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3-07-23
    发电
    回料阀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
    王庆功, 杨海瑞, 吕俊复
    2013, 46(7):  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4
    摘要 ( )   PDF (36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回料阀内的负压差粘性滑移流动特性,基于浓相颗粒动力学理论,建立欧拉-欧拉模型对回料阀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回料阀流化风和松动风风速、颗粒循环流率及回料腿出口背压等条件,详细分析了各工况下回料阀内的颗粒浓度分布、压力分布及气体反窜特征等,揭示了回料阀中的气固两相流动结构和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回料阀中存在气体反窜现象;流化风和松动风风速越高,形成的气泡越多,气体反窜率越大;增加颗粒循环流率,颗粒携带气体现象更显著,气体反窜率减小;每增加返料腿出口背压1 000 Pa,料高增加约0.06 m,逆压差流动阻力增加,气体反窜率增加。
    火电厂锅炉管道金属内壁氧化膜的影响因素研究
    黄万启, 李志刚, 张洪博, 曹松彦
    2013, 46(7):  6-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6.4
    摘要 ( )   PDF (17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给水加氧处理前后锅炉管壁金属氧化膜生成情况,以确定不同温度范围内金属氧化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和比较了给水全挥发处理(AVT)工况和加氧处理(OT)工况下,省煤器和水冷壁管氧化膜的特点;通过试验台和现场研究数据,探讨了锅炉高温段氧化皮生成与剥离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纯水中加入的氧气使热力系统低温段(300 ℃以内)金属表面生成了具有保护作用的棕红色Fe2O3膜,这层 Fe2O3膜需要连续供氧维持其稳定性;锅炉高温段受热面中18铬系列奥氏体不锈钢氧化皮剥落原因较为复杂,温度和材料本身应是主要影响因素。
    用于电网中长期分析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建模
    高林, 崔战兵, 王文骏
    2013, 46(7):  11-1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1.6
    摘要 ( )   PDF (11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停电事故表明,电网中长期稳定性对现代互联电网更为重要。超(超)临界机组在中国火电装机容量中的占比飞速增长,建立适用于电网中长期稳定性分析的超(超)临界机组数学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导了描述超(超)临界机组动态特性的物理方程,建立了简化的非线性传递函数数学模型,并采用某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的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参数辨识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仅有12个模型参数,可方便地通过实测数据的参数辨识获得,所建立的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数学模型及其辨识得到的参数与实测结果相比具有较高的精度,适合于大规模电网的中长期稳定性分析。
    基于Matlab-Simulink的详细核电机组数学模型研究
    谭金, 黄岳峰, 徐政
    2013, 46(7):  18-2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8.5
    摘要 ( )   PDF (16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阶数的核电机组数学模型结构复杂,仿真计算量大,计算时间也长;简化的核电机组数学模型,只能用来进行电力系统短期的稳定性分析,建立适用于电力系统中长期稳定性分析的核电机组数学模型显得很有必要。建立压水堆(PWR)核电机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核电机组的固有特性,通过单机无穷大系统的仿真,简单研究了电力系统扰动对核电机组的影响,最终发现只要能及时切除故障,就不会对核电机组产生很大的影响。
    基于超超临界锅炉O2/CO燃烧控制技术研究
    孙伟鹏, 冯庭有, 庞力平, 曾壁群
    2013, 46(7):  24-2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24.4
    摘要 ( )   PDF (28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确定最佳的燃烧工况,通过采集某电厂1 036 MW机组锅炉1个月运行数据分析,发现高负荷时烟气排放CO偏大,额定负荷时最大影响锅炉效率0.6%,导致供电煤耗增大,严重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及效率。针对燃用设计煤及燃用混煤的锅炉,燃烧状态变化易造成燃烧不稳定及参数波动大、锅炉效率降低等问题,通过分析燃烧特性曲线,试图从反平衡计算出发,基于燃烧控制技术和自适应优化控制技术,通过寻优,实现各阶段负荷下锅炉效率最高、煤耗最低的燃烧工况。
    2150t/h切圆燃烧锅炉低氧燃烧的试验研究
    靳允立
    2013, 46(7):  29-3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29.5
    摘要 ( )   PDF (29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给锅炉低氧燃烧优化提供依据,在2 150 t/h四角切圆燃烧锅炉上进行了燃烧试验,以研究降低炉内氧量对锅炉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工况下,炉膛温度随氧量变化存在一个峰值点,在峰值点两侧,降低氧量对燃烧和锅炉运行参数的影响不同;NOx排放在炉膛温度峰值点附近存在一个峰值点,在深度降低氧量时存在一个谷值点,仅当氧量位于峰谷值中间区域时,降低氧量能够降低NOx排放;降低氧量将加大稳定工况的旋流指数和降负荷过程中旋流指数的变化幅度,易引起蒸汽温度偏差大、超温等问题;当降低氧量未使锅炉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明显增加时,会加大变负荷过程炉温、NOx排放波动幅度,反之,变负荷时风量改变对燃煤放热量的影响,会使负荷变化对炉膛温度、NOx排放影响降至很小。
    EDXRF法快速测定煤中的氯含量
    林木松, 苏伟, 张宏亮, 李宇春
    2013, 46(7):  35-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35.3
    摘要 ( )   PDF (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锅炉防腐和环保方面考虑,测定煤中Cl元素很有必要。测定煤中Cl现有国家标准方法为常规的化学分析法,分析步骤烦琐、速度慢、影响因素多,难以获得较高的精确度。为此,对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法测定煤中Cl进行了研究。EDXRF法测定煤中Cl速度快,与标准物质的比对试验和与标准方法的比对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和精确度较高,因此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混合冷却方案在大型湿冷发电机组中的应用探讨
    杨志, 龙国庆
    2013, 46(7):  39-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39.3
    摘要 ( )   PDF (8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大型湿冷发电机组的循环冷却水系统通常根据年平均气象条件进行设计选型,多采用自然通风冷却塔冷却方案,会出现冬季冷却能力过剩、夏季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对年内月气温变化大的地区尤为严重。针对某电厂2×660 MW燃煤机组,提出了2种自然通风冷却塔与机械通风冷却塔混合冷却方案,并与自然通风冷却塔冷却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通风冷却塔方案相比,2种混合冷却方案对运行负荷变化的适应性更好,在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更有优势;2种混合冷却方案中,机力塔塔数多的方案经济性更好。最后,提出并分析了采用混合冷却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
    电网
    分布式电源接入城市配电网规则分析
    王峥, 梁伟, 陈思佳, 韩亮, 王守相
    2013, 46(7):  43-4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43.3
    摘要 ( )   PDF (16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减轻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城市配电网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内外制定了一些分布式电源并网准则,以保证分布式电源的安全有效接入,但这些并网规则的制定依据并没有明确给出。为此,以天津城区典型的35 kV 高压、10 kV中压和400 V低压配电网为例,计算分析接入分布式电源对城市配电网线路载流量和母线电压的影响,给出分布式电源并网规则中关于接入容量和接入电压等级要求的依据,并讨论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对电压偏差、频率偏差、谐波及三相不平衡度等方面的电能质量的影响及其要求和依据。
    MMC子模块中IGBT等效模型的仿真验证
    程晓绚, 林周宏, 刘崇茹, 王清
    2013, 46(7):  47-5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47.4
    摘要 ( )   PDF (19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TDS(real time digital simulation)上小步长仿真模块对开关元件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而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每个子模块都有2个电力电子开关元件IGBT。随着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中实现多电平系统的仿真成为实时仿真系统的瓶颈。对如何在RTDS大步长的环境中建立正确的IGBT元件等效模型进行了分析,根据IGBT在MMC子模块(sub-module,SM)中的工作原理,采用开关函数建立IGBT的等效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减小仿真占用的资源,扩大仿真容量,在大步长环境下能够正确表征IGBT的运行特性。采用Matlab验证了所建立的IGBT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特高压输电导线断线冲击效应研究
    欧阳克俭, 胡波涛, 陈军君, 李红利
    2013, 46(7):  52-5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52.4
    摘要 ( )   PDF (24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线体系断线冲击造成特高压输电线路纵向巨大不平衡荷载。为了研究断线冲击荷载效应,采用初始找形建立塔线体系的等效导线模型,然后分析导线断线的力学特点,提出导线断线的动力模拟。在此基础上通过ANSYS软件对塔线体系断线冲击的导线振动进行了瞬态动力数值仿真,从时、频域角度分析了导线振动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导线断线冲击效应显著,且冲击能量主要集中于高阶竖向振动。
    提高介损角测量准确性的滤波新算法
    赵亮, 李燕青
    2013, 46(7):  57-6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57.3
    摘要 ( )   PDF (19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电力系统中容性设备介质损耗角正切(tan δ)的测量,在末屏电容分压绝对测量条件下,提出了应用窄带通半周波傅里叶算法的tan δ值在线测量方法。容性设备母线电压和末屏分压原始值经过零、极点配置法设计的窄带通滤波器处理后,由半周波傅里叶算法分别提取其基波分量电压相角,计算tan δ值。该算法所需数据窗长度比基波相位分离法短,能够快速计算tan δ值;并对直流分量和偶次谐波分量起到了良好的抑制作用。算例结果表明,此算法与传统的基波相位分离法、一阶差分后半波傅里叶算法有相近的结果,并且所需数据量小,满足了在线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
    SF6分解物检测在高压直流套管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许杨, 李锋锋, 刘颀, 郝跃东, 欧阳震
    2013, 46(7):  61-6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61.4
    摘要 ( )   PDF (24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气体绝缘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SF6分解物检测成为电力设备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的研究大都集中于GIS(气体绝缘开关装置),在换流站直流穿墙套管和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方面少有研究。为此,在介绍SF6气体分解机理和分解物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并依据套管分解物检测结果,分析换流站套管SF6分解物的组分含量及其生成规律。通过2个现场检测套管SF6分解物异常实例,说明生产现场开展SF6分解物检测时,应综合实验室检测、电-声-气联合检测及电气试验等手段,并结合历史数据与资料,对异常检测结果进行系统化分析。最后,讨论了SF6分解物检测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电网紧凑型500 kV线路带电作业安全性研究
    张文英, 邓华, 钱晶, 高超, 龚明义, 庞峰
    2013, 46(7):  66-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66.5
    摘要 ( )   PDF (36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云南电网高海拔(2 800 m及以下)紧凑型500 kV线路带电作业特点,在昆明特高压基地户外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结合操作过电压计算,对不同工作方式下具体作业位置的带电作业安全距离与组合间隙进行了危险率计算。依据危险率变化趋势,综合确定了最小安全距离的新方法。该方法清晰地表现了危险率与间隙距离的关系,便于优化带电作业间隙的校核方式。计算结果表明,云南电网高海拔紧凑型500 kV线路直线塔边相和下相带电作业是安全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电网开展运行维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高海拔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提供技术参考。
    自然雷电下氧化锌避雷器残压特征分析
    颜旭, 陈绍东, 江润志, 尹娜
    2013, 46(7):  72-7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72.4
    摘要 ( )   PDF (33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自然闪电条件下氧化锌避雷器的残压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线路过电压和快电场的变化,对记录的12次自然闪电引起的避雷器残压波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然闪电条件下的避雷器残压持续时间约330 μs,明显长于实验室用8/20 μs波形电流冲击得到的几十微秒残压持续时间,波形宽度过长可能会造成压敏电阻体的熔化穿孔。其次,避雷器上残压波形与闪电放电过程紧密相关,具有较多的不规则性。此外,避雷器对前端埋地50 m的线路过电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闪电首次回击引起的过电压抑制作用较弱,对继后回击引起的过电压抑制作用较强。
    超(特)高压串联补偿控制保护系统与线路保护接口方案
    张健毅, 刘涛, 郭果, 裴东良, 程朝磊
    2013, 46(7):  77-8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77.4
    摘要 ( )   PDF (33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高压串联补偿(以下简称串补)装置在国内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在实践中其与线路保护接口策略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改进。结合超(特)高压电网现状,探讨串补自动重投与线路重合闸配合方案。针对某特高压变电站高压电抗器保护和失灵保护不能退出本站串补装置问题,提出断路器操作箱三相跳闸接点启动退出串补方案和线路保护收远传开关量输入信号启动退出串补方案;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串补热备用时线路单相瞬时故障串补自动重投问题,提出将线路过电压远传功能集成于线路保护装置的构想,引入全新的“线路失灵”保护理念,并提出一种全新的串补型线路保护方案。
    基于固有频率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
    杨立红, 杨明玉
    2013, 46(7):  82-8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82.4
    摘要 ( )   PDF (19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波波头难以标定是影响行波测距精度的主要因素,而基于固有频率的故障测距无需标定波头。在分析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行波波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固有频率的新型故障测距方法。利用线路两侧的故障数据,无需线路参数及计算行波波速,即可进行准确故障测距;采用后向预测Prony算法提取所需的固有频率后,利用模糊聚类算法对其进行筛选和优化,既提高了测距方法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也减少了测距过程中人员的介入,提高了测距自动化水平。PSCAD和Matlab联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快速、准确测量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
    随机失效指标在继电保护状态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
    王良毅, 张继红, 曾治安, 余红欣, 郑晓玲
    2013, 46(7):  87-9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87.3
    摘要 ( )   PDF (18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考虑继电保护随机失效的情况下,提出并分析了继电保护随机失效指标和随机失效率。分析表明,随机失效指标可以通过指数函数描述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继电保护系统的实际构成,修正完善了基于随机失效指标的继电保护可靠性模型,并确定了相关随机失效率参数的确定原则。另外,假设随机失效率为常数并与时间无关,构建了实用的继电保护随机失效可靠度函数,以及设备随机失效可靠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在重庆电力公司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分析中得到了应用。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计算出继电保护设备的随机失效可靠度,反映设备健康状况。
    基于日特征量相似日的PSO-SVM短期负荷预测
    陈超, 黄国勇, 邵宗凯, 王晓东, 范玉刚
    2013, 46(7):  91-9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91.3
    摘要 ( )   PDF (16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引入人体舒适度指数,综合分析了气象因素对电力负荷的影响,并加入星期类型、日天气类型、日期差3个主要影响因素,构成了日特征向量,采用求取相似度的方法来选取相似日,利用相似日的日特征向量和负荷数据来建立PSO-SVM预测模型。经2001年EUNITE负荷预测竞赛的数据预测分析表明,该方法适应性较强,能够选取较合适的相似日,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推广能力。
    实现配电环网可靠自动转供电功能的关键策略
    欧昌岑, 岑冬梅
    2013, 46(7):  95-9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95.4
    摘要 ( )   PDF (28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配网馈线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措施,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一环。对目前普遍应用的就地型馈线自动化装置自动转供电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该动作策略设计上的不足及可能给电力系统及运行管理带来的危险,并以中山供电局作为典型案例,提出了对联络开关FA装置进行技术改造等以实现可靠的配电环网自动转供电目标的解决方案,为配网馈线自动化的深层应用及开发提供参考。
    新能源
    基于轨迹特征分析的双馈风电机组参数识别
    付蓉, 孙万鹏
    2013, 46(7):  100-10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00.4
    摘要 ( )   PDF (21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研究风电接入后系统的动态运行与稳定控制,需要建立准确的风电机组结构和参数模型。为此,根据系统辨识理论,推导双馈风电机组(DFIG)的传递函数矩阵,构造传递函数系统与未知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风电机组电抗参数的可辨识性;对风电并网系统进行动态轨迹保稳降维等效变换,通过分析系统主导映像轨迹的特征,建立双馈风电机组参数识别系统的受扰轨迹差异度指标,并将参数待识别系统受扰轨迹与实际轨迹的差异度作为目标函数,优化求解双馈风电机组电抗参数;对算例系统发生线路故障和风速变化等不同情况下进行参数识别计算。仿真结果检验了采用系统轨迹差异度方法识别DFIG参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基于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控制策略与仿真
    赵杰, 王硕, 沈大力, 苏佚, 李吉昌
    2013, 46(7):  105-1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05.5
    摘要 ( )   PDF (20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与负荷具有分散性,根据分布式电源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设计控制器。为深入研究微电网的运行特性,首先分析了P/Q控制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恒定输出特性及V/f下垂控制策略在孤岛运行时为微电网提供频率和电压参考的特点。之后,提出根据不同的外界环境(如日照、风速及负荷的变化),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微电网仿真平台,采用P/Q-V/f控制策略实现在联网运行、孤岛运行以及2种模式之间切换时对微电网的综合控制,并对其运行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西北地区促进风电消纳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研究
    张钦, 辛颂旭, 白建华, 林祺蔚
    2013, 46(7):  111-1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11.4
    摘要 ( )   PDF (15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北地区风能、水能、煤炭等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风电、水电与煤电基地。为促进西北大型风电基地的高效消纳,需要深入研究技术、经济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统筹考虑了风电与水电、煤电协调发展,结合西北地区实际情况,重点研究西北风电并网后,由此引起的调峰辅助服务成本与费用分摊机制。基于风电与水电、煤电协调运行利益相关方的分析,提出了促进风电高效消纳的辅助服务框架。基于“谁受益、谁付费”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提出了考虑风电并网的有偿调峰服务成本分析模型,进一步建立了火电有偿调峰费用在各省单独分摊、水电有偿调峰费用在网内统一分摊的机制,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信息与通信
    一种用于表达变电站模型的CIM/E扩充方案
    高志远, 姚建国, 曹阳, 杨胜春, 宋杰, 田伟
    2013, 46(7):  116-12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16.4
    摘要 ( )   PDF (17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电站模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IEC 61850对变电站模型的描述全面、详细,但处理效率不高,且在调度环节得不到应用。通用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对变电站模型的描述则较为简约,且CIM/XML处理效率不高。CIM/E克服了CIM/XML效率上的问题,但模型不够全面。从一次设备模型、二次设备模型、通信模型、控制模型、采集模型、保护模型6个方面对CIM/E规范进行了全面扩充,使之如IEC 61850一般能够全面描述变电站模型,并通过原型系统进行了有效验证。这样扩充后的CIM/E模型有望成为变电站和调度端公用的模型描述方式。
    层次化电力信息网络威胁态势评估方法
    王宇飞, 徐志博, 王婧
    2013, 46(7):  121-1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21.4
    摘要 ( )   PDF (15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实时描述电力信息网络的宏观安全状况,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网络威胁态势评估方法并予以系统实现。该方法通过灰色聚类分析将各种网络威胁按危害程度划分为强、中、弱3类,并以这3类作为层次分析法中准则层的设计依据,再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层次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种网络威胁的权重。将各种网络威胁的权重与其实时发生次数加权求和得到网络威胁态势值,其数值大小反映了电力信息网络实时安全状况。最后的实验和系统运行情况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展示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有助于提高其安全防护水平。
    节能与环保
    中国火电行业环境外部性定量化分析
    江汇, 赵景柱, 赵晓丽, 范春阳
    2013, 46(7):  126-13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26.6
    摘要 ( )   PDF (36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火电行业环境外部性的定量化分析,有利于实现环境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实现火电行业节能减排、清洁发展目标。对1998—2010年中国火电行业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烟尘、SO2、NOx及CO2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并分别依据ExternE模型、UWM模型与“自上而下”方法计算得到的单位污染气体和CO2排放的外部成本,计算得到了1998—2010年中国火电行业发展的总环境外部成本。研究认为,中国火电行业外部成本整体呈明显上升态势。3种方法计算得出的总环境外部成本平均值由1998年的2 98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8 495亿元,其中1998—2002年增长态势较为和缓,2002—2007年急速增长,2007—2010年相对平稳。
    CO2催化氢化催化剂及其反应机理综述
    张自丽, 赵毅
    2013, 46(7):  133-13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33.4
    摘要 ( )   PDF (11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对电厂CO2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基于催化氢化思想的CO2转化催化剂及其反应机理,其主要涉及铜、镍、锌等过渡金属和钌、铱、钯等贵金属。现有催化氢化CO2转化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与开发高活性催化剂,分析与推测反应机理,提高产物产率及选择性,优化反应体系结构与条件等方面。高活性催化剂如双金属合金,过渡金属催化体系将是未来CO2催化氢化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各催化剂催化氢化CO2反应机理较为复杂,值得深入研究。随着经济、环保、节能等新型CO2催化氢化技术的开发及研究的深入,电厂CO2减排及资源化工业应用也将成为可能。
    MnOx/TiO2低温脱硝催化剂优选及其性能分析
    许悠佳
    2013, 46(7):  138-1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38.4
    摘要 ( )   PDF (24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模拟固定源烟气排放特征的环境下,分别研制比较了2种非负载型和1种负载型锰基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初步筛选出低温活性较高的催化剂α-MnO2/TiO2,并对其抗水蒸气(H2O)和抗SO2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无H2O和无SO2环境中,温度为150~200 ℃时,非负载型催化剂MnOx和负载型催化剂MnOx/TiO2的催化活性均较高,NOx转化率接近100%;但MnOx/TiO2催化剂低温时对H2O与SO2的耐受性差,特别是SO2和H2O同时加入时,催化活性将降至22%。低温脱硝工艺的工业化推广还存在诸多局限性,需进一步研究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抗H2O和抗SO2性能。
    技术经济
    河南省火电厂经营状况分析
    白宏坤, 钱文缨, 韦迎旭, 李干生
    2013, 46(7):  143-14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43.5
    摘要 ( )   PDF (11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河南省火电厂逐年到厂标煤价数据和火电厂经营成本进行了整理与测算,得出目前河南省火电厂燃料费是决定电厂成本的决定因素的结论,并测算出河南省现运行中的各类型火电机组盈亏平衡点时的入厂标煤价。建立的火电厂盈亏平衡点时到厂煤价与现行电价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为以实时煤价判断火电厂经营状况提供理论参考。
    燃气发电的发展及其对电网调峰和经济性影响研究
    贾德香, 韩净
    2013, 46(7):  149-15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49.3
    摘要 ( )   PDF (7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燃气电站大规模发展面临气源、气价和系统调峰等多种约束,需要深入研究气电发展及其对电网调峰和经济性的影响。提出了燃气电站规划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以系统电力供应总成本最小为目标,以电力电量平衡、燃气等能源供需平衡、系统建设和运行等各种要求为约束条件,研究总体电源规模和结构,包括燃气电站建设规模。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燃气电站前期工作进展情况、气源落实情况以及系统调峰平衡状况,提出地区电网燃气电站推荐装机容量并进行经济性分析,为地区电网制定燃气电站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架空输电线路节能导线应用技术经济分析
    黄彭, 莫娟, 万建成, 赵新宇
    2013, 46(7):  153-15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7.153.4
    摘要 ( )   PDF (12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铝合金芯铝绞线、钢芯高导电率硬铝绞线、中强度铝合金绞线3类节能型导线材料特点,结合节能导线试点工程,对节能导线与常规钢芯铝绞线进行了导线技术特性、经济性、施工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比较,提出了3类新型节能导线在输电线路工程中的适用范围。研究表明,3类新型节能导线完全可以替换钢芯铝绞线在输电线路中应用,且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