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电气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Scopus数据库收录
DOAJ数据库收录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
下载中心
新闻公告
出版伦理
同行评议
作者指南
开放获取声明
开放获取声明
许可协议和著作权
联系方式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4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5-31
上一期
下一期
电力安全专栏
高电压电缆接头温度预警系统设计
滕志军, 何鑫, 李国强, 杜娜, 高扬
2014, 47(5): 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4
摘要
(
)
PDF
(11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电压电缆接头温度预警系统对保障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高电压电缆接头的实际布局,以ZigBee网络为预警系统物理层,负责高电压电缆接头温度的采集;以电力光纤为传输层,实现温度数据的远程可靠传输,为高电压电缆接头设计了分层次的分布式温度监测系统,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10 kV高电压电缆三相测点进行了预测,实现了高电压电缆接头的温度预警。该系统可靠性高、扩展性强、温度预测误差小,适合于电力部门的在线监测。
500 kV主变压器雷击事故分析
董家斌
2014, 47(5): 6-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6.4
摘要
(
)
PDF
(30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南方电网某变电站500 kV 3号主变压器B相雷击故障,通过对故障后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变压器内部可能发生了电弧放电,绕组存在匝间短路、变形甚至断股现象。结合返厂解体中发现的游离碳及绕组变形、断裂情况,验证了依据试验数据得出初步结论的正确性。分析认为事故原因是由于电磁振动使得垫块磨损绕组纸包绝缘,雷电波侵入后击穿绝缘薄弱处,诱发匝间短路故障。最后,提出了防止雷击引起变压器近区短路事故的措施。
基于粗糙熵理论的孤网黑启动方案评估
区伟健, 房鑫炎, 胡子珩, 黄媚
2014, 47(5): 11-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1.5
摘要
(
)
PDF
(11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孤网的电力系统黑启动方案评估是一个模糊多准则决策问题。提出并建立了孤网黑启动评价指标体系,把粗糙熵技术用于黑启动方案评估。先用三角模糊数量化定性指标,并对连续属性进行离散化处理;再利用粗糙集理论对冗余或不重要属性进行约简。给出了利用粗糙熵求取黑启动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最后利用理想点法得出方案优劣排序。此方法合理融合定量和定性指标,考虑了指标间的关联及冗余,实际算例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超临界锅炉炉墙密封焊接裂纹原因分析及防治
陈明
2014, 47(5): 17-1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7.2
摘要
(
)
PDF
(10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轩岗电厂660 MW超临界锅炉炉墙密封焊缝多处出现裂纹。从材质、焊接工艺、塞块点固、环境温度、焊接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其原因在于:① 15CrMoR钢焊接性较差,有较强的冷裂纹倾向;② 鳍片切口边缘氧化铁、油污等杂质未得到彻底清理,焊后焊缝内含氢量过多及焊缝内缺陷严重超标,形成隐含的裂纹源;③ 施工环境温度较低,焊后冷却速度过快,熔敷金属组织转变不完全,有淬硬组织产生;④ 超临界机组锅炉管径小、管壁厚,管子刚度大、拘束度大,单位面积内的密封焊缝条数多、密度大,焊接应力大。鉴于此,制订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修复工艺,并在工程施工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某电厂高压加热器换热管开裂泄漏原因分析
宋飞, 刘锋, 赵广森, 邓宇强, 张祥金
2014, 47(5): 20-2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20.4
摘要
(
)
PDF
(32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电厂高压加热器(高加)换热管开裂泄漏,影响发电机组安全生产。通过宏观形貌分析、断口观察、腐蚀产物能谱分析和金相观察等方法,对高加换热管裂纹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管口径向裂纹由应力腐蚀引起,管板附近换热管的环向裂纹由腐蚀疲劳和应力腐蚀共同引起,而导致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凝汽器泄漏使给水中氯离子超标及疏水侧空气的漏入。对此,提出了防范措施。
电网瞬时故障时汽轮机汽门快控误动作原因分析
张宝, 杨涛, 项谨, 樊印龙, 顾正皓, 徐峰, 刘晓晟
2014, 47(5): 25-2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25.3
摘要
(
)
PDF
(25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几起电网瞬时故障时汽轮机汽门快控误动作事件,结合电网故障时的录波数据,对几种不同型式的功率变送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输入信号快速变化时,某些功率变送器输出值会发生畸变,畸变的方向与幅值跟何相故障、故障时刻、功率变送器接线型式与生产厂家有关,电网故障信息可能被放大,这是造成诸多机组汽门快控功能误动作的根本原因。根据测试结果,对功率变送器的选择和使用提出相关建议。
汽轮机油颜色快速变深发绿原因及其处理
姚明召
2014, 47(5): 29-3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29.2
摘要
(
)
PDF
(9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电厂2台660 MW机组汽轮机油仅运行1年就劣化变质,颜色呈褐绿色。为此进行了油质全分析及抗氧化剂分析。结果表明,劣化的主要原因是新油中添加了不恰当的胺类抗氧化剂,在高温下运行造成汽轮机油快速劣化。对此,使用油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并重新添加抗氧化剂T501,彻底消除了不当抗氧化剂对油品的不良影响。建议新油入厂严格对各类添加剂做出技术要求,确保新油的抗氧化性能符合要求。
某电厂2号机组抗燃油黑色颗粒物来源分析
王笑微, 赵平忠, 王娟, 唐金伟
2014, 47(5): 32-3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32.2
摘要
(
)
PDF
(16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电厂2号机组抗燃油出现黑色颗粒物,经抗燃油处理设备处理后,黑色颗粒物仍时有时无。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X射线能谱分析以及汽轮机调速系统过热点排查,确认黑色颗粒物是抗燃油长期在局部过热环境下所生成的焦炭。对此提出防范措施:① 加强滤油,及时除去油中的碳化产物及杂质颗粒;② 尽快隔离并消除热源,从源头上消除抗燃油因局部过热再次发生碳化的隐患。
电网
基于EEMD和Teager能量算子的电能质量扰动检测
邓为权, 邹金慧, 范玉刚, 吴建德
2014, 47(5): 35-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35.3
摘要
(
)
PDF
(18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电能质量扰动检测的问题,结合经验模态分解(EMD)理论和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EMD)算法以及Teager能量算子(TEO),提出基于EEMD和Teager能量算子的电能质量扰动检测方法。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将电力系统监测信号分解成不同特征时间尺度的单分量固有模态函数(IMF),用Teager能量算子计算各固有模态函数的瞬时幅值和频率,得到扰动信号的幅值谱。该方法充分利用了EEMD的自适应性与Teager算子的快速响应能力,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实时风险评估方法
施琳, 罗毅, 朱益华, 段涛, 李晓露, 熊卫斌, 李矛
2014, 47(5): 39-4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39.4
摘要
(
)
PDF
(18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时反映当前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状况,建立了小干扰稳定性实时风险评估指标,提出了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实时风险评估方法。评估模型中,在当前运行状态或者关键线路
N
-1状态下,利用特征值分析方法,以阻尼比0.05作为阈值判断小干扰稳定性;计及输电线路实时故障率计算关键线路
N
-1状态下小干扰失稳概率。在小干扰失稳后果评估中,利用参与因子筛选调整节点,以控制代价最小化为目标,依据阻尼比灵敏度,迭代计算调整节点控制量,最终协调所有弱阻尼振荡模式控制量,生成综合优化控制方案,计算控制代价作为后果指标;以华中电网某一时间断面的数据为例,验证了该风险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戴维南参数等值的电压稳定性分析
付正鑫, 卢继平, 乔梁, 李军
2014, 47(5): 44-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44.3
摘要
(
)
PDF
(19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节点修正导纳矩阵的逆矩阵和离线潮流的解,得到所研究节点的自阻抗和该节点的开路电压,即是两节点网络的等效阻抗和等值电源。在系统网络化简的基础上,对电压稳定性指标进行了推导,该指标能够对节点电压稳定性及稳定程度有明确的判断。求解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发电机电源的内阻抗和节点负荷的影响,而且求解方法简单,适用范围广,避免了以往戴维南参数求解过程中出现的零点漂移问题和网络变化导致的戴维南参数误差较大情况。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
对等计算环境下的电力系统仿真应用研究
王述仲, 郭健, 宋墩文, 施秀萍, 范宁宁
2014, 47(5): 48-5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48.4
摘要
(
)
PDF
(29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集中式大型计算系统的计算瓶颈问题,提高电力仿真计算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充分利用大量闲置的计算资源,构建了基于P2P(Peer to Peer)机制的电力系统仿真计算平台。分析P2P技术与电力系统仿真结合的可行性;采用混合的P2P结构设计了仿真平台总体架构;针对电力仿真平台的特定需求,规定了P2P通信协议并分析了协议的语法和语义;在研究P2P分布式存储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仿真平台的存储方案。经算例验证,该平台在解决大规模计算方面展现了较大的优越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R-L模型的串补线路距离保护方案
郑涛, 高超, 杨松伟
2014, 47(5): 53-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53.5
摘要
(
)
PDF
(19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串补线路故障特性更为复杂,造成距离保护难以正确动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单端信息的串补线路故障测距方案。以R-L模型为基础,根据串补前及串补后故障线路参数的不同,给出了2个测距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的电阻值与实际电阻值的对比,可准确判断故障点相对串补装置的位置。若故障发生在串补装置前,则直接驱动断路器跳闸;若故障发生在串补装置后,则利用串补后的故障计算模型,判断出故障位置。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距离保护在串补线路中的暂态超越问题,同时,利用MOV导通前的暂态信息,避开了MOV导通初期串补电容电压难以获取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距离保护的可靠性。利用PSCAD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基于Multi-Agent技术的微网分区保护的研究
赵凤贤, 孙丽颖
2014, 47(5): 59-6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59.4
摘要
(
)
PDF
(18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量且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电源渗透到配电网形成微网后,极大地改变了配电网传统保护配置机理。考虑到微网自身结构以及对配电网保护产生的影响,在微网保护设计中引入Multi-Agent技术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微网分区保护方案。该方案将微网划分为若干区域,通过获取区域内阻抗元件和功率变化量方向元件锁定故障区域,运用各Agent之间的分布式处理和协作能力实现微网保护。与传统段式保护相比,该保护方案在保护配合和整体性能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和可靠性。
新技术对发输电系统元件可靠性模型的影响研究综述
彭卉, 杨帆, 赵书强, 李亚军, 宋云亭
2014, 47(5): 64-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64.7
摘要
(
)
PDF
(22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发输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发输电系统可靠性元件的建模入手,分析了发输电元件模型多态化、计及因素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重点讨论了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计及储能装置的风力发电等新型发输电设备,以及FACTS元件、电动汽车在内的元件概率可靠性模型的建立方法、对发输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和存在的不足,最后论述了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川渝特高压电网加装SVC提高电网稳定水平研究
陈汉雄, 黎岚
2014, 47(5): 72-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72.5
摘要
(
)
PDF
(22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川渝负荷中心电网本身动态无功支撑不足、提高电网稳定水平且满足未来四川更多富余电力东送问题,结合未来川渝交直流电网规划,从川渝交直流特高压电网相关站点加装静止无功补偿器(SVC)的具体条件和可行性等方面,研究川渝交直流特高压电网相关站点加装SVC对提高电网稳定水平和川电外送能力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川渝电网相关特高压站点上加装一定容量SVC后,整个交流通道的送电能力可提高约3 700 MW。
特高压带电作业用软质绝缘拉棒的研制
向文祥, 肖宾, 邬正荣
2014, 47(5): 78-8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78.4
摘要
(
)
PDF
(26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1 000 kV特高压带电作业用绝缘硬拉棒(简称硬拉棒)存在的整件长、重量大,不利于运输保管与操作的缺点,通过对新型高性能纤维的研究和改性处理,并与热塑性材料复合成型,研制出绝缘软拉棒。该绝缘软拉棒重量仅为同规格硬拉棒的34.6%,其端部接头重量仅为原钢接头的1/10,而比强度提高了2.85倍,且可盘圈运输与保管,解决了原来长件难以运输和保管问题。绝缘软拉棒是超高压、特高压带电作业用绝缘硬拉棒的升级换代的产品,具有“安全可靠、运输方便、轻便灵活”的特点。
相间功率控制器中短路冲击电流的计算方法
崔广胜, 申旭辉, 陈湘, 郑超, 雷铮
2014, 47(5): 83-8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83.4
摘要
(
)
PDF
(18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网的密集发展导致近年来短路电流超标问题日益突出,相间功率控制器(IPC)由于其良好限制短路电流特性渐受关注。采用运算电路法对含IPC的系统短路故障电路进行分析,得到IPC支路短路电流的详细表达式,分析影响IPC的短路冲击电流的因素,提出计算含IPC系统的短路冲击电流方法。以一个含IPC的500 kV等值系统为例,采用电磁暂态仿真程序对其进行短路故障仿真,结果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IPC设备选型提供参考。
分布式电源并网后对电压分布影响的研究
何昌奇, 邵龙, 高杨, 卢佳
2014, 47(5): 88-9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88.3
摘要
(
)
PDF
(31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布式电源(DG)接入电网后会对电网的电压分布产生很大影响。如何减少分布式电源并网后给配电网电压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用IEEE33节点配电网络作为算例,应用Simulink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通过改变分布式电源的容量以及接入位置来分析其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在大量仿真算例与数据的基础上,并经过充分研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方案,以及并网应该遵循的一些准则,使配电网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得到提高,对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发电
基于动态故障树的DEH系统优化的可靠性评价
钱虹, 骆建波, 金蔚霄, 周金明, 臧旭东
2014, 47(5): 92-9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92.4
摘要
(
)
PDF
(8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的功率控制故障后会导致检测系统故障的问题,提出将功率控制切换到主蒸汽压力控制的优化方案,首次利用建立动态故障树的模型评价DEH系统功能的可靠性。将动态故障树转换成可修复的马尔科夫链进行失效率的计算,通过对比优化前后DEH系统的失效率,论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以及优化方案对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效果。
TBB-800-2EY3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及其端部支撑结构的改造
孙术文, 王绍禹, 韩长利, 宋玉科, 石向东
2014, 47(5): 97-10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97.4
摘要
(
)
PDF
(19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 TBB-800-2EY3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支撑结构等的设计存在严重弊病,导致运行中数次发生线棒磨损、漏水故障。按原结构修复投运后再次发生类似故障。为根除上述弊病,采用当代汽轮发电机设计、制造新技术,改造800 MW大容量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的支撑结构、定子绕组、定子压圈及屏蔽结构。发电机改造后,定子端部绕组的振动值、定子绕组的附加铜损耗和基本铜损耗以及压圈的损耗与温升均大幅度降低,发电机的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均有提高。
800 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单轴和多轴配置的比较
荆永昌
2014, 47(5): 102-10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02.4
摘要
(
)
PDF
(35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轴和多轴配置需要综合考虑装置性能、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操作的方便性和建设空间的大小。从机组性能、机组配置和环境影响3个方面对单轴布置和多轴布置方式进行分析与比较。机组性能涉及机组总的功率输出、机组总效率,机组辅助电源需求,机组电气损耗和机组轴功率。机组配置涉及占地空间和扩展能力。环境影响涉及CO
2
和NO
x
的排放。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单轴机组适用于对机组性能、NO
x
排放、CO
2
排放、启动要求和扩展可能性要求更高的机组;多轴机组更适用于由于空间局限并且对汽轮机可用性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机组。
火电机组节能发电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
彭祖辉, 孙栓柱, 代家元
2014, 47(5): 107-11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07.5
摘要
(
)
PDF
(12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节能发电调度是中国电力行业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各种类型火力发电机组排序指标的确定是电网调度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火力发电机组节能发电调度排序规则的梳理,以热电联产机组、资源综合利用机组、常规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结合在线监测技术需求,对各种类型机组的监测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火电机组节能发电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的成功研发为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编制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为定量确定机组序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某核电站一期工程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模型试验探讨
王保田
2014, 47(5): 113-11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13.4
摘要
(
)
PDF
(37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环水泵进水流道的合理设计是核电站循环水泵和循环水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依据重力相似准则,对某滨海核电一期工程按照1∶30相似比尺设计了循环水泵进水流道试验模型,进行了流道流量分配、自由表面涡和水中涡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整流措施和消涡装置。研究结果对工程建设具有实际意义,为后续循环水泵进水流道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能源
多状态自适应微电网协调控制器的设计与开发
黄秀琼, 全雯琳, 刘宪明, 井天军, 杨仁刚
2014, 47(5): 118-12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18.4
摘要
(
)
PDF
(24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维持微电网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安全稳定运行,是微电网协调控制的研究难点之一。采用微电网分层控制结构,提出了基于多状态自适应的协调控制策略;结合示范工程的建设要求,开发了可接入高渗透率风光微电网的协调控制器,可根据控制策略协调控制各微电源、储能设备和负荷单元,实现微电网在并网、孤岛、待机、停机等多种状态下平滑切换。编写了微电网元件模拟软件,对协调控制器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该控制器的实用性。
微电网风/光发电功率预测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奉斌, 丁毛毛, 卓伟光, 牛焕娜, 杨仁刚
2014, 47(5): 123-12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23.5
摘要
(
)
PDF
(32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功率的预测是进行微电网能量调度计划制定的前提。运用基于时间序列法的风/光发电功率预测模型,引用等效平均风速概念,以提高风功率预测的准确度;采取在线滚动建模的方式修正基于时间序列法的预测模型,最后运用天气预报信息修正风/光发电功率预测的误差。设计了风/光发电功率预测软件的功能组成结构,制定了包括超短期、扩展短期与短期预测模块的程序流程,应用实例验证了所开发软件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基于掩模经验模态分解的风速组合预测模型
张娜, 王守相, 王亚旻
2014, 47(5): 129-13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29.6
摘要
(
)
PDF
(20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风电预测中,传统的经验模态分解法将风速信号分解为若干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数据分量时,其所得分量可能存在模态混叠现象,影响风速预测的精度。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掩模经验模态分解法和遗传神经网络的风速预测组合模型。首先,通过掩膜信号法(masking signal,MS)对经验模态分解法进行改进,将风速信号分解为频率相对固定、更为平稳的分量。之后,利用遗传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对这些分量进行预测,将各分量预测结果叠加后得到最终风速预测值。通过C++语言编程进行算法实现,采用实际风场数据进行仿真,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计算时间较短,预测精度较高,特别适用于在线超短期(10 min)和短期(1 h)的风速预测,具有实际的工程应用价值。
基于熵权修正的风电机组可靠性模糊评价方法
张穆勇, 霍娟, 芮晓明
2014, 47(5): 136-14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36.4
摘要
(
)
PDF
(13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水平是反映机组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采用可利用率来评价机组的可靠性,但这种方法有时不能准确反映机组的可靠性水平,同时,在机组的可靠性评价中存在一些模糊性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多指标风电机组可靠性评价方法。该方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以机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维修时间、停机次数、功率曲线符合率和可利用率作为评价指标,对机组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在权重设置的过程中,为消除专家的主观影响,根据信息熵原理,通过计算指标数据熵权,与专家权重综合成复合权重,再利用加权平均型算子,计算得到机组可靠性评价结果。根据北方某风电场10台风电机组的2012年度运行数据,运用所提方法,对这些机组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价。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评价机组可靠性水平。
不同电价区内光伏电站的投资策略研究
王淑娟, 赵娜, 李荣华, 李宜真
2014, 47(5): 141-14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41.3
摘要
(
)
PDF
(20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光伏电站的上网电价按区域不同分为3类,因此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光伏项目收益不一定较好。通过建立“资源-发电量”模型和财务分析模型,在不同电价区内,建立起资源与收益的直接相关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Ⅰ类电价区项目收益最好,是投资者首选;除小部分资源较好的区域外,Ⅲ类电价区大部分项目需要额外补贴才能盈利;太阳能资源相同时,电价差异会使项目内部收益率变化0.9%左右;相邻电价区内的项目要获得相同收益时,峰值小时数相差100~120 h。
适应清洁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运营态势指标体系
方印, 张显, 孙乔, 程凯, 卢政麟, 于贺, 李卫东
2014, 47(5): 145-14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45.4
摘要
(
)
PDF
(14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推进清洁能源的跨区交易,需要简洁清晰地展示相关信息,以便交易各方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正确做出交易决策。结合电力市场充裕度的概念及模型,遵循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适应清洁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运营态势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三级评价指标,可展示市场总体态势、市场充裕度、发输用三方制约状况,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风险等,从而能够清楚全面地展示电力市场的运营态势,可为市场交易各方提供较为完备的市场信息。
信息与通讯
基于Linux的变电站综合监测单元样机的设计实现
张凡, 朱永利, 熊海军, 王德文
2014, 47(5): 150-15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50.4
摘要
(
)
PDF
(17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监测单元是实现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通信统一平台化的关键。为了解决当前变电站非标准化设备无法与IEC61850标准监测系统通信的问题,给出了一种综合监测单元样机的系统结构设计方法。基于Linux的嵌入式平台所设计的综合监测单元样机,可完成将MODBUS、IEC 60870-5以及私有协议向IEC 61850标准的转换。针对MODBUS常规监测设备的标准化接入,给出了综合监测单元的数据库设计及其软件结构设计方案;结合实际监测设备的标准化信息及服务模型对其进行了功能测试,验证了样机的设备可靠性及功能完整性。
基于GPRS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的通信改进方法
吴振华, 郎兵, 辛丽玲
2014, 47(5): 155-15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5.155.4
摘要
(
)
PDF
(9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基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中,若数据传输单元(data transfer unit,DTU)长时间不传输数据,易出现“掉线”现象。DTU可通过主动向数据中心发送“心跳包”来增强在线能力,但有些DTU并不具备主动发送“心跳包”的功能。为此,提出在数据中心侧采用间断通信法,即由数据中心不断地询问DTU,从而解决掉线问题,该方法是“心跳包”法的逆向方法。通过编程,间断通信法被集成为数据中心侧故障分析软件(fault analysis software,FAS)的一项功能,使FAS具有增强DTU在线能力的功能。实验测得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电力》编辑部
主编:汤广福 单葆国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未来科技城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区B座315
邮编:102209
电话:010-66603794(编辑部)
010-66603806(广告、发行)
010-62662699-1(技术支持)
传真:010-66603578
国内邮发代号:2-427
国外发行代号:M-276
广告登记证号:京昌市监广登字20190011
新闻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青年编委信息登记表
青年编委信息统计表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论文模板
《中国电力》撰写规范
1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