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6-10-10
    目录
    目录
    2016, 49(10):  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0
    摘要 ( )   PDF (70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电
    燃煤发电机组锅炉余热利用系统探讨
    刘宇钢,易广宙,
    2016, 49(10):  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01.06
    摘要 ( )   PDF (17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火力发电企业对煤耗的要求已经到了毫克必争的阶段。为了深度回收锅炉尾部烟气余热进而提升机组效率,对4种典型的燃煤机组锅炉尾部余热利用系统进行介绍。以某660 MW超超临界机组工程为例,采用等效焓降法,对3种余热利用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风加热器+空气预热器烟气旁路系统的节能效果最佳,其节约煤耗约3.7 g/(kW·h)。
    国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智能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彭敏,刘冬林,谢国鸿,陈坚强,刘复平,陈思铭
    2016, 49(10):  7-1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07.05
    摘要 ( )   PDF (20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产超(超)临界机组智能控制(PIC)系统是以自启停控制系统(APS)技术和常规智能控制技术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其工程应用的周期长、环节多,涉及多个单位、多个专业间的分工与合作,成功应用的难度很大。对该系统的工程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投资预算、职责分工、工期计划、实施流程等在内的整套工程应用方法,并介绍了该系统在国电哈密2×660 MW超超临界机组新建工程的应用实例。对各类火电机组PIC或APS系统的工程应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K型热电偶动态特性试验与建模分析
    高爱民,殳建军,于国强,张卫庆,徐华冠,薛锐
    2016, 49(10):  12-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12.05
    摘要 ( )   PDF (50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K型热电偶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度采集模块、检验仪设计了动态试验系统,通过Visial Basic和Utility软件实现了试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完成了K型热电偶的动态特性试验;在此基础上,讨论评估了不同偶丝直径、不同插入深度以及不同被测温度下K型热电偶的最大温升速率,同时使用Matlab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得出了该类型热电偶的数学模型,为该类型热电偶在火电厂安装、检修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的研究
    姚峻,李林,侯新建,祝建飞
    2016, 49(10):  17-2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17.05
    摘要 ( )   PDF (19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一次再热相比,超超临界机组采用二次再热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机组的热效率,从而节约一次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近年来随着超超临界机组设计、制造、运行等技术的提高,节能减排的需求和在一些地区投资性价比的优势促使包括中国的很多国家投入二次再热机组的开发和建设。结合国内开展的二次再热发电项目,分析二次再热机组控制策略与一次再热机组的主要差异,重点对汽温控制、协调控制、旁路控制功能设计进行了探讨。
    基于减温水调节阀门流量特性补偿的汽温控制系统优化
    黄卫剑,李一波,万文军
    2016, 49(10):  22-2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22.06
    摘要 ( )   PDF (46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蒸汽温度控制回路的调节品质对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至关重要,而执行机构的流量特性直接影响控制系统调节品质。通过分析常用的线性阀门、等百分比阀门和抛物线阀门流量静态特性,并结合控制系统和控制参数的整定分析方法,指出了选用线性调节阀可使控制系统在不同阀门开度下系统调节性能不变,对提高调节系统稳定性最为有利。为了提高实际运行过程阀门开度与流量的线性度,给出了调节阀门流量特性的补偿原理和阀门流量特性补偿函数的求取方法。以某660 MW亚临界机组为例,利用历史数据求取了两侧调节阀门流量修正函数,并对控制回路进行了流量补偿优化。运行实践表明,锅炉过热汽温调节回路经过流量补偿优化后,过热汽温调节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最后,指出了对阀门流量特性进行补偿校正应作为设备检修、维护的定期工作之一。
    1 000 MW机组大型海水冷却塔热力性能试验研究
    贾明晓,胡三季,樊志军,韩立
    2016, 49(10):  28-3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28.05
    摘要 ( )   PDF (18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冷却塔的热力性能是冷却塔工艺设计的关键影响因素。为获得大型海水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对某1 000 MW机组配用的淋水面积为12 000 m2的大型海水冷却塔的热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大型海水冷却塔热力性能方程式,并与淡水模拟塔中淋水填料热力性能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大型海水冷却塔内实测风温分布;分析了冷却塔采用海水后热季时对出塔水温的影响量,可为海水冷却塔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超高效1 000 MW汽轮机关键技术应用与分析
    林秀华
    2016, 49(10):  33-3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33.05
    摘要 ( )   PDF (51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华(福州)罗源湾港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设2×1 000 MW火力发电机组,汽轮发电机组设计热耗为7 202 kJ/kW·h。对该汽轮机进行了介绍,并与目前国内其他型号1 000 MW汽轮机进行了对比,对于汽轮机应用的关键技术如防止汽流激振,超速保护及高、低压缸结构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超高效汽轮机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上的优势,提出了今后还需对轴系支撑方式和回热系统等方面进行改进。
    一次加准法在1 000 MW汽轮发电机组现场动平衡中的应用
    王浩
    2016, 49(10):  38-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38.05
    摘要 ( )   PDF (18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先,介绍了一次加准法的原理,对转子不平衡形式及轴向位置进行准确的判断,将关注测点分为若干紧密联系的组合是一次加准法的基础,利用影响系数法计算校正质量对每一组关注测点振动的影响是一次加准法的关键;其次,探讨了实际应用的关键点,应重视原始振动数据及影响系数的准确选取,尤其重要的是,要对残余振动进行精细控制,以达到轴系振动整体最优;最后,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东方1 000 MW汽轮发电机组现场动平衡中,一次加重即将超标轴瓦的振动降低到优秀值水平,有效减少了启机次数,节约了企业成本。
    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利用及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常海青,张燕
    2016, 49(10):  43-4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43.06
    摘要 ( )   PDF (60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某大型燃煤电厂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实际应用后,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在600 MW负荷工况下,机组供电标准煤耗率降低了4.9 g/(kW·h),电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质量浓度降低了7.8 mg/m3,明显减少了脱硫工艺水耗量,并且系统调节灵活,运行安全可靠。机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IGCC系统不同气化技术的仿真模拟及性能研究
    詹扬,尤政,吕俊复
    2016, 49(10):  49-5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49.06
    摘要 ( )   PDF (19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THERMOFLEX对热力发电厂和IGCC电厂模拟具有实用方便的优点,因此采用THERMOFLEX软件建立了几类典型气化炉的仿真工艺流程,包括Shell气化炉、Texaco气化炉、E-gas气化炉和U-Gas气化炉,并基于实测工业数据设置相应的仿真气化条件,将各类气化炉的主要合成气成分和比例与工业数据对比分析,逐一验证了每一气化炉仿真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以此为依据,针对同一设计煤种,仿真研究了6种现有气化技术,着重分析对比了它们的主要气化性能指标,并论证了它们用于IGCC系统时的优劣所在,为整体优化IGCC系统奠定了基础。
    电网
    高电压多脉冲冲击下单片与双片并联的MOV性能
    肖扬,杨仲江,刘健,张春龙,吕东波
    2016, 49(10):  55-5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55.05
    摘要 ( )   PDF (74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幅值为20 kA、时间间隔为50 ms的同时序冲击高压5脉冲分别对单片氧化锌压敏电阻元件、2片压敏电压相差10 V、2片压敏电压相同的并联压敏电阻进行冲击试验。试验表明单片压敏电阻难以承受多脉冲的大能量,将幅值为40 kA同样的波形施加在2片压敏电阻并联上时,2片压敏电压相同的压敏电阻并联耐受冲击次数是单片情况下的2倍,而压敏电压相差10 V的2片压敏电阻并联的耐受冲击次数甚至比单片少。通过对多脉冲冲击下的压敏电阻片电气参数、温度测试分析以及外观损坏形式分析,认为多脉冲情况下的损坏机理主要以热击穿为主。
    基于参数拟合技术直埋电缆的缆芯暂态温度计算
    黄雄峰,徐彬昭,张宇娇,崔厚坤,王庭华,安增军
    2016, 49(10):  60-6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60.07
    摘要 ( )   PDF (83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缆温度的暂态计算对其传输容量的合理分配及安全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计算直埋电缆的温度时,存在电缆绝缘材料及周围土壤的热参数(密度、比热容、导热率)不易获取,或绝缘材料的热参数因老化而改变等问题,使得数值方法和传统热路法难以实现对电缆温度的精确计算。当电缆状况和敷设环境已知时,在传统电缆热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过信赖域算法后,再根据实测量温度来拟合改进的热路模型参数的方法,并得出电缆的缆芯和表面温度简化计算式,避免了绝缘层和敷设环境热参数难以获取的问题,减小了电缆温度的计算量。最后使用110 kV XLPE电缆开展直埋电缆的温升实验,将实测温度与计算值对比,仅存在较小的误差,证明了热路参数拟合和温度简化计算式的准确性。
    接地材料对杆塔接地装置冲击接地阻抗的影响
    曹方圆,时卫东,康鹏,张波
    2016, 49(10):  67-7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67.07
    摘要 ( )   PDF (131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散流时,接地装置本身和土壤电阻率的大小都会影响散流过程,从而影响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阻抗。基于电磁场和电路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使用自主开发的软件,计算了接地本体材料、不同接地体长度、直径和不同土壤电阻率对冲击接地阻抗的影响,并通过时域电压波形对这几个参数影响冲击接地阻抗的机理进行分析。由计算结果可知,接地体的磁导率对冲击接地阻抗影响很大。在接地体成本固定的情况下,铜接地装置的接地体长度越长,冲击接地阻抗越小。钢接地装置的接地体长度即使增长,但由于有效长度有限,其冲击接地阻抗降低幅度并不明显。随着土壤电阻率的增大,铜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阻抗线性增加,而钢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阻抗增加趋于平缓。
    一种基于广度优先搜索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改进编号方法
    刘爱国,张弘
    2016, 49(10):  74-7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74.05
    摘要 ( )   PDF (72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简化大规模配电网络编号步骤和提高潮流计算速度,在广度优先搜索编号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节点编号方法。此方法对于新增分支并不需要考虑同级网络的分支数,只需在父节点的基础上直接添加编号,应用配电网络的代数方程计算出配电网络各台区节点电压值和功率分布。经VBA预处理和Matlab编程对5级中压开式配电网络进行潮流计算测试,整个配电网潮流计算结果在满足配电网潮流计算精度要求的前提下,相比改进前广度优先搜索编号方案计算速度快,验证了该编号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中长期电压稳定时域仿真软件应用评估
    陈刚,范成围,伍文城,孙景涛,胡柏玮
    2016, 49(10):  79-8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79.05
    摘要 ( )   PDF (67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规模电力系统的中长期电压失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发生和变化与系统中慢速元件的动态行为紧密相关,研究电网中长期电压稳定问题需要选择能够反映其动态过程的仿真软件。选择PSS/E、PSD-FDS、Eurostag、PSASP和DSATools 5种仿真软件,通过仿真实验、程序参数、应用案例的对比分析,在原理算法、计算规模、元件模型、接口界面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评估了各软件中长期时域仿真的特点、功能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PSD-FDS拥有更适合中国电力系统的模型库和数据格式,在实际系统中应用也更广泛,较其他软件更适用于中长期电压稳定研究。
    基于不停电检测的架空输电线路状态检修优化
    王峰,雷红才,彭详,陈平,曾鹏,胡军
    2016, 49(10):  84-8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84.06
    摘要 ( )   PDF (68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模式无法解决人力资源短缺与输电设备规模快速增长这一突出问题,依据线路历史运维数据建立样本数据库,对近10年危急、严重缺陷和故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状态量和检测方式的检出效率,结合专家评估筛选出74个关键状态量,进行了关键状态量的盲检率优化评估;分析了取消输电线路停电例行试验可行性,并开展了经济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输电线路已具备开展基于不停电检测的状态检修条件,不停电检测方式可有效提升输电线路运维检修效率。
    甚高频段特高压输电线路无源干扰求解
    唐波,孙睿,赵晓明,江浩田,刘任
    2016, 49(10):  90-9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90.04
    摘要 ( )   PDF (95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对于实现远距离电力系统互联十分关键,随着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其对线路临近的甚高频信号(30~300 MHz)的无源干扰问题亟待解决。针对矩量法计算量的局限性以及现有特高压输电线路甚高频无源干扰问题尚没有确定的求解方法的问题,建立了特高压输电线路无源干扰的面模型,提出了采用迭代物理光学法(iterative physical optics,IPO)对甚高频特高压无源干扰问题进行求解的思路。以甚高频频段(30~300 MHz)为例,根据IPO理论,对特高压输电线路模型中存在的不连续情况进行了修正,对该频段下的无源干扰问题进行了求解。研究表明,采用IPO方法可以实现对甚高频特高压输电线路无源干扰问题的求解,也为该问题的确定求解方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求解机组组合问题的帝国竞争算法
    张宁宇,周前,吴冲,胡昊明,陈静
    2016, 49(10):  94-1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94.07
    摘要 ( )   PDF (72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一种用于解决机组组合问题的改进帝国竞争算法(imperialistic competition algorithm,ICA)。种群个体(国家)分为帝国和殖民地2种类型,两者又组成新的帝国,通过帝国吸收殖民地和帝国之间对殖民地的竞争实现寻优过程。在求解机组组合问题时,首先根据波峰波谷所在时刻将日负荷曲线分割成若干小时间段,然后利用ICA依次求解,与原ICA相比,避免了机组分类不合理对于优化结果的影响,同时采用整数编码的国家个体长度相对减小。最后对10~100机6个算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算法在较少国家个体的情况下保持了较强的搜索能力,可获得较好的计算结果,是一种有效的优化算法。
    基于谱聚类的城市低电压分区治理决策
    张忠会,刘故帅,谢义苗,何乐彰
    2016, 49(10):  101-10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01.05
    摘要 ( )   PDF (79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目前配电系统相对发输电系统较为落后的电力市场环境下,低电压治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合理地确定治理分区是科学、有效地进行低电压治理的重要前提。基于谱聚类算法的城市低电压分区方法,首先考虑了最低电压幅值、低电压涉及户数、电压越(下)限时间及年供电量4个指标构成样本空间。其次通过欧氏距离建立拉普拉斯(Laplace)矩阵,由Laplace矩阵的相对特征值差自动确定低电压治理的分区数目,将Laplace矩阵的前两个和前三个特征向量映射到二维和三维空间,直观地划分治理分区。然后构造评估函数,评估低电压分区的效果,采用k-means算法对特征向量进行聚类,画出分区谱系图,得到层次分明的低电压分区治理方案。该算法基于复杂网络原理,具有严谨的理论依据。以江西省某市典型数据为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信息与通信
    基于SDN构建高性能、易扩展的电力通信网
    王一蓉,王艳茹,张荣博,武志栋
    2016, 49(10):  106-1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06.05
    摘要 ( )   PDF (19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电力通信网所采用的是以主机为核心的传统网络组建方式,该模式在运营中表现出的设备投资大、管理成本高、升级难度大等问题,使其越来越难以满足电力系统信息化发展与创新的需要。在分析电力通信网承载业务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新型电力通信网络架构,该架构具备的高性能、高可靠性、易扩展等特性,同时还可以便捷、低成本地实现网络管理、扩展升级以及新业务研发与部署。
    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实时通信技术研究
    吴维农,杜海波,袁野,白桦,廖勇,赵明
    2016, 49(10):  111-11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11.03
    摘要 ( )   PDF (14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时获取的信息量很大,实时回传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压力很大。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无人机巡检的应用效果,在准确分析输电线路走向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高增益定向天线,提出宽窄波束相互配合对输电线路区段进行电波覆盖、在信号处理方面采用波束切换的技术方法,显著提高系统设备能力,降低了远距离高速传输对无人机载设备的功耗、体积和重量压力,从而在较大范围内保证了为通信系统持续提供高速传输的能力。
    基于大数据和层次分析法的电力信息系统成熟度评估
    陶鸿飞,孙艺新,吴国威,李康毅
    2016, 49(10):  114-11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14.05
    摘要 ( )   PDF (17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大数据平台并结合数据挖掘和层次分析理论,在大数据背景下首次提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电力信息系统成熟度综合评估方法。在大数据平台对系统海量应用数据进行挖掘,建立起业务系统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理论构建业务系统成熟度评估层次递阶结构模型,构建成对比较矩阵求取业务系统成熟度,结合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后续研究做出展望。
    节能与环保
    反应条件对六氨合钴同时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刘振,李清海,马智鑫,张衍国,TAN Zhongchao
    2016, 49(10):  119-12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19.04
    摘要 ( )   PDF (66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钴氨络合剂可同时脱除SO2和NO,对燃煤电厂排放控制有积极意义。在分析钴氨配合物同时脱硫脱硝反应机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同时脱硫脱硝实验装置,在反应器中对[Co(NH3)6]Cl2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Co(NH3)6]Cl2的浓度可以提高SO2和NO的去除率;过高温度不利于NO的吸收,实验过程中48 ℃时NO的去除率最高;碱性溶液可促进NO的氧化,但是碱性过强导致配合物不稳定,会降低NO的去除率,实验条件下溶液最佳pH值为9.88。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颗粒物测试方法研究
    孟令媛,朱法华,易玉萍,王东歌,张曦丹,
    2016, 49(10):  123-12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23.04
    摘要 ( )   PDF (65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电厂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后,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现有的颗粒物测试标准已经不能满足超低排放条件下颗粒物的监测要求,因此针对中国目前超低浓度条件下颗粒物的排放,制订新的测试标准很有必要。总结了当前国内和国外常用的几种颗粒物测试方法,经过对比研究和现场实测,发现国内测试方法存在不足,并根据这些不足提出国内颗粒物在超低浓度排放条件下的测试方法建议,为准确测量超低排放条件下颗粒物浓度,制订燃煤电厂低浓度颗粒物标准测试方法提供依据。
    基于BP神经网络的SCR蜂窝状催化剂脱硝性能预测
    杨碧源,赵金笑,魏宏鸽,王艳鹏,朱跃
    2016, 49(10):  127-13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27.05
    摘要 ( )   PDF (71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是目前烟气脱硝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其脱硝效率与催化剂有紧密联系。在自制性能测试试验台上,以某商用蜂窝状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选取空速、温度、氧气含量、氨氮摩尔比、NO浓度5组参数进行脱硝性能测试,分析其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预测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BP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为5×7×1时,训练结果较好,利用其进行脱硝性能预测时,绝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8%,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11%,证明BP神经网络拟合效果较好。
    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的运行现状分析与优化 措施探讨
    魏宏鸽,徐明华,柴磊,朱跃
    2016, 49(10):  132-13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32.04
    摘要 ( )   PDF (127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满足超低排放要求,需对脱硫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其中双塔双循环技术为可选方案之一。通过现场试验和调研的方式,从脱硫效率、洗尘效率、系统阻力、运行方式等角度,分析了双塔双循环脱硫技术的运行特点。现场试验及实际调研结果表明,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具有脱硫裕量较大、运行可靠性高等特点,脱硫效率往往能达到99%以上,同时其协同除尘效果要优于常规单塔单循环系统,是燃中、高硫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路线之一。针对双塔双循环脱硫技术设计及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循环泵备用数量较多,二级吸收塔氧化风机的利用率不高,一级塔液位下降较快和二级塔液位上升过快,以及系统设计阻力过大等,提出了优化及改进措施。
    基于PM2.5形成贡献的广东省2020年火电环保空间测算
    覃芸,郑秀波,朱文波,林勇,郑君瑜,王延纬
    2016, 49(10):  136-14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36.06
    摘要 ( )   PDF (71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PM2.5为典型细粒子代表的雾霾污染问题已广受关注,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复合型区域大气污染特征日益明显。火电厂是电力行业的主要排放源,其排放对大气环境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分析历史年份火电厂一次排放情况及火电厂对污染物的排放贡献,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的控制约束下,预测广东省2020年火电厂及全省污染物排放趋势。利用CAMx(PSAT)模型模拟得到火电厂对细颗粒污染物的贡献。通过假设火电厂在维持2012年贡献率水平且PM2.5均值浓度不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在现役及规划电源厂址上,构建火电厂对PM2.5形成贡献率的变化与装机容量变化的关系,测算出2020年广东省可新建火电装机容量。
    新能源
    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布式发电孤岛检测方法
    蒋小平,葛畅,桂萌
    2016, 49(10):  142-1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42.06
    摘要 ( )   PDF (59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保证电力用户的供电质量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分布式发电系统(distributed generation,DG)要求具有孤岛检测功能。针对分布式发电系统中传统孤岛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孤岛检测方法。该方法用小波变换从公共连接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的电压提取小波系数,并求其标准偏差和能量值的平均值,再通过设置的门槛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孤岛。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孤岛检测方法的缺点,同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到孤岛的发生,并表明即使在各种扰动下,也不会发生误动作。
    储能对大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调频价值分析
    王彩霞,李琼慧,雷雪姣
    2016, 49(10):  148-15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48.05
    摘要 ( )   PDF (54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能可以缓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对电力系统规划、运行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针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条件下大电网的频率控制问题,分别对储能在改善系统暂态频率稳定性以及改善系统一次和二次调频方面的价值,提出储能需求判据和容量配比分析方法。储能配置的大小与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在线常规电源提供的转动惯量大小、系统暂态频率最低值等因素有关,针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系统波动性问题,可以通过配置一定的储能跟踪系统净负荷1 min、10 min波动幅度,改善系统频率控制性能。
    基于双网络结构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二次分区规划方法
    杨铎,申永涛,丁冬,王妍
    2016, 49(10):  153-1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53.06
    摘要 ( )   PDF (93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实际电网运行和交通运行情况,提出了基于双网络结构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的二次分区规划方法。鉴于电池集中充电站同时具备电网负荷和充换电网络上级供应源的2种性质,以其为核心构建了电力网络和充换电网络相连接的双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以电源辐射面积进行一次分区,并通过交通负荷网格化预测一次分区负荷;其次,根据电压偏移情况对一次分区内电池集中充电站选址;然后,基于一次分区结果根据交通情况进行二次分区,并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在二次分区内对电动汽车换电站选址;最后,通过某城市充换电网络规划实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
    技术经济
    基于多级可拓评价法的配电网规划经济效益评估模型
    陈源,王璐,黄友珍,汤清岚,徐玉琴,洪千里,赵蓓蓓
    2016, 49(10):  159-16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59.06
    摘要 ( )   PDF (14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配电网规划经济效益合理的评估,有利于配电网的科学发展,实现配电网效益的最大化。结合配电网自身特点,从运行经济效益、企业财务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配电网规划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理论引入到企业财务效益评估指标的分析计算中,从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配电网不同阶段的成本;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有效解决了评估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引入物元可拓理论,建立了基于多级可拓评价法的配电网规划经济效益评估模型;以某地区配电网规划方案为例,验证了所建评估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负荷价格弹性的季节特性及尖峰电价政策福利效应估算
    刘思强,叶泽,姚军,刘宇哲
    2016, 49(10):  165-17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65.06
    摘要 ( )   PDF (13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尖峰电价可以驱动用户主动减少高峰用电负荷并自愿参与需求响应。以江苏省3年的第二产业负荷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实证研究了尖峰负荷价格弹性的时间特征,给出了尖峰电价政策福利函数,并根据不同弹性下需求响应的程度对尖峰电价政策的福利效应进行了分析和估算。结果表明:尖峰电价可以使社会净福利显著增加,但各月和各时段增幅差异较大。按照社会最大化原则,执行尖峰电价政策及尖峰价格浮动幅度,应依据负荷价格弹性季节和时段特性有选择性地确定。
    基于AHP-TOPSIS的城市光伏发电项目综合评价
    程蒙,赵双芝,吴立杰,胡传胜,徐辉
    2016, 49(10):  171-17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71.05
    摘要 ( )   PDF (11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理配置城市光伏发电项目能为原有城市配电网带来正面效益。针对光伏发电项目接入城市配电网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光伏发电项目综合评价方法,从光伏发电投资商和配电网运营商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包括光伏发电成本以及光伏发电接入后配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4个方面的多层次光伏发电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IEEE-RBTS BUS6的主馈线F4为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杆塔真型试验费定额测定模型研究
    耿鹏云,王绵斌,安磊,齐霞,杨阳,王建军
    2016, 49(10):  176-18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76.05
    摘要 ( )   PDF (12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杆塔真型试验是电网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目前对于试验费取费标准以笼统“元/t”的方式,缺乏准确的计价依据。为更加准确测算杆塔真型试验取费标准,给概算和预算编制提供依据,梳理了杆塔真型试验内容的7个工序,分析了真型试验费取费标准的影响因素,收集现场实际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法确定了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基于定额测算理论,建立了输电线路工程的杆塔真型试验费用模型,并通过实际测算验证了其合理性。
    300 MW燃煤机组立式和卧式电袋复合除尘器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尤良洲,王建峰,李壮,朱跃
    2016, 49(10):  181-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181.04
    摘要 ( )   PDF (20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袋复合式除尘器有机结合静电除尘和布袋除尘优点,弥补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的除尘缺点。通过对立式电袋复合除尘器及卧式电袋复合除尘器的技术比较可知,卧式电袋除尘器在滤袋的布置空间、清灰方式及破袋风险方面优于立式电袋复合除尘器。同等改造条件下卧式电袋复合除尘器改造费用低于立式电袋复合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