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电气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Scopus数据库收录
DOAJ数据库收录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
下载中心
新闻公告
出版伦理
同行评议
作者指南
开放获取声明
开放获取声明
许可协议和著作权
联系方式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1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目录
2016, 49(8): 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8.0.0
摘要
(
)
PDF
(68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网
750 kV钢管混凝土变电构架结构关键节点研究
张广平,奚增红,巩良,王淑萍,杨俊芬,杨超
2016, 49(8): 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01.06
摘要
(
)
PDF
(86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钢管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较为合理的结构形式,一般都有很好地经济性。为了在750 kV变电构架结构中大力推广钢管混凝土结构,同时为桥湾750 kV变电站提供设计依据,进行了750 kV钢管混凝土变电构架结构中3种关键节点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类节点均具有较高的强度储备和延性,且破坏形态满足“强节点弱杆件”的设计原则,经依托工程实践总结后可在750 kV变电构架结构中推广应用。
变电站雷击过电流及其对设备传感器的影响
邹振宇,陈博,于玉铭,赵君龙,陈常涛,李可军,娄杰
2016, 49(8): 7-1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07.05
摘要
(
)
PDF
(69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雷击变电站不仅影响到电气设备绝缘的安全性,剧烈的放电过程所产生的强电磁干扰也会对二次设备中的一些敏感器件产生影响。针对变电站雷击过电流问题,利用ATP-EMTP软件建立了合理的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各设备的过电流及过电压幅值。并以GIS局部放电监测装置的传感器为例,利用MagNet软件仿真了雷击过程的电磁干扰对传感器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击产生的过电流在严重的情况下,能产生323 V的感应电压,极易造成传感器损坏。
基于BP网络算法优化粗糙-Petri网的电网故障诊断
高正中,龚群英,刘隆吉,李世光,赵丽娜
2016, 49(8): 12-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12.05
摘要
(
)
PDF
(69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使电网故障诊断的过程更简洁、快速和直观,提出了一种基于BP网络算法优化粗糙-Petri网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首先用粗糙集理论对电网的故障征兆数据进行处理,从冗余的故障信息中约简出最小决策表;然后基于得到的最小决策表提取诊断规则并建立最优的 Petri 网模型,利用 Petri 网处理并行推理的能力来实现高效的电网故障诊断。其中引入神经网络中的BP算法对电网故障诊断Petri 网模型的权值参数进行网络优化训练。电网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找到故障区域,具有较好的快速性、自适应性和一定的容错性。
高电压大容量实验基地接入电网的电压暂降影响研究
张志强,唐晓骏,李晓珺,王晓阳,张波,吕盼
2016, 49(8): 17-2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17.04
摘要
(
)
PDF
(67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国内接入电压等级最高的电器实验基地将接入甘肃天水330 kV电网,开展开关电器动热稳定实验和变压器短路等实验项目,实验期间持续性的短路将引起甘肃电网严重的电压暂降。为了评估电压暂降给系统带来的影响,先对电网考核实验基地接入的标准进行了筛选,并以甘肃电网数据为基础,仿真计算了不同实验项目和不同实验容量的电压暂降幅值,最终根据仿真结果和国家标准分析了电压暂降对继电保护、发电厂辅机、周边敏感负荷设备等的影响。研究结论可用于支撑大容量开关电器短路实验基地接入系统的安全性评估。
750 kV伊库线投运对新疆电网安全稳定特性的影响
李晓珺,张志强,郑超,吕盼,周专,常喜强,王衡
2016, 49(8): 21-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21.05
摘要
(
)
PDF
(70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750 kV伊犁—库车输变电工程2016年建成投运后,将形成环天山西段大环网。针对伊库线投运前后新疆电网潮流分布、安全稳定水平、短路电流水平和小干扰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研究了伊库线投运对重要断面输电能力的提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伊库线的投运实现了南北疆电力互供、水电与光伏互补的格局,降低了伊苏线跳闸后伊犁地区孤网运行风险,提高了南疆电网的功角稳定性和小干扰稳定性,提升了伊犁、库车的外送能力。
输电线路装配式基础应用研究
程永锋,郑卫锋,张强,鲁先龙,丁士君
2016, 49(8): 26-3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26.05
摘要
(
)
PDF
(70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装配式基础作为输电线路全过程机械化施工体系中的一种杆塔基础型式,其结构单件重量轻、现场组装方便,已在线路工程的沙漠及冻土地区得到应用,但有其局限性,尚未开展过装配式基础全面调研分析。通过国内外资料调研、电力行业应用分析、灾后快速抢修中的应用及真型试验等研究,全面梳理装配式基础在输电线路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优化分析建议,为其广泛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钢管角钢组合塔变坡节点承载力研究
鞠彦忠,王海超,张楚楚,王德弘,白俊峰,王新颖
2016, 49(8): 31-3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31.05
摘要
(
)
PDF
(166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钢管角钢组合塔变坡节点特性,对2个相同尺寸、不同加载方式的变坡节点进行静力足尺试验,对受力性能、承载力和破坏模式的分析研究表明,节点破坏模式均为受压端节点板平面外失稳,说明节点板是薄弱区域。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对影响变坡节点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节点承载力随节点板厚度的增大而提高,节点板厚度每增加2 mm,承载力提高5%~9%,当厚度增加到一定限度,承载力提高30%左右,节点板得到充分利用。
±800 kV换流站高端阀厅钢-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顾群,张咪,张玉明,常伟,应捷,申卫华
2016, 49(8): 36-4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36.05
摘要
(
)
PDF
(14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 法)、弹性时程分析法和静力弹塑性法等方法对独立布置的±800 kV换流站高端阀厅采用钢-钢筋混凝土全抗震墙、钢-钢筋混凝土T型截面抗震墙等几种混合结构进行深入的抗震设计研究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除与横向防火墙脱开布置的纵向T型截面抗震墙混合结构在弹性和弹塑性阶段具有良好的承载和变形能力,其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外,其他3种结构模型的扭转效应都比较显著,当地震等灾害来临时,其反应尤为敏感,特别是在强震时,容易引起结构的脆性破坏,严重者甚至会使阀厅结构整体倒塌。从抗震角度,提出±800 kV换流站独立布置的高/低端阀厅采用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选型建议,为后续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站阀厅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扩底参数对原状土掏挖基础抗拔影响的敏感性研究
鲁先龙,郑卫锋,童瑞铭,崔强
2016, 49(8): 41-4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41.04
摘要
(
)
PDF
(66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扩底是提高掏挖基础的抗拔承载性能的常用方法,但随着掏挖基础埋深和扩底直径的增大,扩底部分在基础混凝土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且扩底已成为掏挖基础施工的难点和危险点。选取深径比、基底扩展角和立柱直径3个影响参数,采用Taguchi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9个试验基础,分别在甘肃3个戈壁和1个黄土地基的4个试验场地完成了36个扩底掏挖基础抗拔现场试验。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基于Taguchi方法研究了深径比、扩展角和立柱直径3个因素对扩底掏挖基础抗拔承载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础周围地基土体强度是影响扩底掏挖基础抗拔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戈壁和黄土地基中掏挖基础的抗拔极限承载性能均随深径比、基底扩展角和立柱直径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对基础抗拔承载性能影响的敏感性不同,戈壁地基扩底参数影响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深径比、立柱直径和基底扩展角,而黄土地基扩底参数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基底扩展角、立柱直径和深径比。
电力电缆极限传输长度研究
张磊,郑新龙,高震,彭维龙,林勇,徐政
2016, 49(8): 45-4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45.05
摘要
(
)
PDF
(81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力电缆不同于架空线路,其并联电容很大,导致电容充电电流大,空载运行时引起末端电压升高严重。针对该问题,基于电力电缆的正序模型,采用稳态解析分析方法研究电力电缆极限传输长度。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任何稳态运行下的有损电缆。研究发现电缆空载电压升高对200 km内电缆的限制不大。40 km以内的电缆空载末端电压升高在1%以内,与现场实测的结果相符。充电电流是限制电缆传输长度的瓶颈,然而计算结果表明,0.3补偿度两端点补偿的电缆在长度100 km时的功率因数还可以达到0.94, 比目前大部分工程应用的长度60 km大很多,说明100 km的超长电缆输电线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应用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变压器油中的金属元素
刘松涛,张晶,陈传敏,贾文波
2016, 49(8): 50-5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50.04
摘要
(
)
PDF
(65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量变压器油中金属元素,必须进行油样预处理。为提高样品处理效率,建立了三段微波消解法。将HNO3-H2O2作为消解用酸,结合三段微波消解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了油样中铜、铁元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两元素含量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且加标回收率为97%~101.2%,与DL/T 263—2012《变压器油中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进行对比,经t检验(α=0.05),无显著性差异。微波消解-ICP-AES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测量精度高,将其用于变压器油中金属元素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改进型SVR的电网短期负荷预测
钱志
2016, 49(8): 54-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54.05
摘要
(
)
PDF
(69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的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SVR)预测算法采用人工经验的方法对RBF核函数参数、不敏感系数和惩罚系数等参数进行选取,其性能会因随机选取的参数而变得随机和不确定。人工鱼群算法的初始参数会对整个算法的优化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混沌机制引入常规人工鱼群算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提高种群多样性和全局寻优能力,避免优化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通过实验方法对改进型人工鱼群优化SVR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短期负荷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基于电流计算的同杆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研究
丁建忠,鲍有理,李澄
2016, 49(8): 59-6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59.05
摘要
(
)
PDF
(67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当前双回线故障测距研究匮乏,且易受故障类型约束的弊端,提出了基于电流计算的同杆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该算法不受单回线、跨线故障约束,基于线路的分布参数π型等值电路模型,利用两端电流求解实现测距,测距方程简单易解,不易受系统运行方式和两侧系统参数的影响。PSCAD故障仿真和Matlab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新算法可靠实用,具有优良的测距精度,基本不受过渡电阻和故障类型的影响,适用性强。
新能源
基于相关向量机的风电功率实时预测研究
杨茂,张强
2016, 49(8): 64-6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64.05
摘要
(
)
PDF
(56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能的波动性和随机性给风电功率预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准确合理的预测可以使系统可靠、持续、稳定运行。提出一种基于相关向量机的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相关向量机是在贝叶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概率学习模型,与支持向量机相比,相关向量机具有概率模型稀疏、核函数计算量小等优点。对滚动多步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相关向量机的风电功率预测模型。利用该方法对吉林西部若干风电场进行功率预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模型能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对工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风机齿轮箱振动信号的稀疏傅里叶变换分析
赵洪山,高夺,张健平
2016, 49(8): 69-7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69.05
摘要
(
)
PDF
(104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电机组齿轮箱振动信号的在线频谱分析对信号处理算法的快速性要求很高,提出采用稀疏快速傅里叶变换(SFFT)算法进行风机齿轮箱的频谱分析。SFFT算法主要利用窗函数过滤信号,然后散列傅里叶系数,最后进行定位与估值运算,能快速地计算出信号频谱中k(信号的稀疏度)个拥有最大值的傅里叶系数。该算法结构简单,运行时间相对于信号长度n呈亚线性。通过对风电机组齿轮箱的实际振动信号分析,验证了SFFT算法较之FFT算法运行速度快,非常适合振动信号的在线频谱分析。
基于可及度评估的海上风机机会维修策略
符杨,许伟欣,刘璐洁,赵华,庞莉萍
2016, 49(8): 74-8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74.0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上风电机组的维修费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针对此现象,提出一种将故障维修与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机会维修策略。考虑海上天气情况对维修活动的影响,采用马尔科夫法和动态时间窗描述海上天气状况,提出可及度指标评估海上风电机组维修的可及性。运用蒙特卡洛法模拟部件的随机故障,并选择合适的周期,以周期内成本期望值最小为目标,对仅考虑更换措施以及考虑不完全维修、更换措施的机会维修策略的维修阈值进行优化。以某海上风电机组为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考虑不完全维修、更换措施的机会维修策略对降低海上风电维修成本的效果更为可观,从而证明该策略的有效性。
独立运行微网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冯江华,赵新,苏展,
2016, 49(8): 81-8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81.06
摘要
(
)
PDF
(59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量管理是独立微网系统控制的核心。根据实际调研某边防哨所的基本情况,设计了独立运行微网的系统结构,对含混合储能单元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能量管理系统整体结构,重点对系统功率分配和功率型电池荷电状态调整方法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能量管理策略的可行性。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方法研究及分析
秦睿,甄文喜,陈一悰,马喜平,杨俊,魏博
2016, 49(8): 87-9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87.06
摘要
(
)
PDF
(161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并网逆变器的电流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分析,采用了一种带电网电压前馈和准PR控制的双电流环控制方法,并就其关键的比例谐振控制(PR)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参数设计。为分析该方法对抑制谐波,改善电能质量的作用,建立了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试验,分别研究了在电网正常、电网电压突变、电网含低次谐波3种情况下比例积分(PI)控制和PR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对于研制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风电场联络线非全相运行时的恢复电压研究
王月林,李凤婷,辛超山
2016, 49(8): 93-9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93.06
摘要
(
)
PDF
(61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线路单相接地保护动作后非全相运行的情况,分析了故障相恢复电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风电与常规能源的阻抗特性。在PSCAD中构建了线路非全相运行时的故障相恢复电压模型,仿真研究了故障性质、风机类型、注入容量、线路布置方式和电压等级对恢复电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电与常规能源不同,在风电联络线非全相运行时,风电场正、负序阻抗远大于零序阻抗,引起健全相电流增大,导致电感耦合电压比常规能源大。研究结果可为风电场联络线自适应分相重合闸配置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重合成功率。
提高微网光伏消纳率的价格激励需求响应分层优化方法
马剑,狄开丽,李锐
2016, 49(8): 99-10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99.07
摘要
(
)
PDF
(58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光伏装机比例较高的微网中存在光伏的消纳问题,对负荷的合理调整有助于提高光伏的就地消纳能力,而价格激励需求响应是调整负荷的有效手段。基于分时电价模式下的价格激励需求响应机制,提出了通过优化电价以调节负荷进而提升微网光伏消纳率的方法。在分析了模型的多元非线性性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兼顾发电经济性与光伏消纳率指标的多层优化模型,并通过改进模拟退火算法与混合整数规划算法进行分层迭代求解,最终实现了光伏消纳能力的提升。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不增加需求侧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微网中的光伏消纳率,并提升微网运行的整体经济性。
技术经济
中国工业电力消费隐含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研究
侯建朝,郭娟
2016, 49(8): 106-10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06.04
摘要
(
)
PDF
(18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借鉴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隐含碳排放概念,利用1995—2013年省区能源平衡表测算了省区工业电力消费隐含CO2排放量。采用泰尔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工业电力消费隐含CO2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电力消费隐含CO2排放绩效的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自1995年以来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分析了这种差异及其变化的背后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基于IOWA算子的自主式电力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康义,周一凡,邴焕帅,胡伟,郭健
2016, 49(8): 110-1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10.06
摘要
(
)
PDF
(32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客观反映不同地区的电力发展水平和特点,对地区电力发展水平进行综合量化评估,有必要建立准确、全面地反映地区电力发展总体水平的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客观自主式综合评价的电力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构建了包含6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的通用而完整的电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角度对电力发展进行了描述,利用基于IOWA算子的客观自主式评价方法,建立了电力发展水平评价的线性加权模型,以中国典型省份的电力发展水平为实例进行了算例分析,验证了其指标体系和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考虑分时潮流追踪和最大负荷责任的输电固定成本分摊方法
曹昉,蔡悦,李成仁,尤培培
2016, 49(8): 116-12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0116.05
摘要
(
)
PDF
(17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电网固定成本分摊是输电定价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分摊方法直接关系到输电定价结果的合理性。针对跨区高压输电网固定成本特点,提出了一种考虑分时潮流追踪和峰荷责任的输电固定成本分摊方法;以潮流追踪为基础,分别确定负荷各时刻对线路的功率分配,并以追踪所得各负荷对每一输电元件时段内最大功率分配为依据,从而确定各负荷对系统不同时段的成本分摊;用IEEE30节点算例系统对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表明所提出方法能够更准确合理地反映负荷对输电固定成本的使用情况。
基于大比例新能源输电的受端电网调峰费用测算及补偿机制
白宏坤,周脉玉,尹硕,金亮
2016, 49(8): 121-1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21.05
摘要
(
)
PDF
(22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中州±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天中直流)是“疆电外送”首个特高压直流项目。天中直流工程设计年输送电量440亿kW·h,对实现西电东送、促进更大范围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天中直流为风火打捆输送,风火打捆比例不同会对河南电网运行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新疆电网低谷时段的送电电力大小将直接影响河南电网的调峰运行,并增加河南电网的调峰运行费用。以此工程为例,进行了基于大比例新能源输电的受端电网调峰费用测算及补偿机制研究,以期为相关电价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信息与通信
计及指标关联度的配电通信网规划多维评价模型
郭放
2016, 49(8): 126-12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26.04
摘要
(
)
PDF
(13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并建立了一种计及指标关联度的配电通信网规划多维评价模型,该模型依据配电通信网特点和电力通信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要求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模型考虑指标关联度,将灰色关联度分析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用以确定模糊评价矩阵,解决了评价指标体系权系数和隶属度函数依靠专家经验主观赋值的问题。对某地区配电通信网规划方案进行建模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电力物联网信息化控制中一种高效的认知通信方法
翟少磊,李博,张林山,唐标
2016, 49(8): 130-13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30.05
摘要
(
)
PDF
(13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联网应用于电网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可有效增强输变电设备互联与互控能力。云传输技术是具有很强抗干扰性能的通信方式,可提高电力物联网通信效率与可靠性。将云传输技术应用于电力物联网的无线通信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云传输技术的认知通信方案。该方案在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频域叠加1条附加链路,可实现收发机参数的快速交互,提升电力物联网互联控制的高效与可靠性。
节能与环保
燃煤电厂烟气汞减排技术研究与实践
史晓宏,张翼,赵瑞,陈创社
2016, 49(8): 135-13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35.05
摘要
(
)
PDF
(67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掌握燃煤电厂烟气汞排放的控制技术,三河电厂在300 MW燃煤机组上开展了烟气汞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展炉前煤中添加溴化钙脱汞、静电除尘器前喷射活性炭脱汞、溴化钙添加与普通活性炭协同脱汞和静电除尘器前喷射改性飞灰脱汞等4种脱汞技术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各种脱汞技术都有较好的脱汞效率;入炉煤添加溴化钙脱汞效率达到77.5%,运行费用最低;静电除尘器前喷射溴化活性炭脱汞技术脱汞效率可达到92.6%,运行成本最高。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采用电石渣为脱硫剂的试验研究
李兴华,牛拥军,张利清
2016, 49(8): 140-14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40.04
摘要
(
)
PDF
(99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作为脱硫剂,可变废为宝。某电厂600 MW机组脱硫系统原采用石灰石为脱硫剂,以该电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改用电石渣作脱硫剂的试验研究,分析采用电石渣做脱硫剂后不同pH值对脱硫效率及石膏品质的影响,并对比了电石渣与石灰石作为脱硫剂时的经济性。试验结果表明,将电石渣用作脱硫剂,脱硫效果良好,并可大幅度降低脱硫成本;副产物石膏水分有所增加,需加强脱硫剂的预处理和石膏脱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方案应用
李博,赵锦洋,吕俊复
2016, 49(8): 144-1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44.04
摘要
(
)
PDF
(71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煤种复杂多样,中高灰、中高硫煤在大型燃煤机组应用广泛,在火电污染物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讨论中高灰、中高硫煤种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的适用性以及进行技术路线的总结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对3台燃用中高灰分和中高硫分煤种的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运行数据结果表明,燃用中高灰、中高硫分的煤种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可以使NOx、SO2和粉尘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提出了燃用中高灰分和中高硫分煤种机组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的选择建议。
燃煤电站SCR烟气脱硝系统运行典型故障诊断
何金亮,金理鹏,卢承政,宋玉宝,梁俊杰,方朝君
2016, 49(8): 148-15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48.06
摘要
(
)
PDF
(144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电站SCR烟气脱硝系统运行中典型故障包括脱硝还原剂供应不足、喷氨自动调节品质差、喷氨均匀性差等。为解决此类问题,以某电站SCR烟气脱硝系统为例,介绍了相应整改措施。其主要包括:(1)提高液氨加热蒸汽品质,清理氨系统杂质;(2)优化喷氨自动控制逻辑;(3)热态喷氨优化调整。试验结果表明,整改及优化后该厂脱硝系统故障基本得到消除,还原剂供应量随机组负荷变化而变化,喷氨系统自动控制可正常投运,SCR脱硝反应器出口NOx及逃逸氨浓度达到设计要求且运行平稳,脱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均得到提高。
燃煤烟气中SO3的形成及其控制措施
郭彦鹏,狄华娟,潘丹萍,杨林军
2016, 49(8): 154-15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54.03
摘要
(
)
PDF
(64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烟气中SO3的存在对于燃煤电站运行、周围环境及人体健康均具有严重危害。为有效降低燃煤烟气中SO3含量,在深入分析燃煤烟气中SO3来源及硫酸雾形成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抑制燃煤烟气中SO3生成及有效降低其排放的控制措施,同时分析了各技术的优劣,认为优化脱硝系统操作条件及采用湿式静电除尘器是目前较为有效的2种控制SO3的技术。
燃煤电站SCR烟气脱硝CFD技术的研究进展
赵大周,刘沛奇,何胜,郑文广
2016, 49(8): 157-16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57.05
摘要
(
)
PDF
(85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技术虽然应用广泛,但催化剂磨损、堵塞及还原剂与烟气混合不均等问题时有发生,CFD技术可多角度模拟现场情况,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国内外燃煤电站SCR烟气脱硝CFD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在SCR烟气脱硝模拟中的应用情况,其主要领域包括:流场模拟、组分浓度场模拟、气固两相流模拟、化学反应模拟等。指出合理均匀的流场是整个SCR系统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耦合详细反应机理的SCR模型与锅炉燃烧、SNCR等模型的联合模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5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机节能改造
郭新海,李建锋,王贵良,冷杰,吕磊,祁月琴,吕宏奇,吕俊复
2016, 49(8): 162-16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62.05
摘要
(
)
PDF
(87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因其具有的优良特点适应中国国情而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煤粉锅炉相比,其特殊的燃烧方式使其必须采用高压头的一次风机与二次风机,造成流化床锅炉电站厂用电率较高。为了提高某135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机的效率,对该风机进行了技术改造,即通过在该风机原有叶片中间增加小叶片的方式来提升其效率。改造前后风机性能测试数据表明,改造后风机的流量与效率提升明显,其转速越低,风机性能提高幅度越大。
发电
高碱煤燃烧过程中屏式过热器分层结渣机理研究
谭厚章,魏博,王学斌,王毅斌,阮仁晖,胡中发
2016, 49(8): 167-17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67.05
摘要
(
)
PDF
(22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的准东煤储量巨大,但由于其Na、Ca含量较高,燃烧准东煤的锅炉炉膛出口过热器表面上结渣和沾污问题严重。为了阐明其结渣机理,对某350 MW锅炉出口屏式过热器(烟气温度1 000 ℃左右)的焦样进行分析,发现焦体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不同层焦样中元素含量明显不同,化合物形态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于在焦体发展过程中,随着沉积表面温度逐渐升高,焦体的灰颗粒之间发生差异较大的物理化学反应而形成的。通过对不同层焦样的化合物形态进行整理并详细分析,最终提出了各层不同化合物的形成机理。
低NOx切向燃煤锅炉炉膛配风模拟
刘福国,王海超
2016, 49(8): 172-1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72.06
摘要
(
)
PDF
(19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优化低NOx切向燃烧锅炉炉内风粉分布,建立了切向燃烧锅炉炉内风粉分布的监测模型,得到炉膛主燃烧区和燃尽区等局部区域过剩空气系数与风箱-炉膛出口差压、二次风挡板开度以及磨煤机风煤流量等参数的关系;基于该模型,开发了炉膛风粉分配模拟系统,对一台实际运行锅炉的风粉分布状态进行了改进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配风方式有利于减少送风机电耗,提高煤粉的燃尽度。
600 MW超临界机组启动过程优化
余德忠
2016, 49(8): 178-18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78.03
摘要
(
)
PDF
(14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满足电网对机组频繁和快速的启停的需求,对某电厂2×600 MW超临界发电机组启动过程的节点进行调整,包括采用适度开启高压调节阀、优化蒸汽参数和调整凝汽器真空等措施,优化机组的运行方式。采用这一优化方式,提高了机组启动安全性及机组启动成功率,缩短了机组启动时间,节约了启动燃油量及厂用电量,不仅满足了电网的需求,也为电厂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速磨煤机出口温度提高的安全性评估及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章良利,沈利,陶军,王准,裘立春
2016, 49(8): 181-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8.181.04
摘要
(
)
PDF
(31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厂在制粉系统实际运行中,需要部分加入冷风以调节磨煤机出口温度,因此合理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对ZGM型中速磨煤机出口温度提高后的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估,主要是通过磨煤机出口煤粉管的一氧化碳浓度、磨辊轴承润滑油温度和燃烧器喷口壁温的变化趋势这3个方面进行衡量。基于磨煤机在安全运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磨煤机出口温度提高后对制粉性能和燃烧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对制粉性能和燃烧都有好处,但应有一定的温度限值,以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电力》编辑部
主编:汤广福 单葆国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未来科技城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区B座315
邮编:102209
电话:010-66603794(编辑部)
010-66603806(广告、发行)
010-62662699-1(技术支持)
传真:010-66603578
国内邮发代号:2-427
国外发行代号:M-276
广告登记证号:京昌市监广登字20190011
新闻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青年编委信息登记表
青年编委信息统计表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论文模板
《中国电力》撰写规范
1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