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电气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Scopus数据库收录
DOAJ数据库收录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
下载中心
新闻公告
出版伦理
同行评议
作者指南
开放获取声明
开放获取声明
许可协议和著作权
联系方式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6-05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目录
2018, 51(6): 0-0.
摘要
(
)
PDF
(128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电站低成本超低排放技术专栏
特约主编寄语—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尖端技术助力蓝天保卫战!
郦建国
2018, 51(6): 1-1.
摘要
(
)
HTML
(
)
PDF
(15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火电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及挑战
郦建国, 朱法华, 孙雪丽
2018, 51(6): 2-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4084
摘要
(
)
HTML
(
)
PDF
(34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中国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阶段排放标准或要求对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产生的环境效果,特别是超低排放。目前中国火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处于超低排放阶段,燃煤电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烟尘、SO
2
、NO
x
三大常规污染物排放浓度实现了燃煤发电与燃气发电基本同等清洁。尽管如此,中国火电环保在CO
2
控制、常规大气污染物进一步减排、湿法脱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危险废物废弃脱硝催化剂的处置、非常规污染物的控制、烟气治理设施的运行优化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提出了需要研发的重点领域及相应目标。
基于中试平台的低低温电除尘器深度试验研究
吴金, 刘含笑, 郦建国, 赵琳, 许东旭, 骆建友, 赵胜清
2018, 51(6): 11-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2040
摘要
(
)
HTML
(
)
PDF
(39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50 000 m
3
/h实际烟气中试试验系统,采用常规采样枪+玻纤滤筒和一体化采样头+石英滤膜测定总尘,采用ELPI测定PM
2.5
,采用自制的控制冷凝+异丙醇吸收系统测定SO
3
,采用BDL型飞灰工况比电阻测试仪测定飞灰工况比电阻。试验结果表明,130℃、90℃、80℃时电除尘器出口烟尘浓度分别为11.7mg/m
3
、9.7 mg/m
3
、5.4 mg/m
3
,PM
2.5
浓度分别为0.8 mg/m
3
、0.4 mg/m
3
、0.2 mg/m
3
,总尘及PM
2.5
减排效果显著;电除尘器出口SO
3
浓度分别为1.25 mg/m
3
、0.10 mg/m
3
、0.14 mg/m
3
,对应低低温电除尘系统的SO
3
脱除效率分别为22.84%、96.15%、96.61%,低低温电除尘系统可脱除烟气中绝大部分SO
3
;电除尘器入口飞灰工况比电阻分别为3.02×10
13
Ω·cm、6.15×10
12
Ω·cm、5.24×10
11
Ω·cm。
基于电湍耦合凝并机制的PM
2.5
捕集增效装置的开发及应用
李宁, 袁伟锋, 刘含笑, 赵琳, 许东旭, 骆建友, 郭滢
2018, 51(6): 17-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11003
摘要
(
)
HTML
(
)
PDF
(40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电除尘器存在PM
2.5
荷电困难的技术瓶颈,电湍耦合凝并技术可经济高效实现PM
2.5
凝并,帮助电除尘器对PM
2.5
高效脱除,在众多颗粒凝并技术中工程应用价值最高。对烟道PM
2.5
捕集增效装置进行结构优化,确定双极荷电区、湍流聚合区关键部件结构及主要参数,总烟尘可减排20.3%,PM
2.5
减排30.1%;研发出封头PM
2.5
捕集增效装置,确定双极异性荷电颗粒最佳掺混方案,总尘可减排17.3%;与旋转电极+低低温电除尘器耦合后,PM
2.5
可减排37%;多种布置及组合方式,可灵活适应工程实际条件的不同需求,满足燃煤电厂PM
2.5
治理的环保急需。
带拓展面椭圆管束的换热、积灰及磨损特性研究
叶侠丰, 丁红蕾, 潘卫国, 潘衍行
2018, 51(6): 26-3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2099
摘要
(
)
HTML
(
)
PDF
(35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温烟气换热器存在的积灰、磨损问题,会增加维修成本,降低换热系数,造成设备运行不稳定,引起安全事故等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可靠的数学模型,综合研究了不同拓展面的椭圆管束对烟气横向冲刷椭圆管束的换热、积灰及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具有相同表面积拓展面的翅片椭圆管束具有不同的换热、积灰及磨损特性,其中,H形翅片管束具有最好的换热性能,略优于双H形翅片管束,矩形翅片管束的换热性能略差;由于开缝翅片的存在,H形翅片管束具有更好的抗积灰性能,然而,双H形翅片管束抗磨损能力略优于H形翅片管束。
燃煤电厂可凝结颗粒物(SO
3
)采样方法研究
张德君, 刘含笑, 赵琳, 袁伟锋, 方小伟, 许东旭, 骆建友
2018, 51(6): 33-36,14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286
摘要
(
)
HTML
(
)
PDF
(60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有的可凝结颗粒物(SO
3
)采样方法存在弊端,对传统的采样单元进行优化改进,以提高SO
3
捕集效率。分别对几种采样方案进行了比校,包括1级垂直式与水平式冷凝盘以及冷凝盘管与异丙醇吸收法。对于烟气中SO
3
的捕集效果,特制的垂直式及水平式冷凝盘效果相当,2级冷凝盘管串联效果最好,异丙醇吸收法次之,1级冷凝盘管最差。据此,提出了2级垂直式冷凝盘管(65℃恒温水浴)+80%异丙醇吸收(0℃冰浴)的最佳捕集方案,并开展现场实测。结果表明,上述3个单元均对SO
3
有所捕集,第1级盘管捕集量最大,之后依次递减,第2级盘管和异丙醇吸收单元所捕集的SO
3
占比为26%~40%。
高效脱硫协同除尘关键技术分析
杜振, 魏宏鸽, 张杨, 朱跃
2018, 51(6): 37-4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2042
摘要
(
)
HTML
(
)
PDF
(29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系统研究高效脱硫协同除尘技术,分析了已投运的高效脱硫协同除尘典型机组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明确了高效脱硫协同除尘技术需同步考虑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和高效脱硫技术。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应严控烟温、灰硫比,并做好流场、流速设计及材质选择以防止烟气冷却器磨损泄漏;高效脱硫技术应优化塔内喷淋层和除雾器层流场、设置合理塔内设施间距和流速,并保证足够的喷淋覆盖率、配置合适的喷嘴和除雾器。通过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和高效脱硫技术的协同作用可有效地实现SO
2
和烟尘的超低排放,因此“低低温电除尘技术+高效脱硫协同除尘技术”是烟尘和SO
2
超低排放的一条优选技术路线。
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关键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翁卫国, 孙建国, 李钦武, 周灿, 蒋善行
2018, 51(6): 42-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2041
摘要
(
)
HTML
(
)
PDF
(35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脱硫废水在电除尘器前烟道中的蒸发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液滴粒径、烟气温度、烟气流速、废水量、喷射速度、喷射角度等参数对液滴停留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烟气温度越高,液滴粒径越小,喷射量越小,液滴的停留时间就越短;随着烟气流速、喷射速度、喷射角度增大,停留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对工程选型、设计优化提供支撑。
燃煤电厂末端废水调质与干化技术研究及其工程示范
姚子麟, 袁伟中, 陈彪, 刘春红, 童小忠
2018, 51(6): 48-5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2100
摘要
(
)
HTML
(
)
PDF
(31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顺应燃煤电厂对废水零排放的需求,实现燃煤电厂末端废水合理处理,在分析梳理末端废水水质与现有零排放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对燃煤电厂末端废水调质及干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研究了含盐雾滴的干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比选雾化方式和烟气分配方式,最终确定了以烟气旁路干化的方式来处理末端废水的技术,并进行了工程应用,完成了工程示范项目,并对其工程效果和运行经济性进行了评估。
电网
考虑风电调度策略的电力系统随机潮流计算
杨晓静, 秦超
2018, 51(6): 54-5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29
摘要
(
)
HTML
(
)
PDF
(35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风电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考虑风电调度策略的多点线性化随机潮流计算方法。该方法以半不变量和Gram-charlier级数为基础,综合计及风电出力、传统发电和负荷的不确定性,借助多点线性技术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借助安全约束经济调度方法,在随机潮流计算中嵌入了风电的调度策略。算例仿真表明,与模拟法相比,所提方法可有效改善基于半不变量和Gram-charlier级数的随机潮流计算方法应用于含风电电力系统时的计算精度;同时,克服了传统随机潮流计算中,风电大范围波动引起的不平衡功率完全由平衡机承担的缺陷,所得结果更为贴近实际。
变电站主变短路电压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赵帅, 张来, 雷光宇, 高毅, 赵高帅, 武娇雯, 方菲, 宋洋
2018, 51(6): 60-6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6109
摘要
(
)
HTML
(
)
PDF
(35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理选取主变压器短路电压参数是变电站规划设计阶段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其关系到整个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首先,基于适用于短路电流计算的变压器的短路电压模型,利用理论分析建立短路电压参数与短路电流、无功补偿装置问题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短路电流、无功补偿容量双重约束的变压器短路电压参数优化设计方法。以典型220 kV变电站为例,用所提方法对变电站主变短路电压参数进行优化,验证所提方法正确、有效。
绝缘管型母线的行业现状分析及关键技术展望
阮羚, 刘睿, 赵健康, 许志斌, 杨帆, 朱思瑞, 李文佩
2018, 51(6): 67-7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23
摘要
(
)
HTML
(
)
PDF
(37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绝缘管型母线作为一种新型的低压侧电流输送设备,以其独特优势使其近年来的使用量迅猛增长,但该类设备应用中频繁发生的故障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严重制约了进一步推广。通过对绝缘管型母线生产厂家、应用方及相关文献的广泛调研,总结了该类设备行业现状、设备技术特点,分析了应用中出现的典型故障,归纳了该类设备生产、应用环节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据此展望解决上述问题所需开展研究的关键技术。绝缘管型母线的特性适用于各用电行业对低压侧电流输送大容量、高安全性和灵活性的需求;中国的该类设备的生产、应用和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运行中的常见故障暴露出行业对绝缘管型母线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和全过程检测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必须从技术水平和管理制度上寻求优化产品和提高产品运行可靠性的方法。
双通道线路纵联保护应用情况分析及评价指标
杨国生, 桂强, 张烈, 徐凯, 阮思烨
2018, 51(6): 77-8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4067
摘要
(
)
HTML
(
)
PDF
(34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路纵联保护对通道依赖性较高,通道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保护的动作效果,进而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从双通道线路纵联保护的原理入手,分析不同实现方式的优缺点,详细对比了国内外主流保护厂家生产该类装置的实现方式,介绍了双通道线路纵联保护在国内两大电网公司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双通道纵联线路保护的分析评价指标。通过配置冗余保护通道,双通道线路纵联保护的可靠性更高,建议加大双通道线路纵联保护在50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系统的推广使用力度,并对其配置及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基于振动的变压器绕组松动缺陷诊断方法
周宇, 马宏忠, 黄凤文, 顾金平, 陈涛涛, 弓杰伟, 朱诗朕
2018, 51(6): 83-8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11096
摘要
(
)
HTML
(
)
PDF
(34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对变压器绕组松动缺陷诊断方法进行研究。理论上定义了基于预紧力的变压器绕组松动缺陷特征值,该特征值与变压器绕组预紧力之间存在规律的单调区间,提出利用该关系进行缺陷诊断,该方法不受电流影响,因而适用于负荷波动下的在线监测。在实验中采用应变片桥式电路测量预紧力,施加不同的预紧力进行绕组松动缺陷设置。利用锤击法测算油箱固有频率,考虑预紧力变化对油箱固有频率的影响,以不受共振影响的测点为有效测点。分析不同预紧力大小、不同电流情况下变压器有效测点信号的特征值,确定故障阈值与预警阈值,实现绕组松动缺陷诊断以及缺陷相定位。
季节性冻土对变电站接地安全参数的影响
罗琛, 马力, 詹旻, 杨峰, 张大鹏, 曹晓斌
2018, 51(6): 89-9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9044
摘要
(
)
HTML
(
)
PDF
(36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冬季土壤冻结后,土壤电阻率急剧增加,而且冻土层土壤电阻率和深度随着土壤温度变化,不仅影响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的值,同时还影响到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的允许值。为了探究季节性冻土对变电站接地安全的影响,建立了季节性冻土地区的土壤模型,仿真分析研究了季节性冻土参数对变电站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接地电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最大允许安全值;最后研究了改善冻土地区接地安全性能的方法。研究发现:当冻土冻结深度小于地网埋深时,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受到下层土壤电阻率影响,接地系统较为安全,冻土冻结深度超过地网埋深后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急剧上升,超过安全值,此时通过增设垂直接地极可有效地降低接地电阻值,限制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融冰绝缘地线对变电站雷电过电压的影响
马御棠, 马仪, 曹晓斌, 黄然, 陈奎, 周仿荣
2018, 51(6): 96-10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30
摘要
(
)
HTML
(
)
PDF
(35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线直流融冰采用了全线绝缘化设计,而地线绝缘化设计将对变电站雷电过电压产生影响。以500 kV融冰绝缘地线为例,介绍了融冰绝缘地线架设方式,采用 ATP-EMTP 软件建立500 kV变电站雷电侵入波过电压模型,分析了融冰绝缘地线架设对500 kV变电站雷电过电压的影响,总结了雷击点位置、杆塔接地电阻、避雷器配置方案对变电站设备雷电过电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融冰绝缘地线架设对变电站设备最大过电压影响很小;雷击杆塔离变电站越近,变电站高压设备产生的过电压越大;母线避雷器对变电站设备保护效果较好,雷电侵入波产生的最大过电压下降较多;杆塔接地电阻越小,变电站设备最大过电压越小。其结论对涉及融冰绝缘地线变电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粒子群优化的小波算法在避雷器老化诊断中的应用
梁可道
2018, 51(6): 102-10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62
摘要
(
)
HTML
(
)
PDF
(37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漏电流“消噪”问题,提出一种粒子群优化的小波消噪方法。首先利用db
5
小波对漏电流信号进行5层分解,其次设定待求解阈值,对信号进行重构,最后通过粒子群优化求解阈值实现消噪,并通过模拟MOA小电流区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研究表明:使用db
5
小波对信号进行分解,并利用PSO对阈值进行优化求解,最终阈值
c
5
,
c
4
,
c
3
,
c
2
,
c
1
分别为0.32,0.20,0.13,0.02和0.01。消噪后信噪比相对于单独使用平稳小波提升了7dB,说明利用结合粒子群优化的小波消噪算法进行消噪,消噪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小波消噪算法。
最优乘子法及其在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中的应用
方朝雄
2018, 51(6): 107-11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1020
摘要
(
)
HTML
(
)
PDF
(35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优乘子法具有收敛可靠性高,能较好处理病态潮流,潮流无解时能给出最小二乘解等优点,在实际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推导最优乘子法求解二次方程组的原理的基础上,基于直角坐标系建立了电压源换流器的稳态等效模型,从而将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问题转换为二次方程组的数值求解问题,实现了潮流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的解耦,降低了潮流计算代码实现的复杂性。针对大规模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收敛困难问题,提出了含多平衡机及多机联合调压的潮流计算统一迭代模型以改善大规模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的收敛性。通过对含厦门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福建电网某运行方式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正确性及方法的有效性。
信息与通信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应急通道平台设计
张海龙, 陈磊, 唐悦, 谭满红
2018, 51(6): 113-12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138
摘要
(
)
HTML
(
)
PDF
(31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除有线方式(光纤、PLC)外,多种新型无线通信技术(LTE、WiMax等)也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大量应用。这类通信系统采用基站对区域内大量采集终端进行信息采集和管理,一旦出现故障,会引起大范围电力用户信息无法获取,影响整个电力输配系统的正常运行。设计了一种利用无人机搭建低空无线通信平台的应急方案,并对该场景下的空中无线信道进行了分析和建模,以此为根据,设计了基于宽带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的远距离上行信道传输方案,并分析了该方案的通信性能和系统容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满足10 km范围内的远程应急补站。
大电网未来态一体化模型构建和融合技术研究
杨启京, 张勇, 翟明玉, 宁剑, 季学纯, 李昊
2018, 51(6): 121-12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01
摘要
(
)
HTML
(
)
PDF
(24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中国智能电网规模与复杂性的不断增加,针对未来态电网模型的应用需求日益强烈,现阶段调度自动化系统对于未来态建模缺乏快速高效的建模手段,缺乏上下级调度系统间未来模型的协调融合机制。通过研究电网未来模型管理体系架构,在不影响实时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通过数据分片技术、分布式文件数据库的应用,通过基于消息中间件数据交互技术和以厂站为粒度的未来模型融合方法,实现模型未来版本维护环境的快速构建,实现网省一体化的未来模型融合的高效管理,满足不同应用对未来图模多版本维护的需求并为应用计算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海底电缆综合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吴文庚, 林雪倩
2018, 51(6): 129-13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189
摘要
(
)
HTML
(
)
PDF
(25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海电网海底电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监测手段,导致海底电缆故障及停电事故时有发生。通过抽取海底电缆复合光纤作为分布式监测的传感元件,构建了海底电缆综合监测系统,实现对海底电缆运行状态实时在线监测,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重点介绍了利用光纤拉曼散射、布里渊散射和瑞利散射分别对温度、应变和振动特性反应敏感的技术原理,以及实现对海底电缆运行的温度、应变状态和振动事件进行分布式综合监测的技术成果,支撑了跨海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并且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前景。
新能源
基于风电机组分群的风电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
李建锋, 韩琴, 刘战礼
2018, 51(6): 136-14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11021
摘要
(
)
HTML
(
)
PDF
(61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更好地开展风电机组可靠性评价工作,在分析比较国内外风电机组可靠性评价规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风电场风资源、风电机组群、风电场以及单台风电机组可靠性评价的新办法,在新的评价办法中增加风资源以及风电机组群的可靠性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与现有评价规程及评价方法相比,新的评价办法更符合中国目前风电机组发展形势及风电机组可靠性管理特点,同时具有数据处理量小,风电场运行与管理人员工作负担轻的优点。
风力机尾流扰动对大气底层边界层的影响
吴正人, 李非, 路婷婷, 刘梅
2018, 51(6): 144-14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056
摘要
(
)
HTML
(
)
PDF
(64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力机尾流湍流特性及其对大气底层边界层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雷诺平均N-S方程(RANS)对5MW单台风力机在相同速度廓线不同温度层结下的尾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风力机下游速度、温度和湍流强度气象因素在不同设置下的变化及特征,得到风力机运行对大气底层边界层的影响机理,为高效率风电场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气流经过风力机后,速度明显衰减,且在轮毂附近衰减最大;不同稳定层结下的温度变化差异大;同时风力机叶片旋转产生的涡相互影响,使得湍流扰动加强。
光伏电站并入农配网对地区电网的影响
王继飞, 王永星, 杨宇静, 王延平
2018, 51(6): 150-15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111
摘要
(
)
HTML
(
)
PDF
(62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伏电站并入电网的容量不断提高,其接入农配电网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为有效评估其影响,结合张家口北部地区农配电网特点,对IEEE14节点模型做出相应改进。以PSAT为仿真平台,建立相应改进系统和光伏电站模型,分析了光伏电站并入农配电网后对地区电网电压稳定和线损造成的影响。进行了2类典型负荷变化的时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并入农配电网的光伏电站,对提高局部农配电网的电压静暂态稳定性、减小线损等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
节能与环保
供氢体应用于碳捕集与资源化领域的前景分析
赵毅, 王添颢, 王涵, 王晓慧, 郝思琪, 王永斌
2018, 51(6): 155-15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9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氧化碳(CO
2
)的大量排放已显著加剧温室效应和生态环境恶化。催化转移氢化法在CO
2
资源化利用领域研究广泛且技术成熟。从以气态氢为主要还原剂催化氢化CO
2
工艺的研究现状、供氢体还原特性及其目前应用进展等角度展开综述,并就上述研究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提出见解,建议未来供氢体应用于碳捕集与资源化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推动CO
2
资源化利用研究的长足发展提供借鉴。
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烟气净化设备协同脱汞潜力分析
陈坤洋, 郭婷婷, 王海刚, 胡冬
2018, 51(6): 160-16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7018
摘要
(
)
HTML
(
)
PDF
(29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原有的烟气净化设备在设备容量、装备水平上有较大提升。为了给汞排放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分析了超低排放改造后烟气净化设备的汞脱除潜力。研究结果表明:SCR烟气脱硝系统改造能够增大Hg
0
的氧化效率,因而能促进后续烟气净化设备的脱汞效率;低低温电除尘和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协同脱汞效率显著,可达40%;安装高效除尘除雾器的脱硫塔对汞的协同脱除效率可达96%。然而,由于超低排放改造后除尘器出口Hg
2+
含量低,且粉尘浓度低、粒径小,脱硫系统单塔提效增容改造及湿式电除尘器对烟气中汞的脱除效率影响有限;还有可能出现单塔提效增容改造后脱硫系统出口汞的排放浓度较入口略有增加的情况。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预处理装置设计与中试研究
连坤宙, 胡特立, 王永前, 焦绪常, 王璟, 曹红梅, 毛进, 樊开远
2018, 51(6): 166-1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200
摘要
(
)
HTML
(
)
PDF
(32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火电厂脱硫废水的水质特点,提出“一体式软化澄清-超滤”预处理工艺并在山东某火力发电厂进行了中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体式软化澄清装置对Ca
2+
、Mg
2+
、浊度去除效果,超滤系统运行压力、产水流量、产水浊度及预处理工艺化学药剂费用等。结果表明:利用一体式软化澄清装置处理脱硫废水,出水Ca
2+
、Mg
2+
质量浓度可分别由400~660 mg/L和5 310~15 689 mg/L降至25 mg/L和10 mg/L,浊度小于或等于2.0 NTU;超滤系统运行稳定,产水浊度小于或等于0.1 NTU,SDI值小于3.0,可稳定达到后续反渗透系统进水水质要求。该一体式软化澄清-超滤预处理工艺中试研究成果可为火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技术经济
基于优惠价格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模型
王强, 谭忠富, 谭清坤, 喻小宝, 蒲雷
2018, 51(6): 172-1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282
摘要
(
)
HTML
(
)
PDF
(21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绿色电力证书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金额、补贴结算周期和拖延周期、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对绿色电力证书销售价格的影响。为研究随机情况下绿色电力证书的成交价格,建立基于蒙特卡罗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模型,通过内蒙古某大型煤电企业认购风电和光伏绿色电力证书的实例计算,验证该模型的实用价值。
北京市电力消耗驱动因素分析及需求预测
汪斌, 张欣欣, 嵇灵, 解玉磊
2018, 51(6): 178-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803151
摘要
(
)
HTML
(
)
PDF
(26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靠有效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是电力生产输送的重要依据。提出基于指数分解分析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深入挖掘电力需求变化的关键因素及其贡献程度,并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通过对关键因素未来变化趋势的多情景设置,开展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以北京市为例,对1985—;2014年北京市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水平进行分解分析。结合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定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政策,对“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电力需求进行预测。
(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电力》编辑部
主编:汤广福 单葆国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未来科技城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区B座315
邮编:102209
电话:010-66603794(编辑部)
010-66603806(广告、发行)
010-62662699-1(技术支持)
传真:010-66603578
国内邮发代号:2-427
国外发行代号:M-276
广告登记证号:京昌市监广登字20190011
新闻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青年编委信息登记表
青年编委信息统计表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论文模板
《中国电力》撰写规范
1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