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4-05
    目录
    目录
    2018, 51(4):  0-0. 
    摘要 ( )   PDF (7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网
    临近带电体作业设备报警装置研制
    黄雄峰, 肖粲然, 张宇娇
    2018, 51(4):  1-6,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7085
    摘要 ( )   HTML ( )   PDF (58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力领域施工中,检修设备需与带电体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目前安全距离的保障依赖于人员观察,由于松懈、视角受阻等原因,会出现误判,从而导致设备损坏及人员损伤等事故。针对此临近电位作业距离实时测量及保障需求,基于高精度超声波传感器,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部件,设计了用于临近带电体作业距离测量系统。通过无线网络通信WiFi方式,解决装置处在临近带电状态下布线困难问题。此装置在南荆线1000kV特高压变电站500kV机组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在临近带电体施工时能告示带电体的带电状态,并准确测量与带电体的距离参数以及实现警示动作,有效地提高了维护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
    ±800 kV雁淮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安全稳定特性及控制策略
    潘捷, 郑惠萍, 张红丽, 王超, 薛志伟, 刘福锁, 吴晨曦
    2018, 51(4):  7-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7130
    摘要 ( )   HTML ( )   PDF (36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研究无配套火电支撑的风火打捆特高压直流配套稳控系统控制策略,分析了雁淮直流投运初期送端电网安全稳定特性,研究了近区风电不同接线方式对直流换相失败后风机暂态过电压的影响。提出了综合应对直流近区及山西北部电网潮流转移和电压稳定的切机控制策略,实现了多区域分散可切机组的协调配合,设计了稳控装置配置及实现功能。通过研究雁淮直流送端稳控系统与山西北部交流稳控系统的耦合特性,量化了两套稳控装置相继动作带来的可切容量不足风险,提出不同停机备用水平下雁淮直流预控功率。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研究结论可为无配套火电支撑的风火打捆直流外送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及控制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特高压输电线路污闪和风偏风险实时评估与预警
    赵淳, 宋暾昉, 彭波, 吴大伟, 陶汉涛, 邓永清
    2018, 51(4):  15-21,6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1044
    摘要 ( )   HTML ( )   PDF (49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输电线路跨越距离长,易受不同气象条件的影响,实现特高压输电线路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电气可靠性实时评估与预警对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输电线路污闪和风偏闪络的机理,将气象数据引入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可靠性实时评估与预警中,结合未来1~72h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建立了基于气象参数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污闪、风偏风险实时评估与预警模型,预测特高压输电线路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污闪和风偏闪络电压,进而得到特高压输电线路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污闪和风偏闪络的风险等级,实现评估与预警。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变压器套管绝缘状态评估
    李志超, 李卫国, 夏喻, 张书琦, 汤浩, 贾鹏飞, 陈绍君
    2018, 51(4):  22-26,6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400
    摘要 ( )   HTML ( )   PDF (46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变压器整体评估过于笼统的问题,构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变压器套管进行绝缘状态评估。针对常权模式容易使评判结果失真的问题,引入变权模式使评判结果更加接近套管的真实状况。采用降(升)半梯形分布函数作为确定关系模糊矩阵的隶属函数,应用级别特征值作为综合等级,确定套管所处的状态等级。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糊综合评判在变压器套管绝缘状态评估上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基于灰色经验融合的电网故障研判模型
    吕小红, 张敏, 曹文忠, 熊来红
    2018, 51(4):  27-3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024
    摘要 ( )   HTML ( )   PDF (34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电网故障检测系统中既有专家经验与处置方案难以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灰色经验融合的电网故障研判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框架结构、处理流程以及主要算法。该模型采用灰色信息融合方法实现专家经验与现场数据的融合,使用灰色聚类匹配算法抽取与现场数据高度相似的专家经验,实现当前故障的研判,并将最终的研判结果、处置方案与检测数据融合,促进专家经验库的优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研判精度、较为全面的故障覆盖度以及良好的时效性。
    大规模风电机组集中接入对系统短路电流的影响
    李媛媛, 孙自安, 张志刚, 张世强, 张凌康, 贾宏刚, 张鑫
    2018, 51(4):  33-38,8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23
    摘要 ( )   HTML ( )   PDF (53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风电集中并网规模的增加,风电对系统短路电流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电力规划和运行部门的重要关注点。详细分析了各类风电机组的短路特性,并通过实际算例仿真模拟了不同风电接入形式、风电机型及风电装机规模工况下近区母线短路电流的变化情况,从多角度揭示了风电并网对近区母线短路电流的影响规律,量化了风电装机规模对11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母线短路电流的贡献幅值,并对考虑短路电流限制因素的风电并网形式和风机选型提出了建议。
    某地区配电线路防雷现状分析及防雷装置研究
    秦如意, 刘宗良, 陈洲, 徐重酉, 吴军
    2018, 51(4):  39-44,9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146
    摘要 ( )   HTML ( )   PDF (64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10kV配电线路绝缘化率的提升,雷击导线断线问题日益凸显,雷击断线约占配网雷击跳闸事故的49%,因此有必要研制针对性的防雷改造装置,有效降低雷击断线几率,提高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以某地区典型配电线路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总结了该地区线路和故障概况;研制了双间隙型氧化锌避雷器,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和原理,通过试验确定了该装置的主间隙和辅助间隙的规格参数,测试了该装置的伏秒特性和工频续流遮断能力。最后,通过在典型线路上进行工程运用,验证该装置的防雷效果。
    运行复合绝缘子界面问题分析
    王康, 朱亚洲, 周辛南, 吴照国, 胡远翔
    2018, 51(4):  45-5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40
    摘要 ( )   HTML ( )   PDF (44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运行复合绝缘子界面问题,抽检了广东、广西和河北地区37、68和48支不同运行年限的复合绝缘子,检测其芯棒与护套界面、金具与芯棒及护套材料结合处界面及伞裙与护套界面的性能。采用统计分析法,发现大约有50%早期运行的复合绝缘子存在护套与芯棒间粘接不良;端部金具及密封胶出现不同形式的失效;广东地区83.8%的样品金具内腔和芯棒端头密封失效,河北及广西地区78%的样品劣化。采用挤包穿伞工艺的复合绝缘子伞裙与护套之间粘接均不牢靠,用手可轻易剥离,粘合胶没有弹性、较脆。针对目前标准中检测复合绝缘子界面性能方法不够灵敏的缺陷,根据实际检测需要,提出了测量水煮前后试品泄漏电流,通过泄漏电流变化来判断界面性能的方法。
    基于超声波诊断的GIS设备异常分析方法
    周电波, 丁登伟, 盖世诚, 贾志杰, 王杰, 马小敏, 姚陈果
    2018, 51(4):  53-6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45
    摘要 ( )   HTML ( )   PDF (48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升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局部放电现场检测水平,对基于超声波诊断的GIS异常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现场检测搜集的大量数据,总结出典型GIS局部放电的超声波信号时域和相位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局部放电信号和常见干扰信号在时域特征和频域分布上的差异。研究了声电联合定位方法、超声波时延定位方法和超声波小波时频定位方法在GIS现场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应用,检测结果表明这个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准确性。
    非运行状态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绝缘体系生物降解分析
    王杰, 苏长华, 吴晓辉, 张力, 胡仕红, 兰新生
    2018, 51(4):  61-6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1028
    摘要 ( )   HTML ( )   PDF (37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非运行状态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油-纸绝缘体系中CH4、H2和CO2等气体含量增高的原因,对提高CVT运行安全很有必要。采取自然污染、人工接种及高温杀菌方式对CVT油-纸绝缘体系进行微生物生长试验,用气相色谱仪、微水仪等仪器测定生物降解绝缘油-纸的产物及含量,并采用生物学鉴定微生物种属,分析油-纸绝缘体系生物降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CVT油-纸绝缘体系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产生了H2O、酸、CH4、H2和CO2等,其与非运行状态下CVT内绝缘油中气体组分相同;各组分气体含量在增加过程中出现一减小的拐点;显微镜观察和生物学鉴定出4种球状厌氧微生物。结合生物降解产物及变化趋势和微生物种属分析,CVT油-纸绝缘体系生物降解分为2个阶段,即多种微生物降解和厌氧微生物沼气发酵阶段,CH4、H2和CO2等气体是生物降解的特征气体。
    发电
    某1 00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尾部烟道硫酸铵盐沉积分析
    萧嘉繁, 谭厚章, 刘鹤欣, 王毅斌, 董琨
    2018, 51(4):  67-7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250
    摘要 ( )   HTML ( )   PDF (61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低排放技术可有效降低燃煤机组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为探究超低排放机组尾部烟道积灰、结垢问题的产生机理,以某1000MW超低排放机组引风机与二级低温省煤器的结垢灰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分析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灰样进行检测,详细分析并讨论了积灰样品中结晶矿物相的形成以及不同位置发生积灰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引风机与二级低温省煤器颗粒沉积位置的灰样主要由(NH4)Al(SO42·12H2O、(NH43H(SO42、CaSO4、SiO2等结晶矿物质构成;其中,(NH4)Al(SO42覆盖于灰颗粒表面是造成引风机及二级低温省煤器严重结垢积灰的直接原因,而SCR脱硝系统较高浓度氨持续逃逸则是其根本原因。建议应根据煤种硫分、氨逃逸量、灰浓度等合理分配一、二级低温省煤器处的烟气温降,避免静电除尘器脱离低低温状态运行,防止二级低温省煤器处烟温降低幅度过大导致硫酸酸雾快速冷凝。
    中国煤电发展合理峰值研判
    闫晓卿, 谭雪
    2018, 51(4):  75-8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055
    摘要 ( )   HTML ( )   PDF (32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三五”是中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煤电为代表的电力供应结构性过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国家能源局颁布了一系列煤电去产能政策,严控煤电发展规模。煤电发展的合理峰值、科学布局和建设时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全面分析了煤电去产能政策对电力行业发展、电力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继而构建了煤电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并将其纳入电力规划和生产模拟分析的整体流程中。最后利用上述模型,对中国“十三五”及中长期电力发展格局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中国煤电装机总量将于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发展合理峰值在11.5亿~12.0亿kW。研究成果力争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对中国“十四五”、“十五五”电力规划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改进型1 000 MW汽轮机变背压热力特性试验研究
    包劲松, 秦攀, 楼可炜, 朱梅芳, 吴瑞康, 李俊
    2018, 51(4):  81-8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11159
    摘要 ( )   HTML ( )   PDF (44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轮机运行背压变化不仅影响热力性能,还因排汽比容的改变对低压缸运行效率造成较大影响。通过不同负荷变背压试验,对东汽改进型1000MW汽轮机变背压热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背压对出力、热耗的影响关系式和低压缸效率与排汽容积流量关系曲线,并对低压缸工作特性进行分析,估算出该汽轮机极限运行背压,提出了提高低压缸运行效率的建议。试验结果与分析表明,这台配置1200 mm末级叶片的汽轮机具有较高的低压缸效率、良好的变背压特性和低压缸工作特性。但是,由于低压缸实际工作特性与设计预期存在一定偏差,对机组运行经济性将产生不利影响。
    亚临界600 MW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方案研究与应用
    张磊, 张俊杰, 冯立国, 乔加飞, 徐亚涛
    2018, 51(4):  89-9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2028
    摘要 ( )   HTML ( )   PDF (43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宁电亚临界6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应用情况。首先,分析了宁电亚临界600MW机组改造前性能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改造前汽轮机性能和出力状况。其次,调研了国内亚临界3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业绩,以及各通流改造厂商的性能保证值,并进行了热力校核计算,分析得出亚临界600MW汽轮机改造后可达到的性能指标。最后,针对制造厂提供的通流改造方案,提出了冷端优化、末级叶片选型等优化设计方案,从而确定了改造的最终方案。改造后性能试验表明,汽轮机热耗率降低了332 kJ/(kW·h),经济效益显著。
    重型燃气轮机DLN2.0+系统燃烧调整实践
    黄素华, 荆迪, 庄劼, 范洪武
    2018, 51(4):  96-1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4039
    摘要 ( )   HTML ( )   PDF (42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燃气轮机运行维护水平,掌握燃气轮机干式低NOx(DLN)燃烧调整规律,通过燃气轮机DLN2.0+系统燃烧调整实践,总结了燃气轮机燃烧调整规律。研究表明通过对清吹空气量、预混燃料1(PM1)比例的调整可以平衡各频段的燃烧动态压力波动及NOx的排放水平;燃气轮机启动运行中出现可见“黄烟”是由于排烟中NO2的质量分数超过了一定数值,通过尽早切换到先导预混模式,以及在先导预混模式尽量减少扩散燃料(D5)和预混燃料1(PM1)的比例,可以减轻燃气轮机启动过程中“黄烟”的环境影响。
    风电介入对汽轮机转子寿命影响分析
    王占洲, 曹丽华, 卫洪刚, 杨明
    2018, 51(4):  101-10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1094
    摘要 ( )   HTML ( )   PDF (52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实现风火联合安全运行,采用有限元法对风电介入前后火电机组负荷变化、汽轮机转子温度场、应力场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转子的危险位置,绘制VonMises应力时间历程曲线,再根据雨流计数法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出负荷变化过程中转子总的疲劳寿命损耗。结果表明,无论风电是否介入,转子VonMises应力最大值、温度场剧烈变化的位置均出现在中压第一级叶轮根部,而风电的介入导致该处VonMises应力时间历程曲线的应力循环数量增加,使得转子寿命损耗系数由0.0006539%增加到0.001408%,转子寿命损耗速度增加为原来的2.15倍,可见风电的介入对转子的使用寿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间接空冷汽轮机组变工况特性研究
    刘学亮, 陈胜利, 万超, 李高潮
    2018, 51(4):  108-1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11151
    摘要 ( )   HTML ( )   PDF (45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某600MW间接空冷汽轮机组为例,利用EBSILON软件建立了汽轮机和凝汽器模型,结合空冷塔模型完成三者耦合计算,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多种变工况特性,获得了不同环境温度、循环水流量和机组负荷下背压和热耗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机组在相同负荷和循环水流量下,随着环境温度上升,背压和热耗率不断升高,在高温段上升速率明显快于低温段;机组负荷一定,在同样的循环水流量变化幅度下,环境温度越高,背压和热耗率的变化速率越大;在一定环境温度和循环水流量下,随着负荷增大,背压升高,热耗率下降;在机组负荷和循环水流量不变时,空冷塔出口水温上升速率大于环境温度上升速率,在100%循环水流量下,前者为后者的1.11~1.15倍,导致凝汽器进口水温迅速升高,机组运行经济性下降。
    节能与环保
    中国燃煤电厂电除尘技术发展及应用综述
    安连锁, 王金平, 郦建国, 杨浩锋, 刘卫平, 刘含笑, 黎在时, 杜依倩
    2018, 51(4):  115-12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2039
    摘要 ( )   HTML ( )   PDF (23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中国燃煤电厂烟尘排放要求演变及排放特征,回顾了燃煤电厂电除尘技术发展历程,介绍了电除尘技术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展电除尘技术自主研发以来,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历经五十多年发展,目前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中国燃煤电厂烟气“超低排放”,及其实现“超低排放”的主流技术备受世界瞩目!电除尘器一直是中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控制的主流设备,可达到10mg/m3或5mg/m3的超低排放要求,针对高灰煤(Aar>25%)机组,配合湿法脱硫协同除尘,实现颗粒物排放浓度<5 mg/m3也是可行的。预计未来中国电除尘技术将向节能降耗、协同控制、智能化、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某330 MW机组烟气脱硝系统超低排放性能诊断与分析
    苗永旗, 刘海秋, 周凯, 庄柯, 吴碧君, 金定强
    2018, 51(4):  124-12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7184
    摘要 ( )   HTML ( )   PDF (86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低排放改造后,一些电厂NOx排放未达到预期目标。为解决此类问题,以某330MW超低排放机组为例,对运行了15500h的烟气脱硝装置进行现场勘查、运行资料收集,并对运行催化剂进行取样检测,逐一排查NOx超标排放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SCR脱硝系统设计裕量低,催化剂主活性成分V2O5含量偏低,催化剂微孔数与活性点位数减少导致脱硝效率下降,加之反应器入口NOx浓度偏高、负荷变化频繁、喷氨响应不及时,造成SCR脱硝装置出口NOx浓度超过50mg/m3。建议加强锅炉优化运行,尽量避免入口NOx浓度大幅度波动,提高喷氨响应速度,并应新增1层催化剂,将现有2层催化剂进行再生,以确保NOx排放浓度稳定达标。
    碱性吸收剂喷射脱除电厂烟气SO3技术及理论模型
    姚宣, 杨建辉, 王洪亮, 段威, 松鹏, 张军, 路光杰, 郑鹏
    2018, 51(4):  130-13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4102
    摘要 ( )   HTML ( )   PDF (32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碱性吸收剂喷射技术是一种高效脱除电厂烟气中SO3的新型技术。为推动国内燃煤电厂烟气SO3脱除技术的发展,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系统运行特征和原理,建立了SO3脱除反应理论模型,并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践验证。此外,对加入的碱性吸收剂是否会影响脱硝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1)碱性吸收剂颗粒终端沉降速度在0.01~0.10m/s之间,远远小于烟气速度;(2)通过简化气固反应模型得到的理论SO3脱除效率解析解,与工程实测值偏差在 ±5%以内;(3)SO3脱除效率与烟气速度、烟气温度,吸收剂颗粒粒径、吸收剂与SO3摩尔比等因素相关;(4)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将吸收剂与SO3摩尔比设置在1.5以上,吸收剂粒径选择在30μm以下,吸收剂颗粒停留时间不小于4s,可保证SO3脱除效率在80%以上;(5)碱基吸收剂亚硫酸钠对脱硝催化剂的负面影响可忽略不计。
    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优化与经济性运行研究
    杨用龙, 苏秋凤, 张杨, 王建峰, 王仁雷, 胡妲, 朱跃
    2018, 51(4):  136-142,17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9047
    摘要 ( )   HTML ( )   PDF (45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优化试验情况,结合优化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运行参数对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的影响,并优选出了最佳运行工况。结果表明: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的脱硫效率可以达到99.2%以上;不同负荷条件下应选择合适的运行工况;按照优选的运行参数运行可以大大节约运行成本;双塔双循环工艺的脱硫效果完全满足超低排放要求。
    冷凝式除雾器在脱硫系统中的应用及性能评价
    王丰吉, 尤良洲, 朱跃, 胡妲
    2018, 51(4):  143-14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4099
    摘要 ( )   HTML ( )   PDF (35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600 MW燃煤机组为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将原脱硫塔除雾器(二级屋脊式除雾器+一级管式除雾器)改造更换为冷凝式除雾器。该冷凝式除雾器由三级屋脊式高效除雾器和冷凝湿膜层组成,另设有由喷淋冷却水泵及闭式冷却设备组成的塔外冷却站。在100%和50%负荷工况下,通过调整冷却站运行模式,控制冷凝湿膜层投运或退出,现场测试了不同工况下脱硫系统雾滴排放量及整体协同洗尘效率和SO3脱除率。测试结果表明,冷却站换热量对冷凝式除雾器运行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提高冷却站换热量有助于提高雾滴、烟尘及SO3的脱除效果。
    单塔双循环脱硫系统结垢问题研究
    董锐锋, 陈浩军, 王锋涛, 吴文龙
    2018, 51(4):  149-15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32
    摘要 ( )   HTML ( )   PDF (42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塔双循环高效脱硫技术在超低排放节能改造中多被采用,然而部分采用单塔双循环脱硫系统的燃煤电厂出现集液盘下方最高喷淋层结垢严重的现象,喷淋层也有较多喷嘴与支管发生堵塞。以A、B两电厂为例,通过对现场设备与系统的检查,垢样及堵塞物实验室成分分析,以及脱硫塔流场分布数值模拟,分析认为上述问题与集液盘尺寸、附近流场分布、浆液池容积、浆液pH值控制等因素有关。为解决集液盘下方最高喷淋层结垢严重的问题,应从脱硫系统设计入手,加强运行参数控制。B电厂将集液盘下方最高层喷淋层喷嘴换为双向喷嘴,同时加强了运行过程中的补浆调整及相关参数控制,使问题得以解决。
    信息与通信
    CIM/SVG数据交互技术在电网预警和停电计划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潘琪, 吴锋, 王亮, 曹志昆, 董树锋
    2018, 51(4):  155-16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1025
    摘要 ( )   HTML ( )   PDF (21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电网预警和停电计划处理系统实际需求,研究开发了基于公共信息模型(CIM)和可缩放矢量图形(SVG)的电网数据交互技术。提出了根据IEC61970CIM标准建立的电网数据模型,以SVG作为图形交互的操作对象,用Java语言和Batik工具包进行图形界面开发的技术方案。该方案以目前被广泛支持的CIM和SVG作为数据源,同时兼顾了跨平台和跨操作系统的需求,已应用于某地区电网预警和调度停电计划信息处理系统,实践证明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实现的技术方案具有通用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
    某风电场智能化远程集控系统设计
    吴涛, 刘立红, 王岱岚
    2018, 51(4):  161-16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4141
    摘要 ( )   HTML ( )   PDF (23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满足风电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行模式,实现风电场监控管一体化,探讨了风电场智能化远程集控系统设计方案。在阐述了集控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开放式、分层分布式体系结构的集控系统框架,详细介绍了集控系统与风电场、风电企业总部及电力调度之间的数据和语音通信,集控系统与风电场间采用消息中间件点对点常连接方式。设计了集控系统生产运行监控、智能分析诊断、生产运营管理等功能模块配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智能分析诊断等高级应用。集控系统设计方案可为风电场信息化、智能化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撑,提高风电场生产运维管理水平。
    技术经济
    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铜或铝芯电缆的选择方法
    游磊, 张雪莹, 王鹏宇, 李峰, 林冬, 刘刚
    2018, 51(4):  168-17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7043
    摘要 ( )   HTML ( )   PDF (22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铝芯电缆相比铜芯电缆的购置费用低,但其技术性能相对较差。从长期经济性角度选择铜或铝芯电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建立包括购置、敷设、电能损耗、运行维护、故障损失和退役成本的电缆全生命周期成本(LCC)计算模型,通过对铜、铝芯电缆LCC的计算和比较,以LCC最小作为铜、铝芯电缆间选择标准。以广州城区某电缆线路作为案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铝芯电缆相比铜芯电缆购置成本优势较大,但敷设成本和后期运行成本具有劣势,总LCC更大,铜芯电缆为最优方案,证明LCC方法的可行性。
    充电设施用电需求参与大用户直接交易模式
    冯义, 张宝平, 刘慧文, 杨磊
    2018, 51(4):  175-17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1023
    摘要 ( )   HTML ( )   PDF (21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盈利模式单一、投资回收慢等问题,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从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充电设施用电需求参与大用户直接交易以及消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富余电力的可行性,提出了将充电设施用电需求打捆、参与大用户直接交易的路径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参与交易后的盈利空间进行了简单估算。该模式的应用,将显著降低电动汽车用电成本,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实现新能源产业与电动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
    基于综合成本的电网公司购电优化模型
    王蕾, 习培玉, 史述红, 王海宁, 吴雨健
    2018, 51(4):  180-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0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室效应加剧,世界性环境问题凸显,电网公司应寻求合适的购电策略以保障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污染物排放因子和治理成本将电力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环境负效应量化,折算成外部环境成本,同购电费用共同作为购电决策的依据,建立基于综合成本的电网公司购电优化模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购电策略环保效益的增加量远大于购电成本的增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