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16
    热工自动化专栏
    火电机组风烟系统智能控制模块设计与应用
    朱晓星,陈厚涛,昌学年,蒋森年,陈思铭
    2016, 49(6):  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01.05
    摘要 ( )   PDF (28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烟系统是火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火电机组智能化水平,对风烟系统智能控制的需求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智能启动、智能运行、智能停运3大功能组及多个子功能组。各(子)功能组均采用模块化设计,能适应正常运行、检修和故障等各种工况,紧急情况下手动控制优先。仿真及现场应用表明,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能实现整个风烟系统启动、运行、停运全过程的自动控制,炉膛压力等重要参数控制平稳,提高了火电机组安全性能,减轻了运行人员劳动强度。
    热工优化控制在火电厂节能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张秋生
    2016, 49(6):  6-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06.04
    摘要 ( )   PDF (20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工自动控制系统在火力发电厂节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热工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优化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优化主、再热汽温自动控制能够提高平均温度,减少热耗;通过优化汽轮机滑压定值和凝结水节流控制能够减少节流损失,提高机组经济性;适当降低汽包水位能够在不用增加煤耗的前提下增加电功率。最后提出,为满足新编写的电力行业标准中对与机组节能相关的自动控制指标提出的更严格的要求,热工自动控制系统对火电厂节能的评估宜以统计的方式体现。
    火电机组AGC系统优化的技术措施研究
    侯典来
    2016, 49(6):  10-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10.05
    摘要 ( )   PDF (27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电机组在锅炉低氮燃烧和脱硝系统改造以后,针对影响AGC系统投入的因素,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机组负荷控制策略,包括锅炉主控前馈信号,汽轮机负荷指令,一次调频控制逻辑,一次风压调整负荷,磨煤机容量风、热风和旁路风挡板控制回路;根据锅炉特性变化,完善燃烧控制模型;通过解决影响AGC系统投入问题以后的技术经济性分析,机组主要被控参数指标对比表明,该技术措施的研究与实施显著提高了机组AGC的品质指标。
    大数据分析在汽轮机调节门特性参数辨识及优化中的应用
    王刚,梁正玉,李存文,杨涛
    2016, 49(6):  15-1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15.05
    摘要 ( )   PDF (54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轮机调节阀特性参数的准确获取是对其精确控制的前提,同时影响到机组负荷稳定、一次调频品质和AGC品质,是机网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汽轮机调节阀特性参数均通过现场试验得到。结合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机组历史数据进行挖掘计算,准确辨识出汽轮机调节门特性参数;以阀组流量线性化为目标,计算得到了调节阀流量管理优化曲线。
    采用IMC-PID增强超临界机组功率控制的鲁棒性
    李晓枫,王亚刚
    2016, 49(6):  20-2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20.05
    摘要 ( )   PDF (36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一种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其在汽轮机主控回路中采用基于闭环辨识模型的IMC-PID方法,采用该方法解决火电机组功率振荡的问题。该方法首先通过闭环回路的设定值阶跃扰动试验,对测取的试验数据进行频率响应特性辨识,估计闭环控制过程中的频率响应矩阵和变换函数矩阵,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出被控对象的模型。然后基于辨识出的模型,通过使用内部模型控制(IMC)方法,设计出汽轮机主控回路的鲁棒 PID 控制器。火力发电厂现场实际应用表明:汽轮机主控采用IMC-PID 控制器后,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够较好地抵御各种电网的外扰及发电过程内扰的影响,避免机组功率振荡。
    核电站数字化控制系统驱动逻辑设计优化
    刘宇穗
    2016, 49(6):  25-2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25.05
    摘要 ( )   PDF (32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面向继电器硬接线的驱动级控制逻辑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核电站数字化控制的需求。针对核电站数字化控制系统的特征,研究控制逻辑优化设计的技术路线及优化流程。并以全开全关电动门驱动控制逻辑为例,阐述了核电站控制逻辑优化设计的过程及优化要点,并将此优化设计方法应用到岭澳二期工程及其他核电站常规岛及BOP控制逻辑设计中,形成驱动级标准模件化,取消部分继电器,简化了逻辑电路,减少差错率,保证了参数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机组的安全和可靠性,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特高压受端电网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深度调峰研究
    苏烨,张鹏,张永军,何永君,戴航丹
    2016, 49(6):  30-3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30.05
    摘要 ( )   PDF (37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越来越多的特高压线路接入电网,如何利用发电机组的调频和调峰特性来确保电网安全显得尤其重要。根据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调峰特性,分别对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快速启动和低负荷运行深度调峰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和试验研究,获得了相关的运行数据和经验,为特高压线路接入电网时利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调峰来确保电网安全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650 MW超临界机组送风自动控制优化
    申明,沈健
    2016, 49(6):  35-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35.04
    摘要 ( )   PDF (2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电厂650 MW超临界机组送风自动调节品质差、自动无法投入的问题,对风量和氧量测量装置以及送风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实际运行表明,优化后送风自动调节系统能够满足机组50%~100%负荷工况下稳态及变负荷工况运行的要求,有利于提高送风自动调节品质和投入率。
    9FA燃机DLN2.0+燃烧系统故障分析及处理
    宋顺利,章禔
    2016, 49(6):  39-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39.04
    摘要 ( )   PDF (44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表明,DLN 2.0+燃烧系统故障是9FA燃机运行中最频率的故障。介绍 了GE公司9FA燃机DLN 2.0+燃烧系统的结构及其设备在机组启动、运行和停机过程中的动作时序,列举了出现在该系统的燃气泄漏试验失败、辅助关断阀(FSV)故障、速比阀(SRV)故障、清吹故障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过程,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实际应用表明,采用改进措施后,故障率明显降低。
    1 000 MW汽轮机轴封控制现状及优化
    刘磊,张秋生,何志永,梁华
    2016, 49(6):  43-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43.05
    摘要 ( )   PDF (23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某厂1 000 MW汽轮机轴封系统的特点,分析和总结了存在的风险点及隐患。针对汽轮机轴封系统的现状,在不改变原有设计思想和保护原理的基础上,在测量和控制逻辑2个方面做了有针对性的整改及优化,有效地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给国内配备了同类型汽轮机的机组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电站锅炉典型热工参数软测量研究
    罗嘉,陈世和,张曦,吴乐
    2016, 49(6):  48-5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48.05
    摘要 ( )   PDF (23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统计学习建模理论的电站锅炉热工参数软测量方法。在LSSVM软测量建模理论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热工参数的动态软测量建模及模型在线更新等核心问题。以锅炉飞灰含碳量和烟气含氧量为范例,以锅炉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验证了提出的软测量建模方法。在算法验证基础上设计了锅炉飞灰含碳量及烟气含氧量软测量平台,该软件平台在广东某600 MW机组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了提出的锅炉热工参数软测量方法的正确性。
    发电
    火电机组有功功率变送器应用分析
    杨涛,黄晓明,宣佳卓
    2016, 49(6):  53-5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53.04
    摘要 ( )   PDF (35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火电机组常用的模拟式功率变送器进行了暂态特性分析,发现各种型号的模拟式功率变送器均不具备良好的暂态性能,在电网发生故障或扰动时其输出信号将发生畸变,可能导致机组汽门误动作。通过分析指出了响应时间过长与内部小电流互感器(TA)饱和是模拟式功率变送器输出波形畸变的原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功率变送装置,对功率变送器应用及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机组DEH系统中含有汽门快关功能时,须用新型的功率变送装置替代传统的功率变送器,以解决汽门快关误动作问题。
    汽轮机汽封改造引发的疑难振动故障治理
    何国安,穆元军,赵忠海,张学延
    2016, 49(6):  57-6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57.04
    摘要 ( )   PDF (65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封改造在提高汽轮机热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机组的振动故障,其中不乏疑难、顽固的振动问题。对某汽轮机在蜂窝汽封改造后出现的振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振动原因是由于该型汽封的技术特点与高中压轴封工艺设计不匹配,引发了轴封体变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汽缸膨胀,最终导致了高中压转子在轴封处发生持久的动静碰摩。在此基础上指出,由于许多汽轮机在低负荷工况下,高中压轴封供汽温度与附近缸壁都会存在显著温差的工艺特点,高中压轴封应慎重选用蜂窝汽封,以避免因汽封改造带来的振动问题。
    1 000 MW机组引风机变频改造扭振的分析
    陈伟
    2016, 49(6):  61-6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61.06
    摘要 ( )   PDF (27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找出引风机联轴器膜片断裂和中间轴裂纹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风机不同工况下扭振、扭矩、瓦振等过程参数的测量和频谱分析,确定风机变频运行产生扭振是轴系损坏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风机轴系建模仿真,找出了诱发扭振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径,为电厂提出了改进建议。
    静电除尘器电源装置节能技术研究
    岳建华
    2016, 49(6):  67-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67.05
    摘要 ( )   PDF (37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开展静电除尘器电源装置机理的研究,对静电除尘器不同电源装置的减排和节电性能有了清晰的认识,提出了既减排效果好、又节电的节能电源;通过调研不同电源的应用情况,指出脉冲电源使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根据烟尘比电阻特性不同提出了采用不同电源的组合方案。
    电网
    直流紧急功率支援用于第三道防线的研究
    李碧君,黄志龙,刘福锁,翟海保,李兆伟,李建华
    2016, 49(6):  72-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72.06
    摘要 ( )   PDF (77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流系统参与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仍局限于属于第一道防线的预防控制和属于第二道防线的紧急控制,挖掘应用直流系统的运行特性和调控能力是提高交直流电网安全稳定水平的重要技术途径。提出将直流系统具有的紧急功率支援能力作为第三道防线候选控制手段的理念,与常用的低频减载/高频切机等措施协调配合,防止系统崩溃;在监测到电网发生频率低/高异常变化时启动利用直流紧急功率支援功能,从而减少切负荷/机组的控制量。从整定计算和控制装置两个方面,阐述实现直流紧急功率支援参与第三道防线中频率异常控制的初步方案。用实际电网的数据仿真分析直流紧急功率支援参与第三道防线取得的有益效果。联系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时机特点和直流系统运行控制特性,讨论将直流紧急功率支援作为第三道防线措施应注意的问题,对于构筑技术手段更为丰富的电网安全稳定第三道防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舟山多端柔性直流系统在线极隔离试验
    华文,凌卫家,黄晓明,裘鹏,陆翌,于淼,卢岑岑
    2016, 49(6):  78-8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78.05
    摘要 ( )   PDF (92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验证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是否具备在线极隔离功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拓扑结构及其子模块结构,对MMC在线极隔离过程中的充放电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理论上证明了在线极隔离的可行性。为保证安全,现场极隔离试验分为带线路空载加压试验以及端对端试验两个过程。通过舟定换流站的现场试验,证明了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具备了在线极隔离的功能,在此过程中不会出现危险的过压以及持续的燃弧现象,在线极隔离对现场设备无影响。
    高压并联输电线路无功环流问题的影响机理分析
    陈建华,李雨,张昊,李烜,郭子明
    2016, 49(6):  83-8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83.07
    摘要 ( )   PDF (78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部分相同参数的并联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实际运行过程中无功潮流差异大,甚至出现双回线无功潮流反向形成环流的典型问题,分析了影响环流问题的机理。首先由传统对称分量法入手,对传统变换矩阵进行扩展变换,形成了针对多回高压交流线路的扩展序阻抗矩阵,对其分析表明扩展序阻抗矩阵为非对称矩阵,说明同塔并架双回线路中,存在一线对二线的互感与二线对一线的互感不对等的情况,严重时甚至出现线路正序电阻反向耦合的问题,解释了双回线路间无功潮流反向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双回线参数解耦等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双回线无功环流问题的理论形成条件,解释了三邵双回线无功潮流异常问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最后,通过实际系统的算例分析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低零值绝缘子带电检测装置
    张显,罗日成,邹明,潘俊文,唐祥盛,邹德华
    2016, 49(6):  90-9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90.05
    摘要 ( )   PDF (107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泄漏电流是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造成绝缘子绝缘电阻测量法检测困难,由于在线检测的绝缘子数量多,工作量大。为解决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带电测量±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绝缘子绝缘电阻的检测装置。正常工况下控制该装置在耐张绝缘子串和垂直绝缘子串上的攀爬翻转,同时在不受泄漏电流影响的情况下完成绝缘子绝缘电阻检测工作。实验数据表明:该装置测量绝缘子绝缘电阻的误差在5%以内,能很好地判断出正常运行线路绝缘子是否为低值或零值绝缘子,进而判断绝缘子的优劣状态,达到实验目的。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灵活性高,可靠性强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布置方式对染污绝缘子污闪电压影响综述
    张柳,,巢亚锋,黄福勇,王成,王峰
    2016, 49(6):  95-1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95.06
    摘要 ( )   PDF (68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染污绝缘子的放电机理、污闪特性是绝缘子防污闪措施研究的核心因素。目前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总结了国内外近30年来关于绝缘子污闪的研究进展,从染污绝缘子表面污层的物理特性、污闪形成机理、染污绝缘子试验方法、污闪特性及其绝缘子布置方式等方面系统地分析总结了染污绝缘子污闪电压的各种影响因素,总结了不同布置方式对绝缘子污闪电压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不同环境下外绝缘配置的建议。
    一种基于混沌序列的动态差分进化算法在电力系统动态经济调度中的应用
    陈光宇,丁晓群,边二曼
    2016, 49(6):  101-10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01.06
    摘要 ( )   PDF (136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电力系统动态经济调度(DED)问题,引入差分进化算法,提出一种基于混沌序列的动态差分进化算法(ADDECS)。该算法采用混沌序列动态调整差分进化算法的参数设置,保持种群的多样性。动态搜索策略被用于提高算法的整体搜索性能,它由全局搜索策略和局部搜索策略2部分组成。为了加速收敛和解决DED复杂的约束处理问题,采用基于多目标概念的约束处理机制,并提出一种根据机组调节能力来按比例分摊不可行解约束违反量的新方法。同时在搜索过程中,通过采用不同的变异策略结合改进的随机搜索策略来避免算法早熟,增强全局最优解的搜索能力。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由10机测试系统来证明,和其他方法相比,ADDECS方法计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且鲁棒性强。
    空气间隙放电对于直流输电线路耐雷性能的影响
    张婷,洪心,冉洪伟,张小亮
    2016, 49(6):  107-11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07.05
    摘要 ( )   PDF (68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塔双回直流输电线路具有节约输电走廊的优点,其空气间隙通常较小,会先于绝缘子闪络,因此同塔双回直流输电线路的耐雷性能较易受到空气间隙放电的影响。通过仿真计算,比较各种线路形式下空气间隙闪络前后输电线路雷电反击、绕击的耐雷性能,结果表明:考虑空气间隙闪络后,线路的绕击/反击耐雷水平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雷击闪络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对直流输电线路耐雷性能进行评估时,必须要考虑空气间隙闪络影响。
    民居附近高压输电走廊电场屏蔽方案分析与优化
    彭春华,姜磊,蔡仲启,孙惠娟
    2016, 49(6):  112-11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12.08
    摘要 ( )   PDF (107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解决邻近高压输电走廊居民楼工频电场超标问题,在有限元计算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屏蔽方式与其空间架设位置对工频畸变电场屏蔽的影响。通过畸变电场的仿真计算,深入分析屏蔽方式及其架设位置与屏蔽效能的关系,提出通过优化屏蔽设备的空间架设位置提高屏蔽效果的新思路。并综合考虑屏蔽效果和屏蔽成本,对110~1 000 kV 4个电压等级高压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屏蔽方案进行设计。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选择屏蔽方式和优化架设位置,可大幅度提高屏蔽效能,对工频电场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对降低输电工程的环保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合理架设屏蔽设备则会使电场环境发生恶化。
    钢混组合结构大跨越输电塔主柱和节点的试验研究
    谢芳,陈驹,金伟良,冯炳
    2016, 49(6):  120-1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20.06
    摘要 ( )   PDF (110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给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对钢混组合结构大跨越输电塔中的格构式角钢-钢管混凝土主管和钢管混凝土-钢管相贯节点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格构式角钢-钢管混凝土主管的整体稳定性能、破坏模式和承载力以及钢管混凝土-钢管相贯节点的管壁变形、应力集中系数和承载力数据,并提出了承载力计算方法,可用于类似结构的设计中。
    大规模智能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的关键技术
    苏慧玲,,王忠东,,蔡奇新,,宋瑞鹏,,李纬,
    2016, 49(6):  126-13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26.06
    摘要 ( )   PDF (76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适应于大规模智能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的关键技术,从数据交互、调度控制、智能诊断3个方面对离散型检定模式进行探讨。首先,从多维感知角度构建自动化检定数据的应用架构,采用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和MQ(active message queue)通信模式搭建数据交互架构,提出前馈反馈综合控制机制;其次,基于自动化检定的控制架构,建立时空纵横调度控制策略;最后,依据自动化检定设备类别划分异常/故障类别并建立故障知识库,基于“告警-发现-诊断-处理-学习”机制的智能诊断流程,搭建智能诊断应用架构。所提方法有效保证了交互数据的准确和可靠,实现了自动化检定的时空协同运行,能够有效提高大规模自动化检定日常运维效率。
    电力变压器系统损耗与散热特性研究
    邵志伟
    2016, 49(6):  132-13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32.05
    摘要 ( )   PDF (71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浸式变压器损耗和散热是影响变压器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变压器系统准确发热量,采用传热学外掠平板对流换热、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以及漫灰体表面辐射模型对典型变压器系统进行散热量计算,获得典型变压器系统散热特性。结果表明:变压器系统散热主要通过散热器实现,占变压器系统总散热量的77.66%~85.31%;辐射散热是变压器本体的主要散热方式,占散热总量的55.15%~70.25%;在散热过程中,热量主要通过对流散失,辐射散热量仅占2.18%~11.34%。与变压器系统损耗相比,偏差在10%以下,表明损耗经验公式适用于变压器系统发热量计算。变压器损耗与型号和负载系数密切相关,不同型号的变压器损耗不同,同一负载下变压器容量越大,其损耗也越大,同一型号变压器损耗随负载系数增大而增大。
    基于D5000调度平台的在线智能恢复决策系统
    刘欣宇,吴迎霞,冯丽,史成钢,李长城,张沛,刘聪,王小君,刘海,王澍
    2016, 49(6):  137-14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37.0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力系统恢复是十分复杂的决策问题。采用解耦思想,研制了一套在线电力系统恢复智能决策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国家电网D5000调度平台数据,根据电网实际停电状态,在线辅助调度人员制定恢复供电的详细决策。该系统已经在重庆市电力公司开展了试运行,结果显示该软件能够帮助调度人员有效地制定恢复策略。该系统的应用能够提升调度人员恢复系统的能力,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
    基于图论的配电网孤岛连通性判别
    施泉生,陆亚南
    2016, 49(6):  141-1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41.05
    摘要 ( )   PDF (67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配电网主干线发生故障,需要将配网与大电网断开,然后对配电网进行网络重构。要使得重构后的配电网能够稳定运行,需要对重构后的孤岛系统进行连通性判别。传统的判别方法仅考虑了传统的备用电源,并没有考虑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大量分布式电源(DG)接入配电网后,若配电网重构,使得配电网的网络结构更加复杂。采用改进的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对配网的连通块进行电气连通性判别,并采用含分布式电源的19节点系统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考虑DG接入的电气连通性判断算法不但能搜索出含DG的配电网的多个连通块,还能准确判别各个连通块的电气连通性。
    上海市全社会月用电量预测模型
    穆海振,孙兰东,侯依玲
    2016, 49(6):  146-15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46.05
    摘要 ( )   PDF (68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较为准确的中短期用电量预测是制定科学合理电网运行计划的前提。利用2004-2014年上海市各月全社会用电量、气温、历年GDP、人口和单位GDP能耗等数据,采用年际同比变率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月用电量的主要因子,建立了上海市逐月用电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年际同比变率分析方法能有效剔除气温、用电量等年际变化趋势对相关关系分析结果的影响,所得结论物理意义更为清晰;上海市月用电量呈现冬季和夏季双峰型特征,受经济总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各月用电量都呈现出增加趋势;冬季和夏季的月用电量同比变化率与气温变化相关最为密切,春季和秋季的用电量同比变化率主要与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综合考虑各影响因子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对各月用电量较精确的预测,也可用来研判经济走势。
    节能与环保
    燃煤电厂废弃SCR催化剂回收二氧化钛的研究
    陈颖敏,谢宗,王超凡
    2016, 49(6):  151-15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51.06
    摘要 ( )   PDF (101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废弃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催化剂中有价金属进行回收,将其变废为宝意义重大。以某燃煤电厂废弃的SCR脱销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采用钠化焙烧工艺从废弃的SCR催化剂中回收二氧化钛(TiO2 )等有价金属。分别考察了碳酸钠投加量、稀硫酸投加量、浸出热水量、浸出时间、浸出温度、焙烧时间、焙烧温度对TiO2 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钠化焙烧、熟料浸出和硫酸水洗过程对TiO2 的提取均影响显著。在优化条件下,TiO2 回收率达到92.15%,产物纯度可达96.28%。可行性分析表明,所研制的SCR催化剂回收方案经济效益较好。
    湿式静电除尘技术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
    王娴娜,朱林,王东歌,王康
    2016, 49(6):  157-16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57.04
    摘要 ( )   PDF (66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湿式静电除尘器工程应用实例,探讨了燃煤电厂湿式静电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去除效果。湿式静电除尘器能够较好地减少细颗粒物(如PM2.5、PM10等)的排放,但在湿式静电除尘器的出口处,部分细颗粒物仍出现小峰值。为进一步脱除细颗粒物,应用了相变凝聚均流器技术。结果表明,联合使用相变凝聚均流器与湿式静电除尘器技术,对细颗粒的脱除有很大改善,对PM1、PM2.5的脱除效率均达80%以上,整个除尘系统的除尘效率可大于90%,并使火电机组烟尘排放达到“超低排放”要求。
    火电厂SCR脱硝系统氨管道污堵治理及优化控制
    贺栋红
    2016, 49(6):  161-16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61.05
    摘要 ( )   PDF (78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电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氨系统出现故障,将影响到整个脱硝系统的运行安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脱硝系统设备维护过程中氨系统污堵治理经历,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及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从源头控制液氨品质,在适当位置增加滤网,避免金属腐蚀,临时吹扫蒸发槽,喷氨流量计增加旁路,蒸发槽供氨管道、阀门保温与加热,加强定期检修和维护,完善调节阀控制逻辑等。实践表明,所采取的措施行之有效,避免了问题的再次发生。
    电石渣-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技术研究
    梁磊
    2016, 49(6):  166-16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66.04
    摘要 ( )   PDF (116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石渣-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系统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设备及管道磨蚀严重、塔内浆液运行pH值偏高、亚硫酸钙难以氧化及真空皮带脱水机脱水困难等问题。采样分析了电石渣颗粒度、化学成分;试验研究了电石渣脱硫后形成亚硫酸钙的氧化过程;指出电石渣的理化特性与石灰石有较大差异,电石渣-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设计及设备选型选材,不可盲目照搬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给出了电石渣预处理、合理选材、二氧化硫吸收与亚硫酸钙氧化分开等多项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能源
    适应清洁能源消纳的配电网集群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与仿真研究
    艾欣,赵阅群,周树鹏
    2016, 49(6):  170-17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70.06
    摘要 ( )   PDF (59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配电网中集群电动汽车动态充电负荷直接负荷控制消纳清洁能源的模型和控制方法。假设调度机构可通过统一的由激励机制产生的无线激励信号,在线直接控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功率用以实时消纳风电出力。首先,采用面向负荷传输的方法,建立基于偏微分方程的集群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而后,通过实际居民出行数据进行模型仿真,采用蒙特卡洛模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基于滑模控制策略采用实时供需误差,跟踪消纳风电功率输出。最后,通过实际风电输出功率曲线验证控制方法的性能,为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清洁能源消纳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风功率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
    张立栋,李继影,吴颖,余侃胜,朱明亮,迟俊宇6
    2016, 49(6):  176-18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76.05
    摘要 ( )   PDF (116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某风电场同一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对5种时间分辨率实际输出功率的时间序列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风功率时间序列某些明显的特征点,随着时间分辨率的减小而越来越少直至消失;对预测结果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分析,得出随着时间分辨率增大,ARIMA模型预测绝对误差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1 min的时间分辨率误差最小。
    光伏组件超配的经济性分析
    王淑娟,薛满宇,刘松民
    2016, 49(6):  181-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81.04
    摘要 ( )   PDF (53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阳能资源的特点造成光伏组件出力基本达不到标称功率,电气设备利用率低;改变光伏组件和电气设备的容配比以提高电气设备利用率,可有效降低光伏度电成本。以太阳能资源较好格尔木市和较差的南京市的太阳能资源为基础,通过计算不同容配比光伏组件出力经折减后到达逆变器时的功率,分析了不同容配比下的功率限制比,从而计算出不同容配比下的发电量增加;对不同容配比下的初始投资、年运营成本增加进行了计算;对增加部分投资的收益率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