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18
    目录
    目录
    2016, 49(1):  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1.0.0
    摘要 ( )   PDF (15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稿
    循环流化床燃烧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岳光溪,吕俊复,徐鹏,等
    2016, 49(1):  1-1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01.13
    摘要 ( )   PDF (40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自1980年起步,经历了35年的努力掌握了先进的循环流化床设计理论,形成了从小容量的蒸汽锅炉到大型超临界发电锅炉的系列容量产品,控制了中国市场,并走向世界。面临国内复杂的煤种和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中国科技人员和工程师突破了循环流化床流态设计的范围,形成了高可用率、低厂用电率的第二代循环流化床技术,并正在向超低排放的第三代技术发展。
    发电
    中国300 MW等级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与煤粉锅炉机组可靠性对比与分析
    李建锋,周宏
    2016, 49(1):  14-1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14.05
    摘要 ( )   PDF (10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定量分析中国已经投运的300 MW等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与煤粉锅炉机组在可靠性方面的差异,对中国大部分现役的300 MW等级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和煤粉锅炉机组可靠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比较了两种锅炉机组的综合可靠性指标及停运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的可靠性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非计划停运次数由2011年2.48次/(台?年)迅速降低至2014年的不到0.75次/(台?年),强迫停运次数及等效强迫停运率也分别从最高的2011年1.97次/(台?年)及3.7%降至2014年的0.62次/(台?年)及1.18%,但与煤粉锅炉机组相比,非计划停运次数台年均值、强迫停运次数台年均值及等效强迫停运率分别高0.30次、0.20次及0.87%;平均非计划停运间隔小时低6 158.90 h。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的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再热汽温的控制
    杨新民,吴恒运,茅义军
    2016, 49(1):  19-2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19.04
    摘要 ( )   PDF (10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安源电厂66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再热蒸汽温度各种调节手段的单一因素变化时的静态特性分析,提出了一、二次再热蒸汽温度的控制方案,现场运行情况表明,该控制方案能满足机组在全负荷及RB工况的运行要求。
    200 MW富氧燃煤电厂制粉系统及磨煤机参数研究
    廖海燕,张维,余学海,吴东梅
    2016, 49(1):  23-2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23.05
    摘要 ( )   PDF (13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空气-富氧燃烧兼容运行的大型富氧燃煤电厂制粉系统参数选择和磨煤机选型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和分析。采用设计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高CO2气氛对磨煤机及制粉系统参数的影响,获得了典型煤种在200 MW机组空气-富氧兼容条件下磨煤机出口温度、煤粉细度、通风量和煤粉管道流速等参数。综合考虑堵粉、腐蚀和防爆等情况,一次风氧分压控制在18%,烟气冷凝器出口含水率限制在5%以下,富氧干循环方案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在77~80 ℃为宜,湿循环方案磨煤机出口温度在95~100 ℃为宜。通过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参数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关防磨、防漏、防腐措施。研究结果实现了空气-富氧燃烧兼容运行下制粉系统和磨煤机关键参数的匹配。
    基于煤粉流速测量的燃烧控制系统分析和优化设计
    郑伟,王超,赵猛,张伟伟
    2016, 49(1):  28-3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28.05
    摘要 ( )   PDF (16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诸多燃煤电站锅炉运行均存在燃烧不稳、燃烧效率低甚至锅炉泄漏等现象,这些现象均与煤粉管道中煤粉流速有直接关系。为了准确测量煤粉流速,探明煤粉流速对锅炉燃烧的影响规律,以某燃煤电厂中一台磨煤机为实验平台,在其2号和3号煤粉管道上安装了基于静电法和相关测速原理的静电传感器,来测量煤粉流速。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以及与DCS火检监视系统相关参数的对比,验证了各煤粉管道间煤粉流速的失衡,也说明了不同煤粉流速对锅炉燃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基于煤粉流速的燃烧控制和优化方案。
    火电厂高温高压汽水管道动应力分析及优化
    赵星海,翟松
    2016, 49(1):  33-3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33.04
    摘要 ( )   PDF (11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火电厂高温高压汽水管道的安全性,针对管道振动和动载荷引起的动应力进行理论研究,并对水击现象进行频谱分析,找出减小动应力的措施。以某电厂600 MW机组主蒸汽管道的汽锤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有限元管道模型,对汽锤动载荷产生的动应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汽锤动载荷产生的动应力远远大于管道的静应力。通过积极治理管道振动现象,增设阻尼器来减弱动载荷的冲击作用,调整管系的固有频率来避开外界激振等措施,可实现减小动应力的目的。
    稠油污水蒸发前除硅及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王璟,毛进,赵剑强,王金磊,蒲平,郭维忠,李亚娟
    2016, 49(1):  37-4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37.07
    摘要 ( )   PDF (13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污水是油田地区建设热电厂的重要水源,其温度、含盐量、SiO2和有机物浓度较高。为了使用蒸发脱盐工艺处理稠油污水,采用化学反应和强化混凝技术进行了除硅、除有机物的研究,以降低蒸发器结硅垢的倾向并提高蒸发产水水质。试验结果表明,联合投加Ca(OH)2、MgCl2?6H2O及净水剂PAC、PAM,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出水全硅可降至25.5 mg/L,全硅去除率为89.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结果显示,稠油污水及预处理出水中主要有机物成分均为有机酸、含氮化合物,预处理对有机酸类有明显去除,但对挥发性有机物影响不大。
    MBR工艺中膜系统污染与堵塞的研究
    毛进,李亚娟,刘亚鹏,等
    2016, 49(1):  44-4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44.05
    摘要 ( )   PDF (19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节约水资源,城市中水正逐步用作电厂补充水。为防止可能带来的污染,启用膜生物反应器(MBR)成为目前首选。通过对某电厂长期运行的MBR系统膜组件进行污染物成分分析及电镜分析,研究了浸没式MBR膜系统主要污染物及运行周期对膜污染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浸没式MBR膜系统主要为有机物污染,随运行时间增加,污染物形成密实且不可逆堵塞层,导致膜孔隙窄化、膜系统化学清洗效率降低。建议缩短膜系统化学清洗周期、优化清洗工艺,并应在膜系统跨膜压差明显增高初期对膜组件进行化学清洗,以达到良好的清洗效果。
    001×7阳树脂溶(浸)出有机磺化物氧化分解特性研究
    王少龙,吴春华,等
    2016, 49(1):  49-5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49.04
    摘要 ( )   PDF (8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投入运行后,部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水及大型火力发电厂炉水中的SO42-含量显著上升。为找出其中的原因,利用离子色谱对某001×7型阳树脂溶(浸)出物中有机磺化物的氧化分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树脂溶(浸)出物中有机磺化物会被氧化剂氧化分解出SO42-,随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氧化分解作用呈上升趋势。水中Fe3+是这种氧化分解作用的催化剂。同时,给出了阳树脂溶(浸)出溶液中有机磺化物可转换成SO42-最大值的估算方法,用以判断阳树脂溶(浸)出有机磺化物的稳定性。
    火电厂热控系统防雷与抗干扰技术研究及应用
    华国钧
    2016, 49(1):  53-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53.06
    摘要 ( )   PDF (28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归类统计大量火电厂控制系统故障案例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雷电、接地、电场、磁场等引起的热控系统故障原因,针对使用常规方法而无法有效地解决的干扰问题,提出了采用抗干扰防护器和非电磁测量传感器实现热控系统抗干扰方案,并成功研发了系统软硬件设备。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干扰信号的抑制,可为今后从事这方面课题研究与应用的专业人员鉴用。
    100%流量旁路系统在联合循环机组中的作用
    司派友
    2016, 49(1):  59-6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59.06
    摘要 ( )   PDF (12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上100%流量旁路系统的功能及必要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分析了100%流量旁路在联合循环机组启动、停机及甩负荷或跳闸的事故工况下所发挥的作用。采用新手段获得的数据提高了旁路的控制性能并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从而得出因100%旁路容量自动化程度更高,故而对设备自身及配套辅助设备的性能要求相应更高的结论。另外从旁路自身性能及配套辅助设备性能等角度分析了100%旁路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并结合实际验证了对机组运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求从设计阶段加以核算。
    600 MW超临界机组无热源冷态启动设计与成功应用
    方世清,黄俊
    2016, 49(1):  65-6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65.04
    摘要 ( )   PDF (17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某厂单台5号机组在无外界热源条件下的冷态启动问题,在A磨煤机入口风道设计安装微油加热空气预热系统,从而获得了磨煤机干燥热风,利用等离子体点火技术实现锅炉点火,点火初期利用压缩空气对空气预热器吹灰,利用锅炉自产蒸汽,解决机组冷态启动过程中所必需解决的空气预热器吹灰、给水热力除氧、汽轮机轴封用汽、汽泵冲转等方面的蒸汽需求,成功实现取消启动锅炉,实现单台机组的冷态启动,节省燃油,降低启动能耗,并在点火初期即投入了电除尘。该研究成果对节约火电建设投资、降低火电运营成本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电网
    MOA在多脉冲冲击下老化性能研究
    李鹏飞,杨仲江,曹洪亮,赵军,王祥
    2016, 49(1):  69-7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69.06
    摘要 ( )   PDF (35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ZnO压敏电阻是电力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的核心器件。ZnO压敏电阻受潮是影响其性能蜕变的重要因素。借助湿热箱和多脉冲平台,研究ZnO压敏电阻在受潮条件下的性能变化。结果显示:受潮时压敏电压(U1mA)超出±10%标准范围的速度是干燥时的3倍,30%的合格样品在一次多脉冲冲击后失效。干燥时多脉冲冲击下U1mA与泄漏电流(IL)均呈现平稳期减短,末期变化速度增快的趋势。通过ZnO压敏电阻的理化特性分析发现,压敏电阻受潮后水分子进入晶界层发生化学反应,使具有双肖恩特基势垒结构的晶界层发生畸变。多脉冲冲击下,其内部晶粒热导率急剧下降,部分热导性能较差的晶界首先发生热平衡状态转变,晶界区电荷量产生变化,最终伏安特性发生蜕变。
    一种新的阻尼正弦原子分解算法辨识SSO模态参数
    郑志萍,吴军,杨武盖,岑炳成,柯丽娜
    2016, 49(1):  75-7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75.05
    摘要 ( )   PDF (19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多数线性化方法难以实现对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模态参数的有效辨识,提出了基于改进入侵杂草优化(invasive weed optimization,IWO)算法优化的阻尼正弦原子分解算法。该方法根据次同步振荡信号特点构造过完备阻尼正弦原子库,引入混沌序列、选择机制、小生境分类策略以及矢量跟踪思想对IWO算法进行改进,利用改进后的IWO算法对传统的匹配追踪算法(matching pursuit,MP)进行优化,通过原子分解得到最佳阻尼正弦原子,将最佳阻尼正弦原子转换为次同步振荡信号的模态参数,即可实现对次同步振荡模态参数的有效辨识。算例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时频特性,辨识精度高,适用于扰动源定位、故障诊断等领域。
    采用HHT变换方法对线缆耦合雷电波特性的分析
    陈则煌,张云峰,周中山,曹洪亮,
    2016, 49(1):  80-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80.05
    摘要 ( )   PDF (19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缆耦合雷电波形成感应电压会给电力设备带来损害。使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对室外线缆耦合的近距离云闪辐射的电磁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线缆耦合的云闪辐射雷电波呈阻尼振荡,其频谱主要集中在2 μs内。通过HHT变换,线路耦合的雷电波能量主要集中在1.65~3.2 MHz和3.5~6.5 MHz,而使用FFT变换得到的线缆耦合的能量集中在5~9 MHz。与FFT相比,HHT变换得到的频谱结果更详细,因此适合分析线缆中耦合的雷电波。
    基于MAPSO优化的智能配电网大面积断电供电恢复
    赵凤贤,吴静,孙丽颖
    2016, 49(1):  85-9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85.06
    摘要 ( )   PDF (21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含分布式电源的智能配电网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时,必须尽快制定供电恢复计划,减少停电面积。在保证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考虑以甩负荷最少及开关操作次数最少两方面因素建立含分布式电源的智能配电网供电恢复模型,提出采用多智能体粒子群优化算法快速恢复孤岛外非故障断电区域负荷供电。该算法在二进制粒子群优化算法基础上引入Multi-Agent概念,每一个Agent相当于一个粒子,通过粒子Agent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操作使其快速有效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算例结果证明了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相对值法的区域电网停电事故自组织特性分析
    于群,石良,郭剑波,贺庆,易俊
    2016, 49(1):  91-9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91.05
    摘要 ( )   PDF (18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到电网的规模处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给出了用电网总装机容量对损失负荷取相对值,来分析电网停电事故自组织临界特性的方法。通过对东北、西北电网1981—2002年和1981—2010年2个时间段内停电事故数据相对值的分析,不同历史时段的大规模停电事故服从幂律分布,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区域电网具有自组织临界性的典型特征。该方法用于事故损失数据处理后,排除了电网随时间生长对自组织临界特性的影响因素,便于以事故损失数据对电网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同时还可以对不同规模的电网事故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得出的宏观结果可以供电网的调度运行及规划部门参考。
    重庆地区中长期负荷特性和预测方法研究
    雷绍兰,李山,蒋东荣,刘欣宇
    2016, 49(1):  96-10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096.06
    摘要 ( )   PDF (23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存在多个影响因素的中长期电力负荷,采用常规灰色模型GM(1,1)进行中长期预测不能获得较好的预测精度。提取了中长期负荷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的生产总值和年总用电量建立了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MGM(1,2)。为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建立了常规灰色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2)的预测精度优于常规灰色模型GM(1,1)。
    3类节能导线性能对比与适用范围
    万建成,董玉明,刘龙,刘臻,黄彭
    2016, 49(1):  102-10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02.07
    摘要 ( )   PDF (23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网建设的发展,国内导线设计制造技术发展迅速。针对钢芯高导电率硬铝绞线、铝合金芯高导电率铝绞线和中强度铝合金绞线3类新型节能导线的技术特性,开展了性能对比与适用范围研究。结合导线电气、机械性能开展了性能对比;结合导线耐张线夹、接续管方案开展了配套金具对比;结合杆塔塔头间隙和杆塔荷载开展了杆塔影响研究;结合施工机具、放线和压接开展了导线施工技术研究;综合上述研究结论给出了3类新型节能导线的应用指导意见。
    基于分布式多层体系的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智能实时监测系统
    冯智慧,宋春燕,张广洲,何德,胡大栋,毛西吟,陈拥军
    2016, 49(1):  109-11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09.05
    摘要 ( )   PDF (24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目前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工作的实际需求,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电磁环境监测现状,将分布式架构引入电网电磁环境管理领域,设计了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智能实时监测系统整体架构和功能体系,有效解决了电网建设与公众之间的矛盾。通过在国内某省电力公司试点工程中应用证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组监测数据分析,工频电磁场值远低于国家推荐的标准值,整体处于安全水平,该系统对于科学宣传电磁环境、协助解决电磁环境纠纷问题起到辅助支撑作用。
    论直流换流站交流滤波器与并联电容器分组容量关系
    程改红,康义
    2016, 49(1):  114-11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14.05
    摘要 ( )   PDF (26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直流换流站无功补偿配置方案的经济性,必要时可考虑交流滤波器组和并联电容器组采取不同分组容量配置的方案。通过对国内已投运直流工程无功配置方案的总结对比,重点对换流站内交流滤波器组与并联电容器组分组容量的相对关系及合理性进行探讨。结合位于送端火电系统和水电系统的直流换流站以及受端系统的直流换流站运行条件,研究采取交流滤波器与并联电容器分组容量差异化设计以优化无功配置方案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直流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直流融冰及无功功率补偿系统研究
    杨刚,杨奇逊,张涛,王皆庆,梅红明,刘树,文晶
    2016, 49(1):  119-12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19.08
    摘要 ( )   PDF (45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提升融冰装置性能,研究了兼备STATCOM动态无功功率补偿以及线路直流融冰功能的系统。该系统采用双链式STATCOM拓扑结构,采用动态无功电流跟踪技术以及中性点偏移的控制方式,实现动态无功功率支撑与线路直流融冰等双重功能。首先介绍了该直流融冰系统的结构,并详细研究了系统控制策略,根据系统应用的不同功能对其输出功率进行分析,同时搭建了基于EMTDC/PSCAD仿真模型对控制策略进行验证。最后,以12 MW直流融冰兼STATCOM系统为例制作了样机进行实验,论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110~35 kV变电站设备利用效率研究
    张彦,高华
    2016, 49(1):  127-13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27.06
    摘要 ( )   PDF (33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已有电力设备利用效率,对优化电网规划方案和实现精益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历史时段内某省110~35 kV变电站负载率和间隔使用率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变电站轻载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剖析了导致轻载变电站长期存在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轻载变电站,提出了合理选择首期建设规模、对轻载变电站进行改造、加强前期工作、协同建设各级电网等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措施建议。
    信息与通信
    卫星模拟器在电力时间同步系统检测中的应用
    张少辉,滕玲,高强,孙凤杰,邢泽超
    2016, 49(1):  133-13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33.03
    摘要 ( )   PDF (15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环境中创造真实的卫星接收条件存在很多困难,卫星模拟器可以代替卫星接收机模拟出卫星信号。从理论上分析了卫星模拟器代替卫星接收机进行实验检测的优势,分别以不同的时间同步输出信号为基准,测试比对卫星接收机与卫星模拟器在电力时间同步系统检测中的时间精度,二者差值为10~15 ns,实验结果表明电力系统时间同步检测中,在考虑卫星模拟器带来误差的前提下,卫星模拟器可以代替卫星接收机完成实验检测。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业务应用平台接口设计
    许鹏,孙毅,石坤,叶涵
    2016, 49(1):  136-14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36.05
    摘要 ( )   PDF (11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智能用电业务的数据基础和交互核心枢纽,需要克服数据异构性、通信差异性的交互平台。在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架构和各业务应用平台功能的数据交互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95598门户服务网站、电能服务管理平台、智能楼宇与智能小区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等智能用电相关业务平台进行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交互接口设计,提出一种在现行平台构架下,业务平台间可行的信息交互方式,为下一步智能用电业务开展和实用化推广提供研究基础,并就目前的发展环境和趋势提出了未来用电平台接口的发展方向。
    节能与环保
    波纹板式SCR催化剂性能检测及其失活原因分析
    孟小然,,王金秀,陈进生,于艳科,,陈衍婷,
    2016, 49(1):  141-1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41.05
    摘要 ( )   PDF (16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催化剂性能检测对火电厂烟气脱硝运行和管理有重要意义。选取了某电厂运行23 500 h的波纹板式催化剂(旧催化剂)和同品牌新催化剂,采用XRF,XRD,H2-TPR,DRIFT等手段进行微观性能表征并测试了其活性。结果表明:与新催化剂相比,旧催化剂中Fe、K、Na和Mg等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多,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下降了38.7%和14.3%,氧化还原性能和Bronsted酸性位数目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脱硝效率由原来的96.2%下降为91.3%,活性系数下降25.3%;烟气飞灰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毒害作用是催化剂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指出:波纹板式催化剂易被飞灰堵塞,应保持催化剂吹灰装置良好运行,并利用机组停运机会对催化剂进行清灰,以提高脱硝效率和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
    SCR脱硝系统最低连续喷氨温度的研究
    姚宣,郑鹏,郑伟
    2016, 49(1):  146-15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46.05
    摘要 ( )   PDF (13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国内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机组普遍存在低负荷停止喷氨的问题,脱硝装置停运工况所对应的烟气温度称之为最低连续喷氨温度。出于技术保护的目的,以往引进国外技术的催化剂制造商得不到此温度的计算方法。为此,从硫酸氢铵(NH4HSO4)的生成机理出发,分析了NH4HSO4的结露过程,并结合催化剂的微孔毛细管冷凝现象,提出了一种计算最低连续喷氨温度的方法,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工程实践有很好的耦合度。同时,根据烟气成分、脱硝效率、NOx入口浓度对最低连续喷氨温度的影响,结合运行经验,提出了“欠氨运行”概念,用以指导工程实践和脱硝系统的运行。
    平板式脱硝催化剂抗磨损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
    晏敏,朱跃,陈进生,宋小宁,杜振
    2016, 49(1):  151-15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51.06
    摘要 ( )   PDF (43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高灰型布置脱硝装置中,催化剂长期经受烟尘的冲刷,催化剂的抗磨损强度关系到催化剂的使用性能。现有行业标准中蜂窝式催化剂的磨损强度试验方法为石英砂法,平板式催化剂的磨损强度试验方法为研磨法。为进行比较,对不同催化剂生产厂家生产的平板式催化剂分别采用研磨法和石英砂法进行了催化剂的磨损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结合2种试验方法来综合评判平板式催化剂的抗磨损特性更具实际指导意义;试验风速对平板式催化剂石英砂加速磨损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实际操作中应适当选择。
    火电厂烟气SCR脱硝尿素催化水解制氨技术研究
    孟磊
    2016, 49(1):  157-16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57.04
    摘要 ( )   PDF (16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尿素水解制氨技术安全性较好,能耗水平较低,但系统响应速率较慢,难以适应SCR烟气脱硝要求。为此,研究出一种尿素催化水解制氨新技术。介绍该技术原理、工艺流程和控制策略,并且对几种尿素制氨技术进行了综合对比;以成功应用于大唐长春第二热电厂6号机组脱硝工程尿素催化水解系统为例,介绍该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尿素催化水解制氨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低能耗尿素制氨新技术,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新型复合保温隔声管道包扎结构研究
    罗保顺,王树帅,江长征,蒋昭旭,郭宇春
    2016, 49(1):  161-16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61.05
    摘要 ( )   PDF (20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常用的管道隔声手段通常采用管道外壁包扎隔声材料的方法。此类管道隔声包扎结构高频隔声效果较明显,但在低频,当波长大于材料厚度10倍以上时,管道与包扎材料层易产生共振而使隔声性能显著下降。提出了一种在不改变原始包扎厚度与保温性能的基础上能够显著提高低频隔声性能的双层分立式复合保温隔声包扎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保温隔声管道包扎结构低频隔声性能差的问题。
    换流变电站可听噪声频谱分析与控制技术
    张国英,刘辉,谢连科,臧玉魏,马新刚,张永
    2016, 49(1):  166-17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66.08
    摘要 ( )   PDF (69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换流变电站可听噪声对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将作业人员职业接触噪声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对国内不同电压等级换流变电站内换流变压器、换流阀厅、平波电抗器、交流滤波器等作业人员职业接触噪声进行了现场测量与频谱分析。结果表明,换流变电站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中低频,50 Hz偶数倍频上线谱声压级突出,频率集中在100~1 000 Hz频率范围内,除阀厅在高频部位能量仍然较高外,其他作业场所噪声在频率高于5 kHz后,声压级几乎下降至50 dB以下。基于此特点,从声源控制、隔声控制与人员防护3个方面提出了噪声控制措施。
    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对电力发展的要求及影响分析
    程路,邢璐
    2016, 49(1):  174-1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74.04
    摘要 ( )   PDF (17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承诺到2030年左右C02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对该目标的内在要求以及对能源电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实现碳排放尽早达峰并降低峰值,关键在于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以及清洁电力的发展。支撑该目标,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将分别达到50%和39%,通过电网跨区输送消纳的可再生能源占利用总量的40%。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研究
    赵良,白建华,辛颂旭,张晋芳
    2016, 49(1):  178-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6.01.178.07
    摘要 ( )   PDF (24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可再生能源比重偏低,能源发展面临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未来较长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能源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应对能源需求增长、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实现清洁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分析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和中长期能源需求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目标、重点、时序和消纳市场,提出了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措施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