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5-28
    目录
    目录
    2022, 55(5):  0-0. 
    摘要 ( )   PDF (117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稿
    中国能源电力碳中和实现路径及实施关键问题
    周原冰, 杨方, 余潇潇, 江涵
    2022, 55(5):  1-1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203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9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和能源电力发展的现实国情,分析中国碳中和机理框架和中国能源互联网减排思路。按照全社会减排成本最优,应用综合评估模型MESSAGE研究提出中国全社会碳中和整体路径和能源电力系统转型路径,结果表明:中国2060年前全社会实现碳中和路径总体可按尽早达峰、快速减排、全面中和3个阶段推进,全社会碳排放2028年左右达峰,2060年90%能源需求由非化石能源满足,全社会2/3的能源使用均为电能,实现能源使用体系全面转型。同时着重分析了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减排速度和节奏、电力系统平衡调节、转型成本和疏导等关键问题。
    新能源
    基于电力供应链博弈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效应研究
    武群丽, 席曼
    2022, 55(5):  12-20,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3148
    摘要 ( )   HTML ( )   PDF (93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简称配额制)是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由固定溢价补贴制向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过渡的目标机制。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可再生能源政策将直接影响电力供应链主体博弈行为,造成不同的政策效应。鉴于此,考虑以消费端为配额义务考核主体并引入惩罚函数,构建包含发电企业、消费端在内的两级电力供应链纳什均衡博弈模型。该模型设置了3种政策情景:固定溢价补贴制、配额制和2种政策并行双轨制。通过算例仿真重点分析配额、罚金参数变化对配额制下各博弈主体最优交易电量和绿证价格的影响。考虑到政策的福利效应,比较了3种政策情景下社会福利差异。结果表明:配额制下可再生能源交易电量和绿证价格随配额的增加呈现先递增后递减趋势,随罚金参数的增大而增大;3种政策情景下社会福利函数关于配额的增加呈现倒“U”型分布;随着可再生能源市场份额增长,2种政策并行双轨制下的社会福利水平优于2种政策单独实施下的福利水平。
    海上风电机组格构式浮式基础结构优化及响应分析
    王宇航, 王文玲, 周绪红, 王康, 罗崯滔
    2022, 55(5):  21-3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7118
    摘要 ( )   HTML ( )   PDF (77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优化浮式基础结构形式成为海上风电降本增效的一大途径。对一种具有双重抗摇摆机制的新型格构式浮式基础进行结构优化,通过格构式塔架不同布置形式的参数化分析,寻找最适合格构式浮式基础的系杆布置形式,同时对优化后格构式浮式基础进行水动力响应分析,验证优化方案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格构式系杆布置方面,斜向系杆与角柱的角度不宜设置较大;减少横杆、增大斜杆截面面积能够更有效地提升结构抗侧刚度和承载能力。优化后的浮式基础受力性能优于原格构式浮式基础,大大提高了格构式浮式基础结构的经济性,同时其各自由度上固有周期均远大于典型波浪周期,具有良好的耐波性。
    基于DDPG的风电场动态参数智能校核知识学习模型
    周庆锋, 王思淳, 李德鑫, 刘佳琪, 李同
    2022, 55(5):  32-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2071
    摘要 ( )   HTML ( )   PDF (63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风电渗透率的增加,电力电子化元件大量接入,风电场表现出的动态特性愈发复杂,传统的基于少量案例、解析的仿真验证方法面临挑战。以深度强化学习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成功应用,为风电场动态参数智能校核提供了借鉴。在双馈风电场等值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DDPG)算法提出了风电场动态参数智能校核知识学习模型。该模型通过大量的仿真探索并逐步得到风电场动态参数智能校正知识,实现了基于“知识”的风电场动态参数校核。最后,基于某地风电机组实测扰动数据,利用智能体习得的参数校核知识修正风电场动态行为主导参数,并与传统启发式算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考虑整机转矩控制的双馈风机轴系扭振机理分析及抑制策略
    孙素娟, 霍乾涛, 孙立鑫, 过亮, 王瑞, 孔祥梅
    2022, 55(5):  39-4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2032
    摘要 ( )   HTML ( )   PDF (74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馈风电机组轴系模型可等效为风力机质块经柔性轴与发电机质块连接,其轴系柔性较大,阻尼较低,现场存在轴系扭振现象。提出将整机转矩控制嵌入双馈风机两质量块数学模型中,并进行小信号线性化,得到适用于轴系动态特性分析的双馈风电机组机电小信号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展扭振机理分析和抑制策略设计。双馈风机轴系扭振本质原因是电磁转矩与发电机转速在扭振频带的相角滞后为90°~270°,等效减小了发电机质块的阻尼甚至使其为负阻尼。通过调整整机转矩控制滞后或增加传动链阻尼,间接实现增加发电机质块阻尼,从而抑制扭振。基于实际双馈风机机械轴系特性搭建模型,对轴系扭振进行时域仿真分析及抑制策略验证,并对现场一台2 MW机组进行抑制效果测试,结果显示:转矩控制调整后轴系振荡被有效抑制。
    基于自适应权重的CNN-LSTM&GRU组合风电功率预测方法
    贾睿, 杨国华, 郑豪丰, 张鸿皓, 柳萱, 郁航
    2022, 55(5):  47-56,1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 (81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预测风电功率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进一步提高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精度,针对目前单一模型难以获得最优预测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CNN-LSTM&GRU多模型组合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提取数据局部特征,并结合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构造出融合局部特征预提取模块的CNN-LSTM网络结构;然后,将其与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网络并行,并通过自适应权重学习模块为CNN-LSTM模块和GRU模块的输出选择最佳权重,构建出CNN-LSTM&GRU组合的短期预测模型。最后,对中国西北某风电场的出力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与单一模型或其他组合模型相比,指标误差更小,预测精度更高。
    基于VMD-GWO-ELMAN的光伏功率短期预测方法
    张娜, 任强, 刘广忱, 郭力萍, 李静宇
    2022, 55(5):  57-6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4033
    摘要 ( )   HTML ( )   PDF (72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进一步提高光伏输出功率短期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目标,针对传统Elman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盲目随机的缺点以及光伏输出功率信号波动性和非平稳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和灰狼优化算法(GWO)优化Elman神经网络的光伏输出功率短期预测模型。首先,使用K-means算法对原始数据按天气类型进行聚类;然后,使用VMD对每一类型天气光伏输出功率数据进行分解,分别将各分解子序列输入经GWO优化的Elman神经网络进行光伏输出功率预测;最后,将各预测结果进行叠加。实例证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有所提升。
    电网
    电网发展诊断的改进模糊评价模型与评级
    艾欣, 胡寰宇, 任大鹏, 彭冬, 刘汇川, 薛雅玮, 张天琪
    2022, 55(5):  66-75,16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4115
    摘要 ( )   HTML ( )   PDF (50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电网新基建”方针的确立及加速推进,现代电网已日趋复杂化,影响电网规划及发展的指标及内外部因素众多,准确评估和评级电网的发展状态将有助于把握其发展规律。因此,结合现有的指标,综合内外部影响因素,提出了电网发展诊断的改进模糊评价模型并开展电网评级研究。首先分析并归纳电网发展各方面的重要指标参数,然后构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隶属度函数法及聚类分析法挖掘其关于各状态的趋势特征,最后应用隐马尔可夫模型进行综合评级。应用电网实际数据进行了算例分析,表明评级结果符合实际,有助于把握电网发展的动态规律。
    调相机接入后距离保护Ⅱ段的定值优化策略
    李东升, 郝亮亮, 郭智琳, 曹虹, 王兴国
    2022, 55(5):  76-8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10027
    摘要 ( )   HTML ( )   PDF (35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相机大规模接入电网后会使线路距离保护Ⅱ段的保护范围缩小,保护定值的合理优化是解决该问题的可行途径。为此,分析了调相机接入对距离保护Ⅱ段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扩大距离保护Ⅱ段保护范围的定值优化策略。首先,分析调相机的稳态电流以及短路电流,从保护范围的角度分析在传统距离保护Ⅱ段整定方法下调相机接入对距离保护Ⅱ段的影响。然后,从合理选取保护范围设定值与准确计算分支系数出发,提出了距离保护Ⅱ段的定值优化策略,有效扩大了调相机接入后距离保护Ⅱ段的保护范围。最后,对所提定值优化策略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所得的保护范围受调相机接入台数以及相邻线路阻抗比的影响较小,且保护范围可以接近于设定值。
    计及电压测量特性的MMC中高频阻抗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李奇南, 夏勇军, 张晓林, 孙宝奎, 孙华东, 张帆, 李兰芳, 杨岳峰, 韩情涛
    2022, 55(5):  84-9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7017
    摘要 ( )   HTML ( )   PDF (65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建立MMC阻抗模型时,现有研究未计及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测量特性对MMC阻抗中、高频段的影响,可能会降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准确度。以渝鄂柔直工程南通道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杂散电容对500 kV速饱和型CVT测量特性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多谐波线性化原理提出了一种计及CVT宽频测量特性的MMC阻抗模型建立方法。采用阻抗分析法分析当柔直换流站接入不同交流系统、运行于不同稳态工作点时,CVT宽频测量特性对柔直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某些场景下CVT宽频测量特性将导致系统的振荡频率发生变化。通过电磁暂态时域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计及CVT宽频测量特性的MMC阻抗模型可提高柔直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准确度。
    线激光清除架空线路树障时温度和效率分析
    徐鑫, 方春华, 智李, 丁璨, 董晓虎, 程绳, 孙维, 陶玉宁
    2022, 55(5):  94-10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4059
    摘要 ( )   HTML ( )   PDF (43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架空线路树障会引起线路跳闸故障,是线路运行的重大隐患。采用高能激光清除架空输电线路下方树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清障方式。以6种典型树木类型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点、线激光作用下6种树木的温度分布规律及灼烧效率并进行了点、线激光灼烧实验。结果表明,线激光照射时,树木表面温度从光斑中心向光斑边缘急剧降低,仅在灼烧中心区域热效应明显,光斑中心温度上升速率随加热时间逐渐减缓。同样时间内,泡桐相较于其他5种树木的温度最大,15 s时最高温度达到1259.20 ℃。激光器输出功率相同时,点激光平均灼烧速度为0.37 mm/s,线激光为5.45 mm/s,实验对比发现线激光效率为点激光效率的6.53~8.45倍,线激光平均灼烧速度明显大于点激光,此研究成果为线激光器应用于清障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基于t-SNE与CFSFDP算法的多源局部放电脉冲分类技术
    史强, 刘鹍, 李金嵩, 李福超
    2022, 55(5):  102-1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9115
    摘要 ( )   HTML ( )   PDF (54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在进行多源局部放电脉冲分类时因等效时频特征分布重叠而导致的脉冲无法有效分离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t-SNE与CFSFDP算法的局部放电脉冲分类技术。该技术首先通过一种相位同步装置同时采集放电脉冲信号与其对应的相位信息,以单一放电脉冲的时频谱图作为对象,通过t-SNE算法对频谱数据进行降维,再对降维结果进行CFSFDP聚类,最后结合由相位同步装置采集到的相位信息对不同放电脉冲的PRPD谱图进行重构进而进行下一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t-SNE与CFSFDP的方法能有效地将不同放电脉冲进行分类,结合相位同步装置重构出的PRPD谱图符合放电特征。
    基于IEMD和GA-WNN的断路器分合闸线圈故障诊断方法
    李天辉, 庞先海, 范辉, 甄利, 顾朝敏, 董驰
    2022, 55(5):  111-12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201039
    摘要 ( )   HTML ( )   PDF (45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空断路器二次回路或操动机构运行状态能通过电流曲线特征反映。首先,通过对真空断路器分合闸线圈铁心卡涩、电压异常(过高或过低)和击穿3种常见故障进行实验室模拟,创建了故障电流曲线特征库。其次,利用故障电流信号经过经验模态分解后的经验模态分量中的能量密度乘对应平均周期为恒定常数的性质,提出一种改进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来提取分合闸线圈电流特征值,并将其作为小波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遗传算法与小波神经网络结合的断路器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对小波神经网络参数进行寻优,旨在解决小波神经网络参数敏感问题,进而提高诊断算法收敛速度和故障诊断准确率。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小波神经网络诊断方法相比,利用遗传算法改进的小波神经网络方法诊断正确率高达91%,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基于改进RBFNN的1 000 kV特高压线损预测
    杨建华, 肖达强, 张伟, 余明琼, 易本顺
    2022, 55(5):  122-127,1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3090
    摘要 ( )   HTML ( )   PDF (50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高压输电线线损与特征参数间关系复杂的特点,提出一种联合聚类优化算法(Canopy -K- means)和自适应二次变异差分进化(adaptive second mutati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ASMDE)算法改进的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模型,用于特高压输电线线损的预测。通过理论分析确定特高压输电线线损的特征参数,采用Canopy-K-means聚类算法进行聚类,以此确定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隐藏层节点,从而确保RBF神经网络具有较优的隐藏层中心。用特征参数和线损的样本数据训练ASMDE算法优化的RBF神经网络,拟合出线损与特征参数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以华中地区某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历史数据为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基于BAS-SVM的配电网电压暂降源识别
    刘海涛, 叶筱怡, 吕干云, 袁华骏, 耿宗璞
    2022, 55(5):  128-13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3138
    摘要 ( )   HTML ( )   PDF (35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压暂降是电能质量问题的一种。为提高不同电压暂降扰动源的识别正确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牛须搜索算法(beetle antennae search,BAS)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电压暂降源识别方法。应用改进S变换提取不同电压暂降波形的相关幅值曲线和16个特征指标。通过天牛须搜索算法(BAS)对支持向量机(SVM)的惩罚因子和核函数参数进行寻优,构建BAS-SVM分类器,将提取到的特征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采用5倍交叉验证划分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将其输入新构建的分类器,实现对配电网不同类型电压暂降源的识别。最后,仿真结果表明,该分类器具有更好的分类效果。
    基于小交流信号的低压配电网中分布式光伏辅助调压控制策略
    颜湘武, 王晨光, 贾焦心, 马宏斌
    2022, 55(5):  134-1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6264
    摘要 ( )   HTML ( )   PDF (48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国内光伏产业不断发展,低压配电网中接入的分布式光伏电源的容量逐渐增多,当光照充足时配电网可能出现严重的过电压问题。分析了配电网中出现过电压现象的原因,针对配网的特点提出一种针对分布式光伏电源的辅助调压控制策略,旨在保证每台光伏电源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每台光伏电源的调压能力。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无功调节的基础上削减部分有功功率来调节电压,利用最大功率估计的方式实现光伏电源有功功率的削减控制,并通过向电网注入小交流信号来实现光伏电源间的通信和协调配合。最后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基于电压幅值对数变换的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线性潮流计算
    李红伟, 潘力, 韩璐, 葛茗瑞
    2022, 55(5):  143-14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1019
    摘要 ( )   HTML ( )   PDF (35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性潮流计算方法可为主动配电网分析与运行调控提供更好的鲁棒性与更高的效率。提出一种新的三相不平衡线性潮流计算方法。在极坐标下将三相潮流方程的电压幅值进行对数变换,然后根据三相配电网实际特点进行合理的线性近似。所提方法可以无须迭代直接计算配电网辐射状、弱环状和含PV节点3种情况的三相不平衡潮流。通过IEEE33三相不平衡算例进行了测试和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信息与通信
    电力物联网可信树形批量认证机制
    赵保华, 王志皓, 陈连栋, 任春卉, 余发江, 徐庆
    2022, 55(5):  149-15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1024
    摘要 ( )   HTML ( )   PDF (27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力物联网设备需要进行可信度量,然而现有数据处理架构存在云端压力过大的问题,现有可信度量架构也存在效率低下、消耗过大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云边协同电力物联网环境的基于树形结构的可信批量认证机制。该机制采用云边端协同的边缘计算架构缓解云平台压力,设备采用一种轻量级可信架构进行可信度量,获取度量信息;非平衡哈希树存储结构在设备认证时传递的认证信息较少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隐私;采用稀疏哈希树多值证明方式生成认证信息,实现设备的批量认证。进行了安全威胁分析、原型实现和性能分析,实验表明该机制在树形结构的构造耗时上优于默克尔哈希树,在设备的可信认证耗时上优于IMA线性结构,在批量认证时,能大大减少认证信息的大小。
    基于信息熵的多源电力物联终端设备信任度评价方法
    翟峰, 冯云, 程凯, 蔡绍堂, 于丽莹, 杨挺
    2022, 55(5):  158-16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6211
    摘要 ( )   HTML ( )   PDF (26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力物联网终端设备容易受到身份伪装、信息窃取、数据篡改等多种安全威胁,传统的安全方法无法抵御来自受损终端的网络内部攻击,信任评价体系是保护电力物联网终端免受内部攻击的有效机制。针对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信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的信任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基于指数分布的信誉度的模型估算直接信任值,然后采用滑窗与遗忘因子对直接信任值进行更新,根据熵理论度量直接信任值的不确定性,引入间接信任弥补直接信任判定不准确问题,通过两者综合评价提升判定准确性。实验仿真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抵御开关攻击与共谋攻击,同时,提出的方法较二项式的信任管理以及基于beta分布的信任评价能更好地评估恶意终端与正常终端。
    基于物联网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快速通信网络建模与仿真
    吕昊, 何益鸣, 田浩, 王铁强, 邱小洪, 马瑞
    2022, 55(5):  166-17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11064
    摘要 ( )   HTML ( )   PDF (29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园区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IES)对系统状态感知、调控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关键信息在通信网络中的高效传输成为综合能源系统状态快速感知、快速调控的关键。首先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信息采集、传输、控制体系,结合综合能源系统物理3层架构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3层星型通信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通过基于端口的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VLAN)划分实现综合能源系统通信网络的低延时、高吞吐性能。在VLAN划分的基础上,设置链路利用率、业务应答时间阈值,探究了通信网络在所设条件下的临界运行状态,为综合能源系统快速通信网络规模设置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十四五”终端通信接入网通信技术规划
    吴庆, 王云棣, 曾令康, 孙云晓, 陈闽林
    2022, 55(5):  174-18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6161
    摘要 ( )   HTML ( )   PDF (21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三五”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主要由各专业业务部门主导,自行建设、运行及管理,存在通信技术选型缺乏科学指导依据、接入网建设缺乏统筹规划、通信网络重复建设等问题。面向“十四五”能源互联网终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的特点,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面向多业务融合典型场景下的接入网通信技术规划模型,计算并提出不同供电区域终端通信接入网远程通信技术选型原则,为“十四五”终端通信接入网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发电
    促进风电消纳的太阳能-燃煤热电联产系统性能研究
    黄畅, 颜逸贤, 白尧, 张琪, 王卫良, 李文娜
    2022, 55(5):  182-18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3062
    摘要 ( )   HTML ( )   PDF (50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冬季供暖期内,因热电冲突带来的供热机组调峰能力受限是中国“三北”地区出现大量弃风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新能源规模化消纳,以锡林浩特600 MW太阳能-燃煤热电联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太阳能集热场、热电联产机组等关键设备数学模型,在实际气象条件及负荷需求下,研究太阳能-燃煤热电联产系统与100 MW风电场的多能协同运行特性及年综合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机组,太阳能-燃煤热电联产机组调峰下限可下降150 MW,从而促进风电规模化并网;在配置有51万m2槽式集热场、3 h蓄热罐的情况下,年弃风量从0.21 亿kW·h减少至0.07 亿kW·h,弃风率从7.91%下降至2.70%,下降幅度为62.2%;同时,太阳能集热发电量为1.5 亿kW·h,共可节煤4.9万t/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2万t/年,效益显著。
    660 MW梯级供热机组耦合电锅炉运行优化
    陈家伦, 蒋欢春, 卞韶帅, 康英哲, 吴哲, 黄新
    2022, 55(5):  189-19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5118
    摘要 ( )   HTML ( )   PDF (45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对660 MW梯级供热机组耦合电锅炉运行特性分析,提出一种确定机组实时运行最佳经济背压的方法。试验表明控制机组主蒸汽流量和外界热负荷工况,参考最佳经济背压运行能有效增加机组的输出功率,可提高机组运行热经济性。机组梯级供热改造后,供热能力提升约440 GJ。在保证对外供热负荷不变时,梯级供热可降低发电机功率86 MW,提高机组调峰能力。在二档调峰工况对机组的经济性进行核算,发现相同热负荷下若采用电锅炉代替部分梯级供热量,电锅炉负荷每增加1 MW,机组折算标准煤耗升高约0.32 t/h。
    节能与环保
    燃煤电厂湿式电除尘器减排及能效特性研究
    刘含笑, 吴黎明, 赵琳, 于立元, 郦建国, 崔盈
    2022, 55(5):  196-20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5135
    摘要 ( )   HTML ( )   PDF (36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工况及负荷稳定的情况下,对122台燃煤电厂配套湿式电除尘器(金属板式35台、导电玻璃钢87台)开展多污染物的减排特性和能耗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湿式电除尘器对各类污染物均具有较高的脱除效率,绝大部分湿式电除尘器出口颗粒物、PM2.5、雾滴和SO3可分别控制在5、2.5、25和10 mg/m3以下,出口PM2.5/PM占比明显升高,导电玻璃湿式电除尘器一般为非连续喷淋,电源参数可以升到更高,因此对SO3脱除率也较金属板式更高,出口雾滴浓度更低;金属板式和导电玻璃钢湿式电除尘器比电耗分别为0.68×10–4~3.34×10–4、0.74×10–4~3.38×10–4 kW·h/m3,平均值分别为1.55×10–4、1.75×10–4 kW·h/m3,颗粒物脱除能耗分别在4.7~24.7、2.9~37.5 kW·h/kg,平均值分别为10.8、13.3 kW·h/kg,且入口颗粒物浓度越高颗粒物脱除能耗越低。
    600 MW燃煤机组烟气污染物控制研究
    张志勇, 莫华, 王猛, 帅伟
    2022, 55(5):  204-2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5150
    摘要 ( )   HTML ( )   PDF (54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某60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为例,研究了燃用高硫、中高灰、特低挥发分煤的W火焰锅炉排放效果。机组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 SNCR)+选择性催化还原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脱硝+配高频电源和旋转电极的双室五电场电除尘器+双塔双循环技术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3+5层喷淋)”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根据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 和连续排放监测系统 (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 CEMS)数据,烟囱出口NOx、烟尘和SO2浓度均能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水平。SNCR装置运行状态良好,SCR装置氨逃逸较大,最大值为27.51 mg/m3,A、B侧超过设计值2.28 mg/m3的概率分别为51.86%和45.96%,原因为脱硝系统浓度场分布不均。脱硫系统浆液密度控制较好,一级塔浆液pH值控制较好,二级塔浆液pH值控制偏低,未发挥出双塔双循环技术的优势。SO2、NOx和烟尘排放强度比2019年全国平均排放强度低48.7%、7.7%和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