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电气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Scopus数据库收录
DOAJ数据库收录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
下载中心
新闻公告
出版伦理
同行评议
作者指南
开放获取声明
开放获取声明
许可协议和著作权
联系方式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安全专栏
基于发电机扭矩的轴系快速疲劳损伤评价方法研究
鲁录义, 王坤, 李汪繁, 孙庆, 薛成勇
2017, 50(5): 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01.06
摘要
(
)
HTML
(
)
PDF
(45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大型汽轮机组的全尺寸模型模态分析结合轴系扭振基础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发电机扭矩的轴系扭振疲劳损伤评估方法,并采用瞬态分析的方法进行了验证。该方法可绕开测速齿轮和扭振传感器,直接利用发电机端电磁转矩进行疲劳损伤评价,同时也可与基于汽轮机机头扭角数据的轴系扭振损伤评估方法相配合,提高电厂轴系扭振疲劳损伤评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60 MW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探究
刘昕昶, 鄢晓忠, 敬佩, 李佩, 张艺漫, 吴爱军, 陈绍龙
2017, 50(5): 7-1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07.06
摘要
(
)
HTML
(
)
PDF
(24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高温腐蚀经常发生的原因及腐蚀机理,以某660 MW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燃煤特性分析、水冷壁的厚度测量、炉内水冷壁周围气氛条件测试,以及对腐蚀产物的SEM分析、EDS分析、XRD分析来研究引起水冷壁高温腐蚀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主要发生在水冷壁两侧墙的各层燃烧器等高处的高温负荷区;炉内的高温腐蚀是不均匀的,主要是由煤燃烧产生的硫化物及燃烧所需氧与水冷壁高温氧化及高温硫化的作用造成;炉膛下部形成的还原性气氛条件,使H
2
S浓度升高,该区域高温腐蚀更加严重。
某300 MW机组高中压转子振动故障的准确诊断
张学延, 李书伟, 刘安
2017, 50(5): 13-1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13.07
摘要
(
)
HTML
(
)
PDF
(81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300 MW机组运行中高中压转子振动爬升问题,通过分析冷态和热(温)态转子振动特性差异和转子弯曲量的减小等异常情况,诊断振动故障源于转子存在裂纹,热态下导致转轴刚度的降低和平衡状态的恶化。抽转子探伤检查发现转轴确实出现严重的裂纹,证实了诊断结论的准确性。及时停机检查和发现裂纹避免了机组继续运行可能发生的断轴毁机灾难性事故。文章还分析了该转子裂纹的产生过程以及对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和灵活性运行可能对转子安全性产生的影响。
综合智能告警机组误告诊断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宁剑, 张勇, 张哲, 王耀鑫
2017, 50(5): 20-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4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智能告警是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时监控与预警类应用的核心功能之一。针对综合智能告警无法有效区分机组跳闸和人工停机因而带来大量误告这个难点问题,通过对华北综合智能告警应用的运行分析,在深入电厂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火电和抽水蓄能机组的人工停机信号的合成方法并实现了实时采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主站基于稳态和动态(PMU)数据的机组优化诊断逻辑。该技术已在华北分中心生产系统实现,减少了机组误告次数。部署结果证明了该技术的可靠性,可有效解决机组误告问题。
多直流换相失败对弱交流断面的冲击特性及应对措施
胡晓飞, 陈得治, 张垠, 汤伟, 杨铖, 王京景, 袁森
2017, 50(5): 26-3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26.07
摘要
(
)
HTML
(
)
PDF
(17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直流换相失败累积的暂态不平衡能量对弱交流断面造成一定冲击,进而威胁电网安全,需要研究其特性及防范措施。依托中国实际典型网架格局,计及多直流换相失败的功率波动性、连续性、同时性等特征,仿真分析了换相失败对弱交流断面的冲击特性,并从安控以及规划角度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弱交流断面与多直流的功率预控措施,换相失败达到一定次数后主动闭锁直流的紧急控制措施以及弱交流断面的网架强化措施等,仿真验证了特性规律的正确性和措施的有效性。研究结论可为互联电网实际运行提供参考。
一起因特高压直流事故引起的AGC指令异常分析及整改措施
孙文多, 卢敏, 项中明, 倪秋龙, 刘俊伟, 高强, 金啸虎
2017, 50(5): 33-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33.06
摘要
(
)
HTML
(
)
PDF
(17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高压直流事故处理中系统AGC指令变化进行分析,指出了其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并提出优化措施。介绍了浙江电网AGC控制模块及四川溪洛渡—浙西±800 kV特高压直流工程(宾金直流)发生的单极闭锁事故的省调处置过程,通过对故障后系统指令、电网数据变化找出系统存在的缺陷,提出针对受电取值机制、电网低频控制、动态死区优化的3项整改措施。最后将该改进措施应用于实际运行的AGC系统,特别提升了系统针对特高压直流电力设备事故的防灾减灾能力,可有效防止类似异常事件的再次发生,对特高压直流送受端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统调动力源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研究
兀鹏越, 焦尚彬, 赵峰, 寇水潮, 师延金
2017, 50(5): 39-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39.07
摘要
(
)
HTML
(
)
PDF
(12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电厂辅机统调动力源系统为非工频小电流接地系统,其单相接地故障常规保护装置及工频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均无法正确识别。文中分析了统调动力源系统的运行工况,计算了单母线低频率的极端工况下最小接地电容电流数值,据此提出研制非工频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的技术要求,并开发出高精度、能够适应系统频率变化的发电机统调动力源接地选线装置。设计了专用的功能及性能模拟测试电路对装置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装置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投运后运行良好,解决了工程难题。
一种自适应的零线断线保护原理与实现
陈谦慎, 柳春芳, 廖伟文, 陈源
2017, 50(5): 46-5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46.06
摘要
(
)
HTML
(
)
PDF
(9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负载电压或中性点偏移电压的零线断线保护,其定值的整定需考虑躲过零线正常运行时出现的最大负载电压或中性点位移电压,对于比较长且负载不对称度较大的线路,保护的灵敏度比较低。通过引入自适应系数,对中性点偏移电压的保护判据进行了改进,使保护定值能随负载的不对称度进行自适应调整,既在零线正常运行时起到良好的制动作用,同时也提高了零线断线时保护的灵敏度。并通过Matlab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该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玻璃绝缘子识别及自爆缺陷的诊断
姜云土, 韩军, 丁建, 傅寒凝, 王榆夫, 曹伟
2017, 50(5): 52-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52.07
摘要
(
)
HTML
(
)
PDF
(19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无人机检测输电线路缺陷研究中,为提高识别绝缘子的正确率,有效降低背景纹理及光线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融合绝缘子形状、颜色与纹理进行识别绝缘子的方法。针对玻璃绝缘子的掉片缺陷,研究了一种感知绝缘子片重心间距离的缺陷检测方法。该方法对绝缘子正确识别率高于90%,误识别率低于10%。通过无人机巡检采集的大量输电线路图像,实验结果验证这种方法在各种复杂背景条件下能有效地识别出绝缘子,并能检测玻璃绝缘子的掉片缺陷。
1 000 kV特高压避雷器泄漏电流异常缺陷分析
高燃, 束畅, 蒲道杰, 尹建军, 朱雨晨, 黄道均, 吴大胜
2017, 50(5): 59-6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59.06
摘要
(
)
HTML
(
)
PDF
(22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1 000 kV特高压变电站主变压器高压侧避雷器运行发现泄漏电流异常的情况,从避雷器瓷瓶污秽径向放电、表面泄漏电流干扰、电网电压谐波影响以及内部阀片受潮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了诊断,最后根据诊断的结论对避雷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停电检查和返厂处理,最终印证了其中的推论。所进行的分析与诊断对国内特高压避雷器的运维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性。
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覆冰广域监测方法
吴念, 王海涛, 张宗峰, 郭伟红, 卢恩泽, 周赞东
2017, 50(5): 65-7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65.06
摘要
(
)
HTML
(
)
PDF
(34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电线路大多架设在野外,受自然灾害影响范围较大、程度较深,而覆冰灾害给电网带来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在分析现有覆冰监测装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覆冰广域监测方法。该方法以OPGW光缆内部光纤作为传感器,采用光纤布里渊散射技术,结合覆冰广域监测原理模型,分析覆冰与线缆温度变化关系,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OPGW覆冰与未覆冰状态的缆线温度变化进行了热力学仿真。为验证该方法监测的性能及可靠性,在覆冰实验基地进行了现场模拟挂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OPGW的输电线路覆冰监测能够准确定位和识别覆冰区段与未覆冰区段,实现输电线路覆冰广域监测。
从乌克兰停电事故看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李保杰, 刘岩, 李洪杰, 何维晟, 曾祥峰, 陈硕
2017, 50(5): 71-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71.07
摘要
(
)
HTML
(
)
PDF
(15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1年之内,2015-12-23和2016-12-18,乌克兰电网系统遭受了两起由黑客入侵而引发的严重停电事故,其中,前一起被认为是世界上首起公开的针对电网基础设施的网络信息攻击事件。回顾了2015年停电事故的全过程,推演分析网络攻击的手法和效果,并归纳了网络攻击的通用框架。在2020年初步建设智能电网背景下,考虑到中国电网的信息安全系统也面临严峻的威胁和挑战,提出了包括从信息化战争视角提高对网络安全的思想重视水平、重审物理隔离、协同平衡系统安全与信息开放的几点思考,以及开展有效的安全演习、推进核心设备国产化等关于构建坚强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的几点建议。
非侵入式低压配电网短路事故检测及定位方法
王伟, 于建成, 姚程, 霍现旭, 田娜, 刘建宇, 姚勋
2017, 50(5): 78-8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78.06
摘要
(
)
HTML
(
)
PDF
(13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侵入测量技术是新一代高级量测核心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侵入用户内部施工和进行复杂通信。将非侵入测量技术应用于短路事故统计和定位,首先,基于短路试验和理论建模,提出了断路器保护动作下低压配电网短路事故的发生判据及其整定流程;接着提出了非侵入架构下短路事故的定位算法,具体包括:配电层次初步定位方法、基于功率跌落的回路初步定位方法及复用分项计量电表的精确定位方法。算法实验期间,非侵入短路事故检测样机共定位4起单相短路事故,有效提高了用户的安全用电水平,同时大幅降低了用电安全监测系统的建设费用。
基于统计数据的配网故障修复时长分析
刘专, 郭泉辉, 刘娟, 万畅
2017, 50(5): 84-8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84.04
摘要
(
)
HTML
(
)
PDF
(7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配网故障抢修效率的分析能够及时反映配网运行和管理现状,故障修复时长是故障抢修效率的衡量标志。为此,针对某供电公司2015年配网故障修复时长大幅下降的现象,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聚类、趋势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月度趋势、地域分布和故障类型分析,透过分析结果查找配网运行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该公司存在配网设备抗击雷电能力较弱、农网架构比较薄弱、低压故障修复时长比较突出、配电线路自动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最后,根据问题给出针对性建议,期望对该供电公司进一步缩短配网故障修复时长起到帮助和借鉴作用。
新能源
基于最优权重和隶属云的风电机组状态模糊综合评估
赵洪山, 张健平, 李浪
2017, 50(5): 88-9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88.07
摘要
(
)
HTML
(
)
PDF
(15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风电机组状态模糊综合评估存在评估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确定主观性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权重和隶属云的风电机组状态模糊综合评估方法。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相对劣化度对状态评估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和状态等级划分;其次,采用熵权法和AHP分别确定状态评估指标的客观和主观权重,并通过非线性规划最优化解法确定状态评估指标的最优权重;然后,利用正态隶属云的概念及生成算法,确定状态评估指标对各状态等级的隶属度,构成评估矩阵;最后,通过实例仿真,并与其他评估方法进行比较,验证该方法是更加有效的和合理的。
风电功率弃风数据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杨茂, 江博
2017, 50(5): 95-1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95.06
摘要
(
)
HTML
(
)
PDF
(58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风力发电过程中,由于负荷需求量的不同,存在对风力发电量的限制,弃风现象普遍存在。弃风数据的存在会对风电功率预测和风电场等值模型的建立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弃风数据的剔除非常关键。对此,分析了正常运行数据的特征和弃风数据的特点,在风电机组的标准风速-功率传变特性(功率曲线)的基础上,依据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提出了粘滞区间的概念,并基于此建立了对弃风数据进行辨别与剔除的方法。以东北某风电场的实测数据为例,对含有弃风的数据进行剔除,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风光互补的主动电网规划模型
崔勇, 杨菊芳, 张栋
2017, 50(5): 101-10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01.06
摘要
(
)
HTML
(
)
PDF
(26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风光能源并网面临的容量配比、并网点选择和电力市场利益博弈问题,利用经典牛拉法和二次规划方法,以系统功率平衡、物理约束、动态无功支撑能力、频率和电压特性为约束条件,构建计及发电成本、网损、风力和光伏收益的多目标函数。以IEEE30、IEEE57节点为例进行仿真,得出了风光互补的优化规划方案,实际计算结果验证了本规划模型有效性。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负荷较大的节点并网且风光出力配比在其单位成本比值附近,可以实现利益均衡和目标函数最大化。
电网
计及风光不确定性的虚拟电厂多目标随机调度优化模型
王冠, 李鹏, 焦扬, 何楠, 张玮, 谭忠富
2017, 50(5): 107-11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07.07
摘要
(
)
HTML
(
)
PDF
(20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缓解风电和光伏发电不确定性对虚拟电厂稳定运行的影响,引入鲁棒随机优化理论,建立了计及不确定性和需求响应的虚拟电厂随机调度优化模型。首先,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燃气轮机发电,以及储能系统和需求响应集成为虚拟电厂,然后最大化虚拟电厂运营收益、最小化系统运行成本和弃能成本被作为目标函数,建立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再应用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来转换光伏发电以及风力发电不确定性变量的约束条件,建立了虚拟电厂随机调度模型。最后,选择中国国电云南分布式电源示范工程为实例分析对象。分析结果显示:所提模型能够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双重鲁棒系数的引入能够为不同风险态度决策者提供灵活的虚拟电厂调度决策工具,协助应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随机特性。储能系统能够借助自身充放电特性,替代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为风电和光伏发电提供备用服务,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并网。将需求响应纳入虚拟电厂能够实现发电侧与用电侧联动优化目标,平缓化用电负荷曲线,系统整体运营效益达到最佳。
基于修正自适应Logistic模型的电力需求饱和预测
杨太华, 陈寅
2017, 50(5): 114-12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14.07
摘要
(
)
HTML
(
)
PDF
(26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饱和电力需求是影响电网发展规模的关键指标,研究电力需求的饱和趋势、预测需求进入饱和的时间与规模对于电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将电力需求的增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提出了修正自适应Logistic模型,并以中国华东地区的电力需求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开展了针对案例的饱和预测研究。
架空输电线路防舞器排布方案效果评估技术研究
商全鸿, 赵彬
2017, 50(5): 121-1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21.05
摘要
(
)
HTML
(
)
PDF
(23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覆冰舞动灾害是严重威胁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评估不同方案下防舞器的防舞效果,在线路现场观测以及基于曲梁建模并考虑防舞器分布的导线覆冰舞动方程基础上,利用平均法对2010年事故中双信5465线和安龙5466线出现的非线性振动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单独使用阻尼间隔棒和阻尼间隔棒-双摆防舞器配合使用的2类方案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表明,2种方案的线路均体现出一定的抑制舞动效果,但总体来说,二者配合使用的效果更为明显。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林辉, 杨军飞, 谈军, 吴猛, 殷成才
2017, 50(5): 126-13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26.06
摘要
(
)
HTML
(
)
PDF
(19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多个业务系统,各业务系统厂商众多,集成业务复杂,为了屏蔽系统之间的差异性,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数据共享与业务融合的工作框架下,编制统一的集成规范,以SG-CIM模型为载体,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电能质量相关业务信息的高效集成,满足电网频率、电压和可靠性的监管要求。针对数据规范性要求,以实用化评价为考核标准,逐步提升电能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
校验用变压器油标准气体计量模型及标准油配制研究
胥婷, 于乃海, 赵汝祥, 陈素红, 亓秋波, 张杏梅, 齐国栋, 冷述博
2017, 50(5): 132-1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32.08
摘要
(
)
HTML
(
)
PDF
(28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检验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用标准油样对其进行校验已成为目前的主流方法。目前标准油配制方法主要为混合标准气法和单一标准气法,针对两方法相关数学模型,提出了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较两配油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单一标准气法优势较强。基于单一标准气法数学模型,改进了全自动标准油配制装置(全自动配油仪),并检验了改进后装置对变压器油溶解气体的配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全自动配油仪配油准确性高,配油误差在±10%以内,活塞式不锈钢油缸储油效果较好,标准油样浓度稳定性完全满足检验工作需求。
发电
汽轮机通流性能变化分析基准及能耗敏度计算模型的试验研究
邵峰, 谭锐, 蔡培, 黄启龙
2017, 50(5): 139-14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39.05
摘要
(
)
HTML
(
)
PDF
(11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等效热降理论和小偏差分析方法,推导出将其他影响参数均折算至统一边界条件(设计参数)下所对应的监视段参数修正值计算方法,统一通流性能变化分析基准,由此摒弃传统仅计算监视段参数和设计值的偏差用来分析通流性能变化的误区。以弗留格尔简化公式和重热理论为基础,给出全新能耗敏度计算方法,避免大嵌套迭代过程,实现快速计算。对上述方法结合性能试验进行论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分析出通流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得出各缸效率能耗敏度大小和不同类型机组能耗敏度曲线。
汽轮机组经济运行方式下新型一次调频技术
祝建飞, 沈丛奇, 姚峻, 马建华, 归一数, 余海云
2017, 50(5): 144-15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44.07
摘要
(
)
HTML
(
)
PDF
(49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节流配汽汽轮机组的经济运行方式是高压调节门全开滑压运行,但调节门全开后机组一次调频加负荷的能力有所下降,很难满足电网大频差下需要快速增加负荷的要求,经济运行方式和一次调频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为此,研究了补汽阀调节、低压加热器、高压加热器回热系统及抽汽供热系统蓄能利用等技术,综合利用上述技术可以在高压调节门全开方式下,当电网低频动作时较快地增加相应负荷,满足一次调频性能要求。对于顺序阀配汽的汽轮机组,也可以采用这些技术,作为原先一次调频能力的补充,更好地实现大频差下的一次调频功能。
基于新型测温技术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模型研究
王然, 张志刚, 安连锁
2017, 50(5): 151-15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51.05
摘要
(
)
HTML
(
)
PDF
(25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锅炉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电站锅炉需要进行燃烧优化。新型测温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电站锅炉状态监测水平,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包含炉内温度场测量结果的燃烧优化模型。由于缺少实际数据,对某电厂300 MW亚临界锅炉炉内煤粉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工况下炉内的燃烧状态。利用大数据原理建立燃烧优化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研究表明,该模型将测温技术与燃烧优化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准确预测锅炉运行参数变化对炉内温度场分布造成的影响。
S30432钢出现马氏体组织时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史志刚, 马红, 梅宝, 何晓东, 董红年, 朱蕊花
2017, 50(5): 156-16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56.07
摘要
(
)
HTML
(
)
PDF
(33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估S30432钢组织中出现马氏体时其长期服役安全性,利用XRD、SEM、TEM、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和维氏硬度试验机等仪器,对组织中存在马氏体的S30432钢进行了力学性能及其断裂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9 000 h服役时间内,马氏体组织引起了或加剧了S30432钢室温抗拉强度和硬度在析出相强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升高和服役室温脆化;受马氏体组织影响,室温下S30432钢的拉伸冲击断裂模式为沿着存在马氏体组织的紧邻晶界区域断裂,而非沿着晶界析出相的沿晶韧窝断裂,高温下S30432钢为穿晶韧窝断裂。
节能与环保
基于IGCC的燃烧前CO2捕集技术应用与示范
樊强, 许世森, 刘沅, 柳康, 陈雄, 罗丽珍, 董少龙, 陶继业, 陈智, 程健, 任永强
2017, 50(5): 163-16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63.05
摘要
(
)
HTML
(
)
PDF
(15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GCC和CCS的结合是一种高效性和环保性的先进技术,基于IGCC的燃烧前CO
2
捕集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介绍了中国首套燃烧前 CO
2
捕集系统的工艺流程,对其捕集能耗和成本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捕集能力为9.46万t/年,捕集率大于88%,捕集CO
2
能耗为2.34 GJ/t,捕集成本为281.37元/t。同时指出了今后在降低蒸汽消耗方面的优化方向,该技术与常规电厂燃烧后CO
2
捕集技术相比,单位能耗与成本大幅度降低,是未来化石燃料实现低成本捕集CO
2
的关键技术。
超低排放改造后SCR出口NOx分布及逃逸氨浓度评估研究
马大卫, 张其良, 黄齐顺, 查智明, 何军
2017, 50(5): 168-1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68.04
摘要
(
)
HTML
(
)
PDF
(18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安徽省内一台660 MW超超临界机组,对其超低排放改造后SCR脱硝出口NO
x
分布及逃逸氨浓度进行研究,主要测试反应器出口烟气逃逸氨、NO
x
浓度、氧量和温度等。结果发现改造后机组的脱硝出口NO
x
分布严重不均,逃逸氨浓度超过设计值,标准状态脱硝出口逃逸氨浓度高区域的NO
x
浓度相对较低,脱硝效率相对较高。局部点位因催化剂严重吹损导致逃逸氨浓度高,NO
x
浓度也较高。测试结果表明经改造后的机组需进行喷氨优化试验和烟道流场模拟试验,以改善SCR脱硝装置运行效果和提高脱硝运行的经济性。
中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工作分析与建议
关维竹, 陈鸥, 祝业青
2017, 50(5): 172-1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72.06
摘要
(
)
HTML
(
)
PDF
(15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从“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工作,烟气脱硫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对燃煤电厂的影响很大。通过回顾中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工程历程,从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备加装、提效改造、运行、排放量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总量计算方法、脱硫作为主设备管理、重视硫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建议。分析表明: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工作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量减排成绩突出,但超低排放环保效益偏低,应用的一批新技术还需加强总结。下一阶段应加强系统性研究、重视浓度的控制等方面工作。
燃煤电厂碳排放典型计算及分析
盖志杰, 王鹏辉
2017, 50(5): 178-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178.07
摘要
(
)
HTML
(
)
PDF
(13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9月25日,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根据声明,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而准确核算碳排放量是制定ETS的基础。为使企业掌握自身碳排放量情况,增加企业碳排放领域的知识储备,使企业熟悉并掌握电力行业碳排放量数据核算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厂为例,介绍了碳排放量的数据源收集和计算过程,计算得出了该电厂燃料活动水平、燃料排放因子及碳排放量等数据;定量研究了CO
2
排放总量与供电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于评价电厂碳排放水平的优劣。
(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电力》编辑部
主编:汤广福 单葆国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未来科技城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区B座315
邮编:102209
电话:010-66603794(编辑部)
010-66603806(广告、发行)
010-62662699-1(技术支持)
传真:010-66603578
国内邮发代号:2-427
国外发行代号:M-276
广告登记证号:京昌市监广登字20190011
新闻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青年编委信息登记表
青年编委信息统计表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论文模板
《中国电力》撰写规范
1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