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电气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Scopus数据库收录
DOAJ数据库收录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
下载中心
新闻公告
出版伦理
同行评议
作者指南
开放获取声明
开放获取声明
许可协议和著作权
联系方式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7-1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目录
2017, 50(11): 0-0.
摘要
(
)
PDF
(17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稿
含大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规划中“合理弃能”问题探讨
王耀华, 栗楠, 元博, 张富强, 冯君淑
2017, 50(11): 8-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91
摘要
(
)
HTML
(
)
PDF
(20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含大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中,为消纳占比极小的新能源尖峰电量,需要占用系统大量的调峰资源,降低系统安全稳定性和经济性,若允许放弃一定的新能源电量,可以降低系统总体调峰需求,减少调峰电源建设,避免昂贵的边际消纳成本。首次在中长期扩展规划中探索新能源"合理弃能"问题,在新能源消纳成本和消纳效益中寻找平衡点,并采用GESP电源规划软件,计算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发展下的新能源规划合理弃能率及该弃能率下的系统规划成本,并以中国各大区域电网为例,得到2020年的规划合理弃能率为3%~10%。
发电
采用基于闭环辨识IMC-PID实现串级汽温的鲁棒控制
李晓枫, 陈广学, 张政委, 王亚刚, 高雅, 尤毅, 顾博川
2017, 50(11): 15-2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21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一个基于频域辨识方法设计串级汽温内模-PID控制器。首先进行汽温过程对象的模型辨识,在辨识部分,通过进行常规的设定值扰动试验,获得串级系统各回路输入输出的扰动试验数据,估算出内回路及外回路的频率响应矩阵,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内回路及外回路模型变换函数的参数矩阵。基于内模控制(IMC)的汽温串级PID 控制回路的参数整定,是基于辨识出的模型采用IMC方法计算出来的。现场应用情况表明,采用基于频域辨识方法设计串级汽温内模-PID控制器的控制方案,使汽温串级控制性能大大提高,能有效地减少各种内外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燃煤电厂电除尘器能效评测
刘含笑, 郦建国, 姚宇平, 钟剑锋, 杜宇江, 杜依倩
2017, 50(11): 22-2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2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国内197台燃煤电厂电除尘器电耗及比电耗的统计数据,提出电除尘器能效评价指标及测试、计算方法,利用该评测方法对目前超低排放投运项目中电除尘器进行能效评测,结果表明:低低温电除尘技术提效幅度明显,但运行能耗偏高;湿式电除尘技术可稳定实现烟尘超低排放,但需额外增加一定的运行能耗;机组低负荷运行时,电除尘器运行能耗偏高。当前电除尘器运行能耗均存在较大的节能空间,建议开展电除尘器能效优化技术研究。
260 t/h纯烧准东煤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与运行
史航, 杨燕梅, 吴玉新, 杨海瑞, 吕俊复, 周礼云, 梁晓宇
2017, 50(11): 28-3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1141
摘要
(
)
HTML
(
)
PDF
(22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准东地区煤以高钠煤为主,具有极强的沾污结渣特性,电站锅炉在燃用准东煤过程中易出现水冷壁结渣,对流受热面沾污积灰,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根据准东煤的煤质特点,分析了发生结焦沾污的基本过程,提出了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燃烧的技术特点,通过受热面的合理布置及设计以应对燃用准东煤可能出现的结焦沾污问题,并进行了设计研究和工程应用。锅炉投运后的运行结果表明,该锅炉能够长期纯烧准东煤,运行稳定。在燃煤灰分中Na
2
O含量6.0%的准东煤,运行一年后,锅炉各受热面均未出现沾污及结焦现象。在尾部低温省煤器吹灰器投入运行时,锅炉排烟温度能够维持在150 ℃左右。
基于底载分配的大型结构件调频方法研究及运用
王九龙, 王琇峰, 史庆峰, 和丹, 司先国, 张兴田
2017, 50(11): 33-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
摘要
(
)
HTML
(
)
PDF
(18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构共振是诱发大型结构件机体振动的常见故障,通常需要通过结构改进以调整固有频率,由于实施难度大,经常采用阻尼方案抑制振动,但并未改变机体结构共振属性。提出一种无需改变机组结构及添加阻尼,仅通过底载调整以改变大型结构件固有频率的技术思路。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发电机模型并进行静力学和模态分析,计算不同底载分配状态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进而开展模拟实验,通过调整发电机机体阶梯形垫片改变其底载分配,并通过振动模态测试获得其结构固有频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改变底载分配可有效调整大型结构件固有频率,使其避开工作频率,避免结构共振。运用该方法成功解决了秦山二厂发电机机壳结构共振问题。
一种有关DEH系统超速信号响应时间测试的方法
卢化, 黄勃, 程真, 王蕙
2017, 50(11): 39-4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20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汽轮机保护系统(ETS)的跳机保护信号中,超速信号是最重要的保护信号之一。在ETS中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DEH)系统超速响应时间是重要的参数,而超速响应时间测试一直是DEH系统的一个难点。通过改进信号发生器的信号源,使之在改变频率的同时,能调整波幅,在测试过程中准确找到频率变化点,从而得到精确的测试结果。
技术标准创新与实践专栏
全球能源互联网标准国际化研究
高志远, 曹阳, 张晶, 於益军
2017, 50(11): 42-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8179
摘要
(
)
HTML
(
)
PDF
(15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标准国际化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这是一个复杂问题,牵涉众多的技术领域和多样性的标准化需求。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技术脉络梳理和标准国际化需求分析出发,对标准国际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部署方式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包含4个专业方向、13个技术领域、45个子领域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梗概。基于各专业方向和技术领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标准国际化需求。提出了立足于当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和标准积累的现实基础,通过4种途径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标准国际化,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支撑的总体思路。挑选了一批优先进行标准国际化的技术领域和具体标准,推荐了一些典型的标准国际化具体措施。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时监控与预警功能规范解读
张勇
2017, 50(11): 48-5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62
摘要
(
)
HTML
(
)
PDF
(26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中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时监控与预警类应用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相关应用建设和实用化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电力行业标准DL/T 1709.4—2017《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第4部分:实时监控与预警》。分别从总体原则和接口要求、电网实时监控与智能告警、电网自动控制、电网运行分析与决策、辅助监测等方面对该规范进行解读,重点对每个应用的功能要求和核心要点进行解释说明,可进一步提高调度自动化人员对该类功能的正确使用,便于相关研究、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维护人员对该标准的理解。
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管理规程修订解读
宁剑
2017, 50(11): 54-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58
摘要
(
)
HTML
(
)
PDF
(10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近年来中国调度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在对各级调度机构自动化运行管理工作梳理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的运行管理要求提炼总结,形成了修订版的电力行业标准DL/T 516—2017《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管理规程》。分别从总体原则、运行界面、运行管理、检验规定、技术管理、基础数据、数据传输通道及调度数据网、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等方面对新规程进行解读,重点对其要点和修订变化内容进行解释,可进一步提高调度自动化人员对本标准的理解,指导各级调度、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环节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技术标准体系优化研究与建议
张福轩, 万建成, 程更生, 彭飞, 江明, 刘晨
2017, 50(11): 59-6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57
摘要
(
)
HTML
(
)
PDF
(12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中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发展和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及配套施工装备技术水平的进步,以标准《750 kV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Q/GDW 112—2004)为核心逐步形成的整个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技术标准体系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衔接性差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适用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系统梳理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技术标准体系构成及存在问题,结合现有铁塔塔型特点、组立施工工艺特点和铁塔组立施工装备能力,提出进一步优化中国电力行业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技术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为铁塔组立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KYN28A-12型中置式开关柜标准化设计研究
冯英, 吕军, 王承玉, 李鹏, 兰剑, 莫金龙, 盛慧
2017, 50(11): 65-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97
摘要
(
)
HTML
(
)
PDF
(47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满足不同厂家设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的通用互换使用,提升开关柜设备的运维便利性,选择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多且运行相对成熟可靠的KYN28A-12型中置式开关柜开展标准化设计研究,介绍了标准化设计的目的、设计思路、输入条件和主要设计内容。重点分析了KYN28A-12型中置式开关柜的典型方案确定,对一次接口及土建接口、二次接口以及关键元件的标准化设计原则及结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满足配网设备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变电站中配电设备的要求,提出了统一的标准化设计方案,为后续标准化建设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DL/T 1527—2016《用电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
赵兵, 冯占成, 岑炜, 梁晓兵, 李海波
2017, 50(11): 72-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1034
摘要
(
)
HTML
(
)
PDF
(15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加强用电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确保信息系统数据及网络安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制了DL/T 1527—2016《用电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规范》。针对标准要求,首先分析了用电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之后对该标准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在标准解读基础上研制了密码机、安全加密模块、专用安全隔离网关等关键安全加密设备,设计了安全交互协议,保障了用电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国内外焊后热处理标准对新型9%Cr热强钢管道的适用性
陈东旭, 胡磊, 王学, 孙建华, 孙松涛, 郭美华
2017, 50(11): 78-8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43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4种国内外管道焊后热处理标准推荐加热宽度的比较,结合2种典型规格P91、P92钢管道的局部焊后热处理试验,分析讨论了现有标准对新型9%Cr热强钢管道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现有标准对9%Cr钢管道焊后热处理加热宽度的选取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管壁相对较薄的管道,电力标准、欧盟标准和美国标准推荐的加热宽度比较接近,且可以满足9%Cr钢内、外壁温差控制要求,而华能导则推荐的加热宽度明显偏大;对于厚壁管道,现有标准均难以满足9%Cr钢内、外壁温差的苛刻要求。建议对现有焊后热处理标准进行补充完善,以更好地指导新型9%Cr热强钢管道的现场安装。
集成式隔离断路器运维检修系列标准创制与应用
李劲彬, 夏天, 陈隽, 韩柳, 冯英
2017, 50(11): 84-8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1087
摘要
(
)
HTML
(
)
PDF
(12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支撑国家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为电网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核心设备的质量管控、运行维护、检修试验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首次建立了完整、闭环的集成式隔离断路器设备运维检修技术标准体系,创制团体标准1项、企业标准5项,实现了集成式隔离断路器运维检修工作的项目、方法、判据及实施等全过程标准化,为调试、运行、试验、评价、检修各环节及新设备的研、试、制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与指导,规范并促进了集成式隔离断路器的应用,推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运检质量的持续提升。
国内外架空输电线路档中线间距设计的对比研究
汪晶毅, 潘春平, 朱映洁
2017, 50(11): 90-9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076
摘要
(
)
HTML
(
)
PDF
(14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档中线间距影响着线路塔头尺寸和安全运行。通过对比中国、日本、欧洲和CIGRE等国内外的主要设计标准,研究了各标准档中线间距的计算方法,对比了设计和校核工况、风荷载计算和风偏角确定、电气间隙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总结了国内外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500 kV线路实例对各标准由档中线间距确定的塔头上的线间距离进行了测算,分析风速、风向、导线布置方案、导线型号、档距等因素对塔头尺寸的影响。根据对比结果,建议国内线路在档中线间距设计和校核时可采用风偏角按正态分布、根据线路重要性确定标偏倍数的方法,并建议开展长期的架空线路风偏摆动研究和观测工作,以优化线路设计。
电网
塔线体系脱冰不平衡张力影响因素分析
黄新波, 徐冠华, 肖渊, 朱永灿, 陈贵敏
2017, 50(11): 96-10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41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导线脱冰会引起导线张力剧烈变化,产生较大的张力差,容易对输电线路造成严重的电气或机械事故。为此利用有限元瞬态动力学方法,建立导线脱冰跳跃力学模型,对脱冰不平衡张力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各参数对不平衡张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导线脱冰不平衡张力随覆冰厚度、脱冰档档距、脱冰量、突变高差的增加而增加;导线脱冰不平衡张力随连续档数的增加而趋于稳定;当档距一定时,导线脱冰不平衡张力随悬垂绝缘子串长度的增加而减小;脱冰方式的不同对不平衡张力的影响较大。相关成果可为后续线路结构设计以及制定科学合理地除冰融冰措施提供借鉴作用。
不同通风条件对环网柜凝露现象的影响
耿江海, 钦雨晨, 郭沁, 刘若溪, 王兴越, 律方成
2017, 50(11): 103-10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06
摘要
(
)
HTML
(
)
PDF
(29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露现象作为影响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因素之一,威胁着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在人工环境气候室内搭建了环网柜实验系统,记录了环网柜壳体全通风、半通风、不通风以及不同环境温湿度条件下,柜体内壁凝露形成时间。结果表明:当环境湿度不变时,在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通风情况下的凝露时间比不通风时要长,且半通风时凝露时间最长,而当环境温度达到一定值时,通风反而会促进凝露形成;凝露时间随环境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环境相对湿度越低,通风效果越好;存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以及通风面积,使得通风条件下的防凝露效果相对较好。
基于三标度-理想解法的发电计划评估
赵洪磊, 项添春, 张新伦, 么莉, 林济铿, 戴赛, 王旭东
2017, 50(11): 108-1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48
摘要
(
)
HTML
(
)
PDF
(21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现对发电计划方案的全面评估,对于发电计划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完整的发电计划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将三标度法与理想解法相结合。求取权重过程中采用迭代的思想,既保证了计算精度,又避免了传统赋权过程中一致性校验不易通过的问题;然后采用理想解法进行方案评估,通过计算待评估方案的各指标数值与指标的正负理想解的欧拉距离对本方案进行打分,实现了对发电计划的评估。最后通过电网实际数据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电网应急演练评估及其指标体系
范君军, 陈智超, 陈涛, 董建达, 邬宏伟
2017, 50(11): 116-12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434
摘要
(
)
HTML
(
)
PDF
(19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对电力供应的需求越大,电网承担的压力也随之变大,发生电网突发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中国电网应急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不小,因此充分开展针对电网应急演练的实时及事后的评估工作,提高中国电网应急演练的实际效率,从而进一步使国家应对电网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获得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了桌面演练以及实战演练中现场及总结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在某省的一次无脚本演练中得以验证。
城市配电系统用户接入模式及典型应用
王惠中, 杨世亮, 卢玉飞, 房理想
2017, 50(11): 121-12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207
摘要
(
)
HTML
(
)
PDF
(24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电力用户接入城市配电网方案制订中存在的问题,使整个配电网的改造升级更加科学合理,建立起业扩报装工作的标准流程。首先深入分析待接入地区的配电网网架结构和用户负荷特性,确定用户接入配电网的接入点和接线模式,制定出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典型接入方案,其次对各个接入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作出优选,最后结合广西南宁凤景湾住宅项目的接入方案制订,对业扩报装工作标准流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标准的工作流程思路简单、结果准确、工作速度快,可用于指导电力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新用户报装和配电网的改造升级。
悬浮导体感应电压的估算及对策
刘丽娜, 陶加祥, 万健, 谢辉春, 喻建琴
2017, 50(11): 127-13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6156
摘要
(
)
HTML
(
)
PDF
(29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流线路下方悬浮导体将产生一定的感应电压,人体接触时可能会受到暂态电击。为估算该电压,采用基于Deutsch假设的数值计算方法获得了直流线路下合成电场,并采用模拟电荷法获得线下标称场下悬浮细导体电位,然后从工程简化角度出发,利用标称场下的悬浮细导体电位与电位比例系数相乘,得到了估算合成场下的导体感应电位的方法。最后提出了降低悬浮导体感应电压的措施。
串补隔离开关操作引起二次设备故障分析
谭锦鹏, 温才权, 李月华, 崔治国, 卢亦韬
2017, 50(11): 134-1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50167
摘要
(
)
HTML
(
)
PDF
(37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串补隔离开关在操作空载串补平台时,产生特快速瞬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与传统的VFTO相比,具有电弧电流大,弧隙电压大,去游离时间长等特点。由于VFTO频率与载波设备的调制频率基本一致,导致VFTO从电压互感器耦合到二次设备,引起二次设备异常甚至损坏。对串补、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二次设备等建立理论分析模型,找出隔离开关操作对载波设备干扰的主要耦合路径。结合贺州串补操作导致串补采样模块、载波设备异常等现象,找出故障原因,提出应提高载波设备过压保护器MOV的容量,增大引线端子等设计建议及运维注意事项。
技术经济
基于华中电网跨区电力交易的市场辅助服务研究
张昌, 杨建华, 帅航, 舒康安, 艾小猛
2017, 50(11): 139-1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5089
摘要
(
)
HTML
(
)
PDF
(26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中国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及特高压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跨区电力交易日益频繁且交易量逐年增长。大规模区外来电增加了受端电网的调峰、备用等压力,然而目前不参与受端电网辅助服务的考核和补偿体系。针对这一情况,介绍了华中电网电源及负荷特点,分析了跨区电力交易的现状;提出了跨区电力交易参与华中电网调峰和备用辅助服务的机制建议;根据所提机制,测算了天中等直流跨区联络线送电应分担华中电网调峰和备用辅助服务的大小。所提模型有利于建立跨省区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进而缓解华中地区火电机组调峰压力,促进西北等地的清洁能源送往华中电网消纳。
煤电与雾霾关系研究
董博, 刘世宇, 杜忠明, 张曙光
2017, 50(11): 146-15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0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炭燃烧与雾霾关系密切,导致不少人错误地认为煤电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因素,对煤电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分析中国煤炭和煤电发展定位以及雾霾成因的基础上,从不同化石一次能源消费品种到不同煤炭消费行业,通过煤炭燃烧方式、单位煤耗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排放标准等方面剖析了煤电和雾霾的关系。研究表明,煤电是最为清洁、高效的煤炭利用方式,发展清洁化煤电是治理雾霾的重要手段。
等室内舒适指数比调整的空调群负荷响应方法
曹昉, 郭培林, 王科, 孙宇军
2017, 50(11): 152-15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7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智能用电的发展,采用智能调控方式,调整居民小区内大规模空调用电方式,对改善电网负荷特性和实现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室内舒适指数,并根据用户对空调设定温度和湿度的偏好形成的室内舒适指数大小对用户空调进行了分类,形成依据室内舒适指数分类的多个空调子群,建立了空调群负荷响应数学模型;提出等室内舒适指数调整比的空调群负荷响应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不同用户群体的喜好程度分类调整空调运行方式;通过算例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等室内舒适指数比调整空调负荷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节能与环保
中国火电节水现状分析及措施建议
潘荔, 刘志强, 张博
2017, 50(11): 158-16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22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国十分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近几年以来国家出台或修订了多项法律法规标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对火电节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推动火电节水工作,总结描述了与火电行业节水相关的法规政策要求;分析了火电行业用水现状和主要节水措施;调查和对比了不同类型机组耗水水平;归纳了火电节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十三五”节水工作更高要求,提出了火电节水措施建议,为国家制定节水政策提供参考。
超低排放电厂脱硫及湿式电除尘废水中汞排放分析
宋畅, 张翼, 郝剑, 彰金宝, 王家伟, 安连锁, 张永生
2017, 50(11): 164-16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54
摘要
(
)
HTML
(
)
PDF
(8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达到烟气超低排放目的,神华国华三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00 MW亚临界自然循环燃煤机组实施了一系列改造项目,如低氮燃烧器改造,SCR脱硝改造,新增低低温省煤器,静电除尘器高频电源改造,湿法脱硫塔脱硫提效并增加管式除雾器,新增湿式静电除尘器等。为研究超低排放改造后脱硫废水及湿式静电除尘器废水中汞浓度变化,以该机组为研究对象,取样分析了脱硫塔、湿式电除尘器补充水及排放废水中汞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燃煤、石灰石及补充水中汞含量较低,实验期间该超低排放改造电厂脱硫废水及湿式电除尘器废水中汞含量均较低,分别为0.140~0.468 μg/L和0.094~0.102 μg/L;脱硫塔所排52 m
3
/h废水中汞增加量为1.75~5.50 mg;湿式电除尘器所排废水中汞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离子交换再生废水资源化研究及系统设计与应用
连坤宙, 胡特立, 王璟, 庞胜林, 何高祥, 曹世海, 邓强强
2017, 50(11): 168-17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5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火电厂离子交换再生废水水质特点,提出“加碳固氨-超滤-反渗透-脱气膜”废水处理新工艺方案。将该方案应用于国内某百万千瓦机组大型火电厂,完成了离子交换再生废水改造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并对系统进行了调试运行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工艺处理火电厂离子交换再生废水,当苦咸水反渗透系统回收率为75%时,系统脱盐率可达97%;当海水反渗透系统回收率为50%时,系统脱盐率可达98%。反渗透浓水经脱气膜系统处理后,氨的去除率可达99%,处理后的浓水去电解制氯系统用于制取次氯酸钠,分离出的铵盐可用于厂区绿化或外售,淡水则可回用于工业水系统。实践表明,所研制的离子交换再生废水处理方案切实可行,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SCR Control
+
脱硝控制系统研究及其在660 MW机组的应用
武宝会, 李刚, 薛大禹, 贾晓静
2017, 50(11): 175-17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3052
摘要
(
)
HTML
(
)
PDF
(21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SCR脱硝系统大扰动、大惯性、大延迟的特点,以及SCR喷氨控制系统在超低排放改造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多个脱硝优化项目的数据积累,提出了带有状态预估控制算法的SCR Control
+
系统模型。其依据主导因素的分析方法,选取影响NO
x
浓度的状态变量,通过设计状态变量预估控制模块,可准确、快速预测NO
x
浓度的变化。也即采用状态变量预估,克服时滞与输入波动影响;应用串级反馈控制,保证控制系统的稳态指标。该喷氨控制系统在660 MW机组的应用结果表明,机组负荷发生较大变化导致SRC反应器入口NO
x
浓度大幅波动时,SCR反应器出口NO
x
浓度仍能保持良好的控制状态,与设定值始终偏差很小,且在各种工况下均能实现脱硝控制的快速、有效和稳定,因而可适应超低排放对NO
x
排放浓度和氨逃逸的控制要求。
炉水磷酸盐多参数协同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的构置与应用
任治民, 朱志平, 金绪良, 李永立, 王应高, 赵强, 乔越
2017, 50(11): 180-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7045
摘要
(
)
HTML
(
)
PDF
(12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火电厂对汽水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人工调节加药的方式逐渐被自动加药所替代。目前自动加药系统多采用基于单一参数的PID控制,受限于炉水磷酸根监测、加药控制的时滞性,在机组调峰及变负荷运行时不能对磷酸根浓度进行精确调节。针对这一缺陷,提出了炉水磷酸盐多参数协同加药控制方案,其要点是引入炉水的磷酸根含量、pH值、电导率和给水流量4个控制参数,并将炉水pH值、炉水电导率值计算结果与在线监测的炉水磷酸根浓度相互校正,同时结合锅炉给水流量变化情况,采用智能PID控制技术调整磷酸盐加药量。内蒙古某电厂采用该方案对原加药系统进行了改造,实践结果表明,炉水磷酸盐多参数协同自动加药控制系统运行后,炉水磷酸根含量得到稳定控制,pH值为9.40~9.50,电导率为9.5~10.5 μS/cm,炉水水质合格率大大提高,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电力》编辑部
主编:汤广福 单葆国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未来科技城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区B座315
邮编:102209
电话:010-66603794(编辑部)
010-66603806(广告、发行)
010-62662699-1(技术支持)
传真:010-66603578
国内邮发代号:2-427
国外发行代号:M-276
广告登记证号:京昌市监广登字20190011
新闻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青年编委信息登记表
青年编委信息统计表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论文模板
《中国电力》撰写规范
1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