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06-20
    目录
    目录
    2017, 50(6):  0-0. 
    摘要 ( )   PDF (16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稿
    2016年中国电力供需回顾及2017年预测
    贾德香, 吴姗姗
    2017, 50(6):  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01.05
    摘要 ( )   HTML ( )   PDF (8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2016年中国电力供需特点,对2017年电力供需形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2016年受实体经济稳中趋好、夏季高温天气、上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影响,全国用电形势呈现增速同比提高、动力持续转换、消费结构继续调整的特征,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近52年新低。2017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速将维持在5.0%~6.0%,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21万亿~6.27万亿kW·h;净增发电装机约1.2亿kW,年底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7.7亿kW;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略有回升,达到4 200 h左右;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局部地区仍存在少量电力缺口,分区域看,华北电网电力供需偏紧,华东、华中、南方电网电力供需平衡有余,东北、西北、西南电网电力供应富余。
    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技术专栏
    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技术
    高嵩, 赵洁, 黄迪南
    2017, 50(6):  6-1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06.06
    摘要 ( )   HTML ( )   PDF (34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节约一次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机组的经济性,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和自主建设了国电泰州电厂二期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示范工程,介绍了机组总体技术方案,包括机组主机参数选择、锅炉与汽轮机研发,系统优化与节能减排集成,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机组投产后发电效率分别高达47.81%、47.95%,机组供电煤耗分别达到266.57 g/(kW·h)、265.75 g/(kW·h),烟尘、SO2、NOx排放浓度在标准状态下分别低于5 mg/m3、35 mg/m3、50 mg/m3,达到并优于超低排放要求。示范工程的成功投产和稳定运行为中国开发更高参数、更高效率、更为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奠定了基础,为建设同类机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幅提高了中国燃煤发电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示范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阳光, 陈仁杰, 朱佳琪
    2017, 50(6):  12-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12.05
    摘要 ( )   HTML ( )   PDF (8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节能减排,建设了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作为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的示范工程。结合国内现有燃煤发电机组技术水平,在比较分析国外二次再热机组的基础上,提出了示范工程总体方案所涉及的主机参数选择、主机选型、热力系统拟定、辅机选型以及大气污染物治理方案。示范工程投运以后,2台机组供电煤耗分别为266.57 g/(kW·h)和265.75 g/(kW·h),烟尘、SO2和NOx的排放浓度在标准状态下分别低于5 mg/m3、35 mg/m3和50 mg/m3,为中国建设更加高效和清洁的火力发电厂起到重要的参考和示范意义。
    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高压加热器系统开发及应用
    韩宾, 徐庆磊, 胡方, 竺凌, 赵敏凯
    2017, 50(6):  17-2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17.04
    摘要 ( )   HTML ( )   PDF (11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由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电站辅机厂自主开发的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的高压加热器系统。其设计开发基于失效模式的设计理念,利用有限元分析和温度场分析方法,在典型三段式换热结构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发了纯逆流换热结构,选取特殊的耐热钢91材料,制定了专有的企业标准和设计准则。该设备和系统具有安装维护便捷、运行平稳高效的特点,很好的符合了机组运行的边界条件,提高了机组的效率。该技术可推广应用到660 MW或1 000 MW同类机组中,将取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分散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黄焕袍, 阳光, 崔青汝
    2017, 50(6):  21-2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21.06
    摘要 ( )   HTML ( )   PDF (37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二次再热机组控制难点的基础上,介绍了1 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国产自主化分散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包括机组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技术特点,机组协调控制技术,汽温控制技术,旁路控制技术及机组自启停(APS)控制技术。示范工程的应用表明,该分散控制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机组实现了启停全程控制自动化。
    1 000 MW二次再热火电机组主蒸汽温度控制策略及工程应用
    崔青汝, 牛海明
    2017, 50(6):  27-3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27.05
    摘要 ( )   HTML ( )   PDF (17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具有时变特性、大惯性和非线性的二次再热机组蒸汽温度受控对象为背景,结合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特性,分析了过热器出口主蒸汽温度的变化机理,提出了基于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器实现的喷水减温控制系统。结合某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塔式锅炉,给出了控制策略的设计要点。实践证明,该系统能有效解决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主蒸汽温度控制的大延迟和大惯性问题,提高主蒸汽温度的动态控制品质,同时降低调试难度。
    国电泰州电厂2×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NOx、SO2超低排放技术应用
    张世山, 陈振宇, 郑鹏, 陈鸥, 杨建辉
    2017, 50(6):  32-3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32.06
    摘要 ( )   HTML ( )   PDF (43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使烟气中NOx、SO2排放达到超低水平,国电泰州电厂二期2×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SCR脱硝系统采用了驻窝混合技术,烟气脱硫采用了单塔双循环湿法脱硫技术。简介驻窝混合技术机理和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原理,介绍国电泰州电厂1 000 MW机组烟气脱硝脱硫设计方案及实施效果。实践结果表明,国电泰州电厂1 000 MW机组采用上述2项技术后,烟气中NOx和SO2实现了超低排放,NOx和SO2脱除效率分别达到90.3%和99.6%,其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31 mg/m3和15 mg/m3,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限值,且优于燃气轮机排放水平。
    泰州二期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建设与运行
    杨勤, 张世山, 杨宏强, 张苏闽
    2017, 50(6):  38-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38.05
    摘要 ( )   HTML ( )   PDF (9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1 000 MW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的选型和参数确定原则,通过产学研用、严谨论证,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方案和示范工程落地,探索了机组建设中的技术风险管控和工程管理要点,介绍了精细化管理、洁净化安装、全过程质量管理、精细化调试的关键要点。工程投产后,持续做好运行优化和运行管理,实现了示范工程全面达到各项性能指标,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对促进中国高效清洁火力发电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燃煤的清洁利用,都将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调试管理研究
    杨宏强, 丁建良, 管诗骈
    2017, 50(6):  43-4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43.06
    摘要 ( )   HTML ( )   PDF (10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次再热机组国内运行经验较少,调试经验更为匮乏。为规范二次再热机组调试管理流程,提高二次再热机组调试能力,结合1 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工程,对二次再热机组的调试管理工作进行研究、探讨,主要针对机组分系统调试及整套启动调试管理,从项目策划、安健环控制、质量控制及进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明确了调试管理工作要点,对于安全、优质、高效的开展同类型机组的调试组织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电网
    北极风电送出输电线路风、冰荷载初步探讨
    杨风利, 张宏杰, 李正, 宋丽莉, 全利红
    2017, 50(6):  49-5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49.07
    摘要 ( )   HTML ( )   PDF (46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0个北极地区国际交换站气温数据及模式分析得到的边界层高度变化规律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基本风压、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与中低纬度地区的差异。-70 ℃温度下空气密度比-10 ℃温度下增加了29.7%;在北极年平均气温条件下,喀拉海沿岸地区的基本风压比标准空气密度对应的基本风压增大了7.3%~8.7%。北极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也比中低纬度地区大,使得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有所减小,不计入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其取值偏于安全。提出了北极覆冰区输电线路需要考虑的荷载类型,给出了研究北极地区输电线路覆冰荷载的静动力分析模型。针对北极地区强风伴随低温条件的特点,结合IEC规范提出了北极地区输电线路风冰荷载概率组合建议。
    超高压电网串联谐振型短路电流限制器关键技术
    娄宝磊
    2017, 50(6):  56-6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56.06
    摘要 ( )   HTML ( )   PDF (26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串联谐振型短路电流限制器是目前解决超高压电网短路电流水平超标的一种有效手段,电容器组旁路装置的性能与限流深度是串联谐振型短路电流限制器研究中的2个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前人的工作,针对这2个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型串联电容器组旁路装置以及可变阻抗电抗器,可以有效提高超高压电网串联谐振型短路电流限制器的限流效果。对超高压电网短路电流限制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串联谐振型限流器的2个关键技术问题——电容器组旁路装置与限流深度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新型串联电容器组旁路装置的原理、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新型旁路装置在可靠性、动作速度、通流能力以及经济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性能。介绍了可变阻抗限流电抗器的原理、结构并进行了验证性试验,经试验验证阻抗可提高100倍以上。
    考虑一致性风险价值的电网薄弱环节综合评估指标
    栾翔, 于群, 贺庆, 曹娜, 易俊
    2017, 50(6):  62-6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62.07
    摘要 ( )   HTML ( )   PDF (22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网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找出电力系统的薄弱环节,首先给出了一致性风险价值指标,利用IEEE39节点系统验证了该指标的有效性,并将指标与当前常用的自组织临界性指标和效用风险熵指标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通过指标标准化建立了模糊评判矩阵,利用客观熵权法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立了综合评估指标。最后利用综合评估指标对湖南电网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评估分析。电网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估指标能够清晰地对电网的薄弱环节进行定位,评估结果可以作为电网规划和制定事故预防措施的参考。
    电网供应链大数据应用规划方法研究
    商皓, 雷明, 马海超, 刘俊杰, 周若馨
    2017, 50(6):  69-7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69.06
    摘要 ( )   HTML ( )   PDF (37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数据梳理诊断、业务需求调查、业务流程分析,分别在企业战略层面、管理层面、执行层面上设计出一系列大数据应用方案。在蓝图静态化分析的基础上,甄选典型业务场景,进行动态化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分析。运用定性评估方法,从应用价值和数据可行性2个维度,将应用方案划分为4个优先级别。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方案进行定量评价排序。基于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价分析的结果,最终确立电网企业供应链大数据应用的阶段性规划,并确定所有大数据应用方案的优先级别和落实实施顺序。
    国家电网分布式协同仿真联合反事故演习平台
    魏文辉, 葛睿, 夏继红, 李群山, 李国栋, 林春龙, 赵成杰
    2017, 50(6):  75-8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75.07
    摘要 ( )   HTML ( )   PDF (23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高压互联电网电气联系紧密、整体性增强等新特点迫切需要建设国家电网分布式协同仿真联合反事故演习平台以支撑国家、区域及各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简称国分省调)调控人员协同管理运行特高压电网技能的培训与演习的需求。以实现国分省级电网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的广域互联为目标,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系列标准基础上,设计了演习平台的整体框架,包括设计原则、系统框架及应用流程,提出了交互分布式协同仿真运行支撑、联合教案分布式协同制作、多级电网分布式协同仿真以及分布式教员支持等一体化协同仿真关键技术,并结合国家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平台工程予以整体研制、实施和应用验证。应用效果表明,所研发的成果能够准确地模拟特高压交直流电网正常、异常及故障工况下的运行状态,为国分省调调控人员提供逼真的特高压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环境,有效提高受训人员协同运行管理特大电网的能力。
    基于CPS的电力供需互动技术及平台发展
    李建锋, 牛东晓, 吴倩, 李彬, 陈宋宋
    2017, 50(6):  82-8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82.06
    摘要 ( )   HTML ( )   PDF (23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应对能源互联网在用户末端的发展,解决智能电网在用电环节的落地问题,提出了一种满足电力供需互动的新型业务框架。利用标准的信息物理系统(CPS)建模理论,设计了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供需互动平台架构及核心节点功能。互动平台解耦了供需互动业务的传感单元、执行单元、计算单元,扩展了openADR逆向转换的信息模型。在智能电网架构模型(SGAM)框架下设计的基于CPS互动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分布式智能单元的优势,能够适应多级控制与优化需求,可有效支撑未来电力供需互动业务的灵活开展。
    单周期控制的三相无桥PFC电路的研究
    王君力, 张安堂, 倪磊, 李彦斌
    2017, 50(6):  88-9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88.07
    摘要 ( )   HTML ( )   PDF (39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三相有源功率因数变换器具有多种电路拓扑形式和控制方法,但整流部分常采用全桥结构,导致输入电流谐波含量较大,电路整体效率不高,而且控制方法相对复杂。基于单相模块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单周期控制的三相无桥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通过自耦变压器将三相电路解耦为两相无桥Boost PFC电路并联而成,为削弱2个并联电路之间的耦合干扰,加入分离元件实现了对2个并联电路的独立控制。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单周期控制的三相无桥PFC电路的正确性,实现了高功率因数,采用无桥方案也有助于提高电路的整体效率,单周期控制策略控制简单,简化了电路结构。
    基于改进QPSO形态滤波器的电能质量暂态扰动检测
    盛四清, 王佳琦
    2017, 50(6):  95-1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095.06
    摘要 ( )   HTML ( )   PDF (25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量子粒子群算法(QPSO)的形态滤波器,用于电能质量暂态扰动检测。首先对量子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利用混沌序列对粒子位置初始化以提高算法全局寻优能力,通过引入变异算子进一步避免算法过早收敛。然后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于形态学滤波器的结构元素的自适应优化中,结合结构元素的特点,寻找出属性最佳的结构元素从而提高滤波能力。结合仿真实验,研究了含有复杂多变噪声的环境下,发生电压骤升、电压骤降和电压中断暂态干扰现象时所构造改进滤波器的滤波性能。通过实验对比,证明所提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较传统的滤波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了电能质量扰动检测的可靠性。
    背靠背混合直流的无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王振, 蒋碧松, 杨治中, 郭春义, 李晋伟, 陈欢, 国建宝
    2017, 50(6):  101-10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01.07
    摘要 ( )   HTML ( )   PDF (27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直流的低负荷无功控制功能会使常规直流运行在较大的触发角或关断角状态下,从而造成换流阀应力增大,损耗增加;常规直流的关断角备用控制功能会造成常规直流系统状态的改变,引起功率波动。为了降低上述负面影响,以云南异步联网工程为背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背靠背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无功协调控制策略。该策略针对传统直流在低负荷运行及交流滤波器投切瞬间2种无功工况下,利用柔性直流输电精准快速的无功调节能力,优化混合直流的无功特性,达到平衡系统无功,改善系统运行动态特性的目的。最后在PSCAD/EMTDC环境中搭建了云南异步联网工程的电磁暂态模型,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特高压GIS现场安装用全封闭移动式厂房研制与应用
    刘建楠, 田文敏, 张国强, 阎国增, 倪向萍, 卞秀杰
    2017, 50(6):  108-11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08.05
    摘要 ( )   HTML ( )   PDF (30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GIS现场安装用全封闭移动式厂房是一种用于户外GIS设备安装的新型工装,能够在工程现场营造一种全封闭的安装环境,克服外部环境对GIS安装的影响,保证GIS安装质量,提高安装效率,并为安装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介绍了特高压GIS现场安装用全封闭移动式厂房的研制背景、基本结构形式与应用方式、工程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等内容。特高压GIS现场安装用全封闭移动式厂房在皖电东送工程、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中进行了试用及全线推广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已确定在后续全部特高压交流工程中普遍应用。
    电力电缆隧道机械通风防护技术研究
    张佳庆, 范明豪, 李伟, 王刘芳, 武海澄, 汪书苹
    2017, 50(6):  113-11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13.07
    摘要 ( )   HTML ( )   PDF (30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电力电缆隧道火灾情况下的机械通风防护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隧道纵向通风设置能够使得隧道通风侧火灾环境恢复至初始水平,适用于配合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开展灭火任务,而在消防任务无法进入火场条件下隧道横向通风适用于隧道内结构及设备的防护。隧道纵向通风在较低的通风量条件下对隧道的防护效果很差,甚至会加剧隧道火灾发展,同时在较大的排烟气流速度条件下横向排烟可能会导致烟气吸穿,造成燃烧不稳定。
    节能与环保
    火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路线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江涛, 曹红梅, 董娟, 郭鹏飞, 魏继林, 王宏宾
    2017, 50(6):  120-12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2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火电厂废水零排放势在必行。火电厂废水零排放工作分为深度节水和末端废水固化处置2个阶段。基于此,对不同类型电厂的典型深度节水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问题所在;同时,对目前末端废水固化处置方法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在考虑超低排放改造、脱硫工艺用水水质、脱硫废水水质水量和循环水系统的腐蚀结垢等多种因素后,提出了火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路线制定的相关建议。
    脱硫石膏脱水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沈健, 董强强, 黄剑文
    2017, 50(6):  125-12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25.05
    摘要 ( )   HTML ( )   PDF (18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源电厂烟气脱硫系统自投运以来,脱硫石膏含水率多次升高,最高时达50%,使储存、运输及再利用受到严重影响。结合脱硫设计和运行情况,对可能引起此问题的多种原因进行分析并逐一排查,最终确认是脱硫工艺水所补充的循环冷却水排污水中的阻垢剂所致。通过对工艺水来源的临时更换和添加石膏晶种,有效遏制了脱硫石膏品质恶化。为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对原本作为脱硫工艺水源之一的循环冷却水排污水进行了“去阻垢剂”处理,在保证脱硫石膏正常的情况下恢复了全厂原有的水系统平衡,达到废水零排放,电厂的环保能力和经济效益均得到提高。
    蜂窝式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的不足与建议
    姚杰, 庄柯, 刘涛, 金定强, 吴碧君
    2017, 50(6):  130-13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3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9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确保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系统运行良好,正确评估脱硝催化剂性能状态很有必要。针对蜂窝式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工作的相关国家标准《蜂窝式烟气脱硝催化剂》(GB/T 31587—2015)和行业规范《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DL/T 1286—2013)中不合理、不完善及与脱硝系统运行实际不完全吻合之处开展了讨论。建议增加催化剂表面活性成分分散均匀性检测;弱化氨逃逸率的测定;完善SO2/SO3转换率检测项的量化评判指标,合理设定检测装置技术参数及测试样品的规格形式要求,以便更好指导火电厂蜂窝式脱硝催化剂各项理化性能的检测。
    新能源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方法研究
    王周虹, 洪蕾, 任颖, 解慧力
    2017, 50(6):  135-13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35.05
    摘要 ( )   HTML ( )   PDF (15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的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方法存在应用局限性强、性能不稳定的缺陷。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基于频率移动理论的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方法。所提方法研究了孤岛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其检测规范,构建出孤岛检测模型。模型使用基于频率移动理论的孤岛检测电路,对逆变器的电压、频率信号进行采集和主动干扰,获取到存在孤岛效应的逆变器,并随即调用模型断路芯片掐断逆变器输出,避免孤岛效应扩散。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拥有较强的孤岛检测能力和稳定性,可对现今无法检测到的孤岛效应盲区加以补充。
    基于Power World的风电最优接入方案研究
    姚刚, 赵翔宇, 贺先强, 黄晓旭, 朱椤方
    2017, 50(6):  140-1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5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风电接入后对系统电压稳定的影响,提出了基于U-Q灵敏度法和静态安全分析的风电最佳接入方案研究方法。通过采用所提出的方法,采用Power World软件,制定出基于U-Q灵敏度法和静态安全分析方法的风电接入点选择方案具体步骤,最终得出最优方案。通过比选方案,分别从电压稳定性与静态安全性2个方面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制定出的改善含风电场的系统电压稳定性策略方案可行有效。通过从风电规划的接入方式优化上改善含风电场的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同时,也在一定水平上提高了系统的静态安全性。
    计及功率平衡含风电的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卢佳
    2017, 50(6):  146-15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46.06
    摘要 ( )   HTML ( )   PDF (15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了风电场可靠性评估模型,研究了无功功率对含风电场的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影响,介绍了有功功率短缺、无功功率短缺和电压越限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利用故障重数截止法对系统状态进行筛选,采用三级切负荷策略分别从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2方面分析其可靠性问题。根据第三级切负荷策略可确定最佳无功补偿位置,应用就地无功补偿代替负荷切除可有效解决电压越限问题。研究了基于风电功率调整的最大消纳能力情况下的系统可靠性问题,确定了风电接入对系统可靠性的最大贡献。最后以某地区220 kV系统为算例,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技术经济
    特高压直流主送新能源技术经济研究
    张晋芳, 郑宽, 黄瀚, 栗楠, 冯君淑, 刘俊
    2017, 50(6):  152-15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52.06
    摘要 ( )   HTML ( )   PDF (14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基地通过特高压直流通道实现多能互补联合外送,特别是主送或全送新能源对于支撑可再生能源科学发展和高效消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结合特高压直流功率运行控制方式,提出了特高压直流主送新能源的设想,构建了包含配套电源和输电通道特性在内的数学模型。在合理设定兼顾送端新能源出力特性和受端负荷特性的输电曲线基础上,以典型工程为例分析了主送新能源模式下的配套电源优选原则和具体方案,提出了实现特高压直流主送或全送新能源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以火电补充满足直流通道最小运行功率需求,高比例主送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电量是技术经济可行的。
    智能电网功能形态升级需求分析框架与模糊综合评价
    代贤忠, 王阳, 白翠粉, 杨方, 靳晓凌, 周建其, 郁家麟, 赵露
    2017, 50(6):  158-16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58.07
    摘要 ( )   HTML ( )   PDF (2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孕育发生,智能电网发挥着重要的承载和推动作用。提出了一种智能电网功能形态升级需求的分析框架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能源革命背景下,从战略定位、功能需求、形态升级需求3个层次出发,建立了“四大定位+六大功能+三大平台”的智能电网功能形态升级需求分析框架;梳理了智能电网功能形态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影响的结合点,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智能电网功能形态升级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知识,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建立了智能电网功能形态升级需求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中国智能电网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承载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未来智能电网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UPQC在电动汽车充电站电能质量治理中的应用
    宫成, 王卫, 马龙飞, 张宝群, 焦然, 丁屹峰, 陈建树, 杨烁
    2017, 50(6):  165-1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65.07
    摘要 ( )   HTML ( )   PDF (38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动汽车充电会带来诸如电压波动、谐波增多、三相不平衡加剧等一系列电能质量问题。提出了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UPQC)应用方案,在UPQC建模分析基础上,基于两相静止坐标系推导设计了电压控制单元双PI闭环控制器和电流控制单元带状态反馈单闭环PI控制器,并推导出 PI参数整定依据;为给样机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基于数学模型,推导出UPQC各模块参数设计依据,并设计与研制了1台20 kW容量的UPQC样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测波形表明:UPQC的应用可改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电能质量。
    基于智慧能源视角影响北京市电力需求的灰色关联分析
    迟远英, 刘蕾, 齐霁, 王新迎
    2017, 50(6):  172-17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72.05
    摘要 ( )   HTML ( )   PDF (9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力需求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智慧能源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各种因素的未来趋势及对用电需求的影响。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影响北京市用电需求量的宏观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可以反映北京市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指标,利用2002—2014年的年度数据计算影响因素与全社会用电量之间的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以及综合关联度,并进行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科技因素与社会用电需求的关系最为显著。
    基于合作博弈的电力市场模式下售电商购电策略模型
    张晨, 韩新阳, 白翠粉, 胡波, 柴玉凤, 周建其
    2017, 50(6):  177-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77.08
    摘要 ( )   HTML ( )   PDF (11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随电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售电侧市场得以逐渐放开,售电商的出现打破了原有输配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售电商作为主要经济主体将在售电侧市场展开竞争。对电力交易差价合约进行了解释,根据差价合约理论对电力市场模式下发电商的发电价格和生产行为进行了分析;对差价合约下的售电商购电策略进行了探讨,采用情景分析法对售电商之间存在的联盟与非联盟2种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探讨了售电商合作情景形成联盟时,各售电商的利益变动情况;利用夏普利值法构建了售电商联盟合作利益均衡模型,对联盟内各售电商利益分配情况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