
)
PDF
(46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研究能源电力变革趋势特征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能源互联网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包含价值层、业务层、信息层、能源层的能源互联网功能架构,从运行环节、功能作用两个维度分析了各层级的组成要素,形成了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功能架构。然后从价值角度对能源互联网的功能架构进行了情景分析,以价值域-业务域-信息域-能源域四维坐标为框架,以价值来源、价值形态、价值载体、价值实现为主线,具化了能源互联网在跨洲、国家、城市、局域四种情景下的功能架构。
能源互联网评价体系研究
马君华, 陆一鸣, 袁文广, 王磊, 黄文瑞, 延星
2018, 51(8): 38-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204
摘要
(
)
HTML
(
)
PDF
(43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互联网是能源发展的方向,是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推进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借鉴能源相关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从能量品质、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社会性、能源结构优化、交互友好性、组织管理与商业模式、合理开放性八个维度建立了能源互联网的评价指标体系;借鉴逻辑框架和层次分析法的思路,给出了能源互联网综合评价方法,为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验收提供参考依据。
互联网视角下的能源互联网发展研究
陈昕, 姜怡喆, 王雪, 鲁刚
2018, 51(8): 43-4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71
摘要
(
)
HTML
(
)
PDF
(45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被视为可期的未来能源系统形态,因此受到政府、企业、学者多方的高度重视。以互联网视角梳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总结各个流派的特征,提出综合性定义。进而基于能源互联网的七大特征,对比表明能源互联网与互联网高度相似,有望一起成为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最后结合对电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平台的论证,提出建设能源互联网的基本路径。
新一轮能源革命下中国电网发展趋势和定位分析
谭雪, 刘俊, 郑宽, 闫晓卿, 石磊
2018, 51(8): 49-5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061
摘要
(
)
HTML
(
)
PDF
(45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一轮能源革命下电网的发展将在电力系统传统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在对新一轮能源革命内涵的深刻剖析基础上,借助电力系统优化规划模型对未来多元能源供应系统进行探索,预判未来能源发展格局。结合技术、经济、制度、环境等因素,识别影响电网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电网功能定位模型,运用SWOT-AHP分析电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量化分析电网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电网功能与形态转变的方向。结果表明,未来电网的电力传输功能向更大容量、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并呈现综合能源互联互补的高级形态,电网将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立体式、智能化服务。
能源互联网环境下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关键技术
李敬如, 韩丰, 姜世公, 李红军
2018, 51(8): 56-6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41
摘要
(
)
HTML
(
)
PDF
(43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具备供电可靠性高、电能质量优质、运行控制高效、分布式电源及多元负荷灵活接入等特性,成为以电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的物理基础。在介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在能源互联网中的主要应用特点基础上,分析了直流配电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及其主要技术特点。结合目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研究现状及能源互联网发展要求,从规划设计、关键设备、保护策略和运行控制等方面提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系统的技术需求及重点研究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构建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发展技术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多区域电力系统协调调峰及峰谷互济运行方式分析
徐志成, 张富强, 陈世喆, 谢东亮, 焦冰琦
2018, 51(8): 64-6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50
摘要
(
)
HTML
(
)
PDF
(46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不同区域负荷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的时空互补特性,研究实现跨区域协调调峰的方法,可为能源互联网的电网规划、运行方式设计提供重要决策支撑。从多区域的源荷特性分析出发,基于调峰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进行了多区域调峰的确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风险评估,给出了典型峰谷互济运行方案,并从技术、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方案下的跨区联网调峰经济效益,得出了一种多区域联网的协调调峰的典型运行方式及经济性评估结果。
考虑抑制联络线峰谷差和光伏消纳的综合能源站日前优化调度
刘畅, 李昊, 孙龙彪, 李佳馨, 张筱慧, 吴邦旭, 唐巍, 魏亚然
2018, 51(8): 70-7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6094
摘要
(
)
HTML
(
)
PDF
(45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能源站中大量光伏接入导致公共电网联络线出现较大峰谷差,对公共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基于公共电网和能源站调度需求,提出了能够同时抑制联络线峰谷差和充分消纳光伏的综合能源站日前优化调度方法。基于负荷基值的优化调度结果提出了电网联络线功率期望值的确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抑制联络线峰谷差和光伏消纳的综合能源站日前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以综合能源站系统总费用最低为目标,根据电网联络线功率期望值设置联络线传输功率约束。算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保障公共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能更好地消纳光伏。
考虑共享储能的社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研究
王仕俊, 平常, 薛国斌
2018, 51(8): 77-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60
摘要
(
)
HTML
(
)
PDF
(46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综合能源系统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社区综合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包含共享储能、热电联供以及光伏电源等设备的用户协同优化模型。首先,建立社区综合能源系统中重要设备及负荷的模型;其次,分别建立用户电网购电费用、社区运行商购能费用、储能系统租赁费用等模型,并以此建立以用户整体经济性最优作为目标的协同优化模型;再次,基于用户日能耗量对整体费用进行合理再分配;最后,利用具体算例对所提模型进行有效性分析。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案有助于用户合理优化用能安排,从而降低用能费用。
城市能源变革下的城市智慧能源系统顶层设计研究
王雪, 陈昕
2018, 51(8): 85-9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034
摘要
(
)
HTML
(
)
PDF
(47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中国城市智慧能源系统建设还存在建设内容不明、框架不清、与城市规划建设脱节等系列问题,亟需明确城市智慧能源系统顶层架构。在系统梳理世界主要国家城市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可供借鉴的建设经验,描绘了中国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的总体图景,重点从建设条件、整体规划、综合服务平台、政策机制等方面对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对未来能源互联网和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等提供参考。
能源互联网物理基础层规划案例分析
黄学劲, 黄文瑞, 延星, 王磊, 马君华, 王康
2018, 51(8): 92-9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21
摘要
(
)
HTML
(
)
PDF
(45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深入融合可再生能源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是未来能源行业发展的方向。归纳并提出了能源互联网规划理念和方法,结合广东省某高新产业开发区的能源互联网规划案例,对能源互联网物理基础层规划作简要分析。将能源互联网规划理念和方法应用在物理基础层规划中,可提高能源系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对能源系统顶层规划、设计、优化、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
园区能源互联网多能源协同优化配置发展构想
吴志力, 杨卫红, 原凯, 宋毅, 孙充勃, 穆云飞, 陈晚晴, 王世举
2018, 51(8): 99-10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89
摘要
(
)
HTML
(
)
PDF
(44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区能源互联网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展多能源协同利用与综合能源服务的最佳应用场景之一,对推动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介绍了园区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剖析了园区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与功能特点,并列举了国内外典型园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的建设目标、内容与应用效果;通过分析传统园区供用能系统存在的不足,指出园区能源互联网规划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出系统化的园区能源互联网规划方法的理论框架以及关键要素,应从系统优化配置、信息平台、多能源互动3个方面进行工程实践建设,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与原则。
崇礼新一代电力系统的发展路径设计及实践
赵敏, 赵东元, 李顺昕, 张靖, 岳云力, 张绚
2018, 51(8): 106-11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24
摘要
(
)
HTML
(
)
PDF
(43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张家口崇礼区域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政策基础,建设崇礼新一代电力系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沿着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开放共享重要方向,描述了能源转型下新一代电力系统的重要内涵与特征,构建了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能源基础数据,进一步分析出冬奥会建设期初电网现状及期末建设目标,设计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路径,系统性地梳理评价了17项重大建设工程对系统目标达成的贡献度。最后综合评估了以上工程建设完成后,新一代电力系统的建设成效。评估结果显示,在冬奥会开幕前,崇礼将建设成为符合未来发展方向、技术特征显著的新一代电力系统。
电蓄热技术在张家口清洁供热领域的适用性研究
岳云力, 訾振宁, 李顺昕, 赵东元, 赵敏
2018, 51(8): 112-1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27
摘要
(
)
HTML
(
)
PDF
(43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家口是中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富集区之一,其清洁供热实施方案对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在介绍电蓄热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张家口某医院电蓄热式清洁供热改造工程的几种方案,并计算得出固体电蓄热方案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建议张家口应用互联网+电蓄热技术优化集中式和分布式清洁供暖实施方案,该方案可显著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对于实际工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能源互联网引领清洁取暖技术变革
訾振宁, 赵东元, 高峰
2018, 51(8): 117-12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092
摘要
(
)
HTML
(
)
PDF
(44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已居世界第一,但广大北方地区冬季取暖仍然主要依靠燃煤,现行综合取暖方案与实现气候变化和环保目标仍然相去甚远。分析了清洁取暖在实施清洁取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清洁取暖解决方案(虚拟热电厂)。通过该方案与传统清洁能源取暖方案的技术优缺点对比以及技术经济性估算分析,得出该方案能够大量消纳风电等清洁能源,帮助解决弃风弃光等问题,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收益。通过该方案的广泛实施,能源互联网将引领清洁取暖技术的变革。
电网
一种垂直一体化电网静态参数修正方法
曹阳, 侯验秋, 罗志强, 刘力华, 刘阳升, 林济铿, 余璟, 吴海伟
2018, 51(8): 122-12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7143
摘要
(
)
HTML
(
)
PDF
(34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型管理系统中时常存在新投入设备的参数输入错误和临近退役设备的参数漂移或突变的现象,这使得依赖于基础数据的各项高级应用计算的可信度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调度平台的垂直一体化参数辨识修正方法。利用局部参数错误导致状态估计的量测残差会出现局部偏大的现象,定义可疑量测评价函数,建立基于可疑量测评价函数的参数综合可疑度指标,将可疑度较大的参数作为可疑参数的初始集。进而针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标志,将可能存在参数错误的新投入设备和临退役设备的参数并入可疑参数集中。排除部分影响很小的可疑参数后得到最终的候选可疑参数集,调度中心模型管理系统对候选可疑参数进行维护之后通告所辖各级用户(子调度)对模型参数数据库进行更新。采用IEEE 14节点系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风电场无功电压控制系统运行现状分析及提升措施
刘京波, 宋鹏, 吴林林, 柳玉, 吴宇辉, 张扬帆
2018, 51(8): 130-1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11267
摘要
(
)
HTML
(
)
PDF
(41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电场无功电压控制策略、各分系统间通信、单体设备性能等各个环节都将影响场站无功电压控制性能。依据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近三年来的实际运行数据及现场检测数据,首先分析了风电场无功电压控制系统现状,系统介绍了目前无功电压控制系统架构及常用控制策略;其次从场站无功电压控制流程入手,阐明了影响场站无功电压控制性能的关键因素;最后形成了提升风电场无功电压控制性能及运行水平的措施,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发电
多流程循环流化床锅炉热力计算方法研究
丛堃林, 李清海, 鲁伟, 张衍国
2018, 51(8): 139-1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3127
摘要
(
)
HTML
(
)
PDF
(49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多流程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中颗粒运动、燃烧和传热过程的实验结果和工业数据较为缺乏,因此有必要对多流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热力计算进行详细研究。根据多流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特点,推荐了适用于多流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分离器效率、燃烧份额和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以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为主的多流程循环流化床锅炉热力计算模型。利用建立的热力计算模型对一台在用的多流程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了计算,得到了炉内的物料分布、温度分布和热量分布规律。计算结果与该锅炉的工业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了热力计算结果符合锅炉实际运行情况。面向工程应用建立了一种多流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热力计算方法,可以为工业锅炉设计与改造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CNGWO-LSSVM的汽轮机热耗率预测模型
左智科, 陈国彬, 刘超, 牛培峰
2018, 51(8): 148-15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3137
摘要
(
)
HTML
(
)
PDF
(34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准确计算汽轮机热耗率,提出一种改进灰狼优化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热耗率软测量方法。首先针对灰狼算法收敛精度低的缺点提出一种混沌非线性灰狼优化算法(CNGWO),通过Kent混沌搜索策略和非线性动态递减权值策略来改善灰狼优化算法的性能。然后利用CNGWO算法预先选择LSSVM模型参数,并建立CNGWO-LSSVM的软测量模型。以某600 MW超临界汽轮机组实时运行数据仿真实验,对具有复杂非线性的热耗率变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经过CNGWO算法优化的LSSVM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为汽轮机热耗率的精确计算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基于空冷岛性能在线监测的风机优化调节
王河, 李跃东, 秦志国, 尹晓晖, 马素霞, 王芳, 张嘉杰
2018, 51(8): 154-16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3069
摘要
(
)
HTML
(
)
PDF
(130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冷岛作为空冷发电机组的冷端,其性能优化对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实现电厂节能意义重大。针对某 600 MW 亚临界直接空冷机组,建立冷端系统优化模型,采用等效热降法,在线计算机组实时最佳背压。通过建立空冷岛状态性能监测系统,实现对凝结水过冷度和清洁因子的在线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对空冷岛各台风机运行频率实施优化微调,实现空冷岛基于在线监测的性能深度优化。本冷端在线监测和优化运行技术已应用在该 600 MW 空冷机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空冷机组冷端优化运行和智慧电厂建设运行提供了参考。
节能与环保
高效除尘除雾器在超低排放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尤良洲, 王丰吉, 胡妲, 朱跃
2018, 51(8): 162-166,17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4092
摘要
(
)
HTML
(
)
PDF
(43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硫系统协同除尘技术路线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设备的前提下,实现烟尘超低排放。通过对三级屋脊式除雾器、管式除尘除雾装置及冷凝式除尘除雾装置技术比较可知,三级屋脊式除雾器运行稳定、成熟可靠、应用广泛。同等改造条件下三级屋脊式除雾器改造费用低于其他两种除尘除雾装置。
燃用劣质煤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低排放技术研究与应用
柳成亮, 蔡润夏, 吕俊复, 郝海俊, 苏虎, 耿瑞明, 李剑, 张晓宇
2018, 51(8): 167-17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87
摘要
(
)
HTML
(
)
PDF
(32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燃用劣质煤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通过锅炉本体设计的改进、烟气净化系统的优化,提出炉内清洁高效燃烧+炉内细石灰石粉脱硫+炉内SNCR脱硝+尾部烟气循环流化床半干法多污染物联合脱除的技术路线,并在2台300 MW CFB锅炉上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燃烧调整、脱硫与脱硝的匹配,CFB锅炉可以顺利实现NO
x
、SO
2
和粉尘的超低排放,并且在经济性方面较传统工艺具有明显优势。
燃煤电厂非传统大气污染物控制展望
王圣
2018, 51(8): 173-17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5168
摘要
(
)
HTML
(
)
PDF
(20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论是从包括颗粒物、SO
2
、NO
x
等单个大气污染物控制而言,还是系统的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目前都有较为成熟且较为多元化的可选技术,在具体工程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对于燃煤电厂非传统大气污染物,需要重点关注SO
3
、氨、重金属的排放与控制。对燃煤电厂SO
3
、氨、重金属的产生、危害和控制3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防治技术政策、排放控制标准、控制技术路线、工程示范等4个方面提出燃煤电厂非传统大气污染物控制政策建议。
高湿低温环境下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滤膜试验研究
罗毅, 陈威祥
2018, 51(8): 180-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42
摘要
(
)
HTML
(
)
PDF
(32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日趋完善,当烟道内颗粒物浓度低、温度低、湿度高时,采用GB/T16157—1996中推荐的颗粒物测试方法(滤筒法),经常会出现样品失重,无法准确得到烟气中颗粒物排放浓度。目前,ISO、USAEPA、BS EN等国外标准以及中国拟制定的标准中均采用滤膜代替滤筒的采样称重方法,实现对低浓度颗粒物的测量。国内外滤膜种类繁多,选取了5种不同材质的滤膜(普通玻璃纤维膜,硼硅玻璃纤维膜,石英膜,聚四氟乙烯亲水膜和疏水膜)进行实验室对比试验研究,主要从滤膜采样平行样偏差、滤膜吸水性能、滤膜采样前后外观、滤膜空白样均值及滤膜自身特性等方面对滤膜性能进行评判,为选用适合高湿低温环境下的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滤膜提供参考。
(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电力》编辑部
主编:汤广福 单葆国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未来科技城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区B座315
邮编:102209
电话:010-66603794(编辑部)
010-66603806(广告、发行)
010-62662699-1(技术支持)
传真:010-66603578
国内邮发代号:2-427
国外发行代号:M-276
广告登记证号:京昌市监广登字20190011
新闻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青年编委信息登记表
青年编委信息统计表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论文模板
《中国电力》撰写规范
1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