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7-05
    目录
    目录
    2021, 54(7):  0-0. 
    摘要 ( )   PDF (14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安全新战略路径设计与规划推演关键技术专栏
    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背景下青海能源需求预测及清洁化发展对策
    李红霞, 张祥成, 李芳, 张海宁, 李楠, 马雪
    2021, 54(7):  1-10,2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7277
    摘要 ( )   HTML ( )   PDF (37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年青海省获批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并于同年提出《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以绿色、高效和安全为总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中国能源清洁转型与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背景下,开展青海能源需求预测及清洁化发展对策研究。首先,分析青海省清洁能源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然后,通过双变异差分进化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DMDE-BPNN混合预测模型;分析青海省典型水平年能源需求预测结果,探讨青海省能源清洁化发展对策。
    “新基建”对中国“十四五”电力需求和电网规划的影响分析
    余潇潇, 宋福龙, 周原冰, 梁海峰
    2021, 54(7):  11-1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10049
    摘要 ( )   HTML ( )   PDF (32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中国已将“新基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立足于高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十四五”期间,为了实现疫情后经济复苏,实现创新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将成为投资重点。“新基建”中5G基站、大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基础设施布点密集,能耗密度大,大规模发展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冲击大。对“新基建”各类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发展趋势进行展望,重点对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新基建”的能耗模型进行分析建模,量化分析“十四五”期间“新基建”对中国电力需求和电网发展的影响,为科学开展能源电力“十四五”规划提供参考。
    基于时序运行模拟的新能源配置储能替代火电规划模型
    任大伟, 金晨, 侯金鸣, 肖晋宇, 杜尔顺, 周原冰
    2021, 54(7):  18-2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9017
    摘要 ( )   HTML ( )   PDF (30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风电、光伏自身成本不断下降,经济性上逐步具有替代火电的条件,同时,随着风电、光伏替代火电规模的增加,系统需要引入储能来应对系统不断增强的净负荷波动。为更加科学地量化评估新能源配置储能替代火电的经济性和规模,首先建立计及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基于精细化时序曲线运行模拟的电源和储能联合优化规划模型,以系统总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考虑投资决策约束和运行约束,统筹优化不同成本情景下的电源和储能容量,提出新能源配置储能替代火电的经济性分析流程。其次,基于以上模型方法,优化计算某区域电网高、中、低3种成本情景下的电源和储能容量,并分析不同成本情景下新能源配置储能替代火电的演变过程。最后,提出新能源配置储能不同程度替代火电的条件。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演化进程中核电与新能源协调发展策略
    郑宽, 徐志成, 鲁刚, 张富强, 冯君淑, 张晋芳
    2021, 54(7):  27-3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7278
    摘要 ( )   HTML ( )   PDF (36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能与新能源作为非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巨大挑战,核电出力稳定、转动惯量大,可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提供必要的电力、电量和转动惯量支撑。针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演化进程中核电、新能源及其他电源的协调发展问题,统筹考虑系统规划与运行层面的相互影响,基于电力系统规划软件GESP及电力系统随机生产模拟软件GridView,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模型,提出中国未来核电与新能源的合理发展规模和布局;考虑核电与其他电源以不同方式参与电网调峰对新能源消纳及系统运行经济性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促进核电与新能源协调运行的策略建议,为促进中国核电与新能源有序健康发展、深入推动能源转型提供决策支撑。
    基于细分行业用能结构特征的“十四五”电能替代电量规划
    唐伟, 徐朝, 单葆国, 张煜, 吴鹏, 贾跃龙, 张春成, 谭清坤
    2021, 54(7):  36-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5159
    摘要 ( )   HTML ( )   PDF (32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能替代”战略的实施,推动了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中国未来能源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中国终端能源消费及能源供应情况进行分析,梳理了电能替代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行业用能特征的电能替代基准年理论潜力测算模型。其次,耦合规划期政策、技术等因素,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电能替代潜力测算方法。再次,基于潜力测算提出“十四五”期间替代电量规划方法。最后预判电能替代发展趋势。依托该模型方法,预判“十四五”期间国网经营区电能替代潜力超1万亿kW·h,替代规划电量约5000亿kW·h。研究可为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电网企业科学开展电能替代工作提供支撑。
    电网
    一种面向配电网负荷恢复力提升的多能源供需资源综合配置优化方法
    朱溪, 曾博, 徐豪, 刘教民
    2021, 54(7):  46-5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3067
    摘要 ( )   HTML ( )   PDF (37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极端天气影响下的配电网终端负荷恢复力提升问题,展开了考虑飓风灾害影响的多能源供需侧资源综合优化配置方法研究。首先,基于产消者集群的概念,构建了配电网中分布式能量耦合元件模型及终端用户的负荷特性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多能供需资源调用成本最小为目标,进一步构建基于移动应急发电机、分布式能量耦合设备和需求响应资源的城市电网应急优化配置的二阶段鲁棒优化模型,并通过引入保守度可调的不确定区间构建在飓风灾害下的配电线路的毁伤度模型。针对所建模型特点,采用列约束生成算法(C&CG)对其进行高效求解。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以IEEE 33节点配电网为例进行仿真分析,所得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多能源背景下的供需侧资源可以更经济有效地改善极端天气时配电系统负荷恢复能力。
    面向工业园区的供水-供能耦合系统鲁棒规划方法
    刘志松, 王涛, 冯艳, 刘笑洋, 高宁, 王程
    2021, 54(7):  56-6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6326
    摘要 ( )   HTML ( )   PDF (41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和高效能源转换技术的不断涌现,电、天然气、热等能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使得供能系统呈现多能耦合发展趋势。水是能源生产和转化过程中最必需的物质之一,而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运行依赖于电能驱动,使得供能系统和供水系统存在双向耦合关系。以工业园区为对象,综合考虑其水资源及多种能源需求,针对工业园区供水-供能耦合系统规划开展研究,采用典型场景建立了基于多场景的水-能耦合协同规划模型。同时,考虑园区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出力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供水-供能耦合系统的鲁棒规划方法,保障了供能、供水的可靠性。采用列和约束生成算法求解建立的鲁棒规划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该联合规划可有效提升供水-供能联合系统的灵活性,并降低能源和资源系统的规划投资及运行成本。
    覆冰导线舞动方程的建立及求解策略
    刘辉, 马增泰, 林济铿
    2021, 54(7):  67-7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3002
    摘要 ( )   HTML ( )   PDF (41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架空导线的覆冰舞动是导致线路跳闸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如何准确地描述其位移与频率的舞动规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拉格朗日原理建立了包括垂直、水平以及扭转的3自由度的舞动运动方程,使用模态摄动法描述导线舞动时各微元的相对位置关系,考虑到覆冰导线大幅舞动的几何非线性,使用Newmark-β法结合Newton-Raphson迭代求解覆冰导线舞动运动方程,并提出了有效的求解算法。由算例获得的舞动位移幅值及频率的数值解与实测值较为接近,从而证明了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覆冰导线舞动是一种以垂直运动为主的自激振动,其舞动频率十分接近于覆冰导线体系垂直振动的固有频率。在覆冰导线舞动的应变模型与气动力系数处理上有较大改进,且使用模态摄动法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并提高了舞动位移的计算精度,从而为准确估计因舞动导致的线路跳闸概率计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UPFC在线运行优化辅助决策应用功能设计
    李峰, 彭慧敏, 袁虎玲, 万芳茹, 黄天罡, 李威
    2021, 54(7):  76-8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1021
    摘要 ( )   HTML ( )   PDF (35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缺乏UPFC实时运行优化指导工具,UPFC强大的潮流控制能力无法灵活发挥。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设计了UPFC运行优化辅助决策应用功能,根据实际UPFC工程限额工作模式下潮流计算特点,求解UPFC控制措施灵敏度,利用在线丰富的计算资源,进行UPFC多控制目标集群并行计算,获取UPFC静态安全控制措施和潮流优化控制措施。该应用功能可利用UPFC控制能力提高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为调度运行人员提供辅助决策。苏州南部电网500 kV UPFC工程算例分析说明了UPFC在线运行优化辅助决策计算流程,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可有效解决UPFC近区静态安全问题,并优化近区网络损耗。
    全清洁能源特高压青豫直流初期打捆外送模式
    贺元康, 刘瑞丰, 陈天恩, 别朝红
    2021, 54(7):  83-9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7220
    摘要 ( )   HTML ( )   PDF (44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清洁能源特高压青豫直流工程顺利投产初期,由于配套电源尚未全部投运,青海水电峰枯季节出力差异较大,新能源出力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突出,仅依托青海难以满足直流大功率稳定输电要求。在深入分析青豫直流送端青海电网的负荷特性和发电特性的基础上,开展青豫直流外送电力平衡分析,针对存在的峰盈谷缺和汛富枯贫问题,提出发挥西北电网整体合力,实现西北多省份清洁能源打捆外送的模式,在新能源大发、新能源小发、黄河丰水期、黄河枯水期4种场景下开展模拟测算,结果表明,通过清洁能源打捆外送可有效提升特高压青豫直流稳定外送水平。
    基于可达矩阵和贝叶斯定理的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
    王巍璋, 王淳, 尹发根
    2021, 54(7):  93-99,12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9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 (36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电流变为双向流动,导致传统的故障区段定位方法不再适用。为解决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达矩阵和贝叶斯定理的故障区段定位方法。不同于传统矩阵算法中使用邻接矩阵描述网络拓扑的思路,使用蕴含信息量更大、全局可观性更强的可达矩阵进行拓扑描述和矩阵运算。为应对信息畸变,利用贝叶斯定理进行容错处理,从而找出故障区段。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对于电机型和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可以统一处理。对于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中的单个故障和多重故障,该方法能够准确定位故障区段并且具有一定的容错性。
    一种考虑接地极选址及受端电网结构的偏磁电流减小方法
    刘连光, 马成廉
    2021, 54(7):  100-10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904098
    摘要 ( )   HTML ( )   PDF (39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受端电网的结构和接地极的位置对直流偏磁电流的影响,分别分析了交流电网各变电站不同联结方式下,换流站和相邻交流变电站在典型连接结构下的直流偏磁电流(DCBC)水平。分析了影响换流变压器和交流变压器DCBC值的因素,阐述了接地极选址及受端电网结构对变压器DCBC值的影响机理。考虑到受端电网结构和接地极的位置选择,提出了一种降低换流变压器和交流变压器的DCBC的方法。可从系统运行方式选择,接地极位置选择,电网结构规划设计等方面分析抑制DCBC的措施,建议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对换流变压器及交流变压器进行偏磁电流的防治。
    一种用于电流互感器铁心J-A磁滞参数识别的改进方法
    周仕豪, 潘本仁, 万勇, 王冠南, 张妍, 桂小智
    2021, 54(7):  109-1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908012
    摘要 ( )   HTML ( )   PDF (38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拟电流互感器铁心的动态磁化过程,需要建立准确的磁滞模型。改进J-A磁滞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模拟铁心的磁滞特性。针对改进J-A磁滞模型关键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烟花算法的电流互感器改进J-A磁滞模型参数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改进J-A模型,然后建立参数识别模型,以求出的磁感应强度与已知的磁感应强度之间的绝对误差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将模型参数作为变量引入烟花优化算法中求解。在产生新火花的时候,增加了对火花是否满足约束条件的校验。用所提方法分别识别P型和PR型电流互感器磁滞曲线,结果表明求得的磁滞曲线与实际曲线偏差小,增加的火花校验环节能够明显减少算法收敛所需要的迭代次数,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自适应性。
    110 kV三相共筒式GIS同频同相交流耐压试验中隔离开关断口击穿特性仿真分析
    秦逸帆, 牛铮, 孙云生, 郑一博, 宁琳如, 吴昊天, 李学宝
    2021, 54(7):  117-12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912075
    摘要 ( )   HTML ( )   PDF (44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频同相交流耐压试验技术因无需母线全停,现已在220 kV GIS设备检修或扩建后的绝缘性能试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110 kV变电站普遍采用三相共筒式GIS设备,由于相间紧凑布置,在对三工位隔离开关进行耐压试验时,隔离开关断口击穿风险较大,这将给系统供电可靠性带来极大影响。使用EMTP-ATP仿真软件搭建了同频同相交流耐压试验中110 kV GIS设备隔离断口击穿仿真模型,获得了同相击穿和异相击穿的故障电压及电流特性,分析了加装保护电阻对击穿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击穿特性抑制措施建议,为同频同相技术在110 kV GIS设备交流耐压试验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基于线圈偏移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优化方法
    陈晓娟, 贾敏, 李明晨
    2021, 54(7):  125-13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1040
    摘要 ( )   HTML ( )   PDF (42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系统线圈的相对位置是系统传输性能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针对传统电能传输系统中线圈发生偏移时造成的效率亏损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萤火虫算法的参数设计方法,实现线圈在非同轴放置时的效率优化;首先对不同位置下的线圈互感系数进行分析,然后引入双边LCC拓扑结构对其传输性能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用萤火虫算法进行参数优化,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及实验平台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偏移距离小于线圈半径时系统的传输效率可保持85%以上,与传统的SS拓扑结构下WPT系统进行比较,优化后的系统传输效率平均提升20%,负载的接收功率保持在20 W左右。
    特高压带电作业绝缘工器具试验电压优化及安全裕度
    朱凯, 方玉群, 余光凯
    2021, 54(7):  132-14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6146
    摘要 ( )   HTML ( )   PDF (37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绝缘工器具的试验电压偏严格,造成工器具非正常损坏的问题,深入分析了1 000 kV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况下的工频及操作过电压水平,同时开展了1 000 kV特高压带电作业绝缘工器具试验的电压选取及其安全裕度研究。综合分析后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试验电压以及安全裕度范围,并对提出的修订值进行了工频耐压验证试验、绝缘材料电气性能验证试验以及带电作业安全性试验验证等,充分分析并证明了其合理性。
    交流滤波器避雷器电气特性分析中不同仿真模型的影响
    黄学民, 邓俊文, 邓京, 罗新, 韩永霞
    2021, 54(7):  141-14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6322
    摘要 ( )   HTML ( )   PDF (38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流滤波器是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设备。主要分析仿真模型对交流滤波器用避雷器电气特性(过电压、电流和吸收能量)的影响,基于PSCAD电磁仿真程序,开展滤波器投入和交流滤波器母线接地故障下的建模及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在交流滤波器投入工况下,采用单个滤波器大组模型(模型1)进行仿真时,在运滤波器的避雷器不动作,与实际情况不符;在滤波器投入及滤波器母线接地故障下,完整参数模型(模型3)中各组滤波器用避雷器过电压比原系统模型(模型2)和模型1降低可达21%,电流降低可达53%,但吸收能量升高可达56%。因此,若在绝缘设计中不采用完整参数模型,避雷器电压电流设计值会偏大,能量设计值会偏小,同时会在滤波器投入工况下忽略同大组其他交流滤波器的避雷器动作情况。
    污秽成分对复合绝缘子表面电场的影响
    王思华, 王军军, 赵磊, 陈龙
    2021, 54(7):  149-15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11094
    摘要 ( )   HTML ( )   PDF (44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绝缘子表面积污是造成污闪事故的主要原因,污秽成分对绝缘子电气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为研究污秽成分对绝缘子表面电场的影响,以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市作为绝缘子实际运行环境,构建复合绝缘子简化模型。经过仿真发现,污秽干燥时对绝缘子表面电场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的次序为CaSO4、KNO3、NaNO3、K2SO4、NaCl、MgSO4,主要由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当污秽湿润时对绝缘子表面电场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的次序为氯化钠、硝酸盐、硫酸盐,各污液的电导率成为影响电场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憎水性的有无也会影响绝缘子的电场分布,有干燥带的绝缘子整体场强高于没有干燥带存在的绝缘子,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得以验证。该结论从电场分布的角度解释了污秽成分对绝缘子绝缘性能的影响,为地区污秽等级划分和实验室绝缘子积污试验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能源
    中国电网侧储能在典型场景下的应用价值评估
    黄碧斌, 胡静, 蒋莉萍, 李琼慧, 冯凯辉, 元博
    2021, 54(7):  158-16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4027
    摘要 ( )   HTML ( )   PDF (59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高度重视储能发展,电网侧储能是实现储能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储能技术经济特性和电力系统需求,提出中国电网侧储能应用的几点总体认识。电网侧储能应在能源电力规划中统筹考虑,综合衡量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总量规模、分区布局和技术类型。针对保障安全、保障输配电功能、降低网损、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等典型场景,开展电网侧储能典型案例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抽水蓄能作为系统级的调节手段,应保持一定规模;电化学储能作为一种电网元件,目前成本仍然比较高,仍须通过统筹规划,提高应用经济性,未来规模化发展需要依赖市场。
    基于生态博弈的含云储能微电网多智能体协调优化调度
    李咸善, 陈奥博, 程杉, 陈敏睿
    2021, 54(7):  166-1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 (68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布式储能可以缓解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微电网所带来的随机性问题,但高昂的初装成本和运维困难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微电网中引入“云储能”为用户提供高效的“虚拟分布式储能”服务,基于自然界生态系统思想,提出了含云储能微电网多智能体生态博弈协调优化调度模型。根据利益诉求关系,构建了微电网系统多智能体结构,得到微电网运营商、常规负荷代理、云储能运营商以及云储能用户四大智能体,建立了其优化模型;构建了微电网电力生态系统,建立了各智能体之间以及电力生态系统之间的博弈优化模型;采用基于纳什均衡的强化学习算法对多智能体生态博弈模型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云储能服务优化了负荷曲线、降低了用电成本、云储能运营商也获得了收益,达到多方共赢效果。
    多场景海上风电场关键设备技术经济性分析
    唐巍, 郭雨桐, 闫姝, 郭小江, 史绍平
    2021, 54(7):  178-184,2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3215
    摘要 ( )   HTML ( )   PDF (62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上风电正在走向深远海。离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大对海上风电场关键设备的技术选择和成本造价影响很大,海上风电场单位千瓦投资也相应变化。对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海缆等关键设备费用在不同离岸距离和水深条件下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登陆送出、场内集电、基础结构等技术发展对投资的影响。远海风电场通过采用柔性直流和高电压场内集电技术,关键设备的单位千瓦投资可以低于目前在建的近海风电场。对于未来将采用8 MW风电机组的深远海风电场,采用先进的基础结构和输电技术,关键设备投资成本将比现有技术下降2 200元/kW,大幅降低深远海风电场开发投资。
    基于空间相关性的分布式光伏实用化功率预测及误差分析
    邵尹池, 袁绍军, 孙荣富, 吴林林, 陈璨
    2021, 54(7):  185-191,20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04223
    摘要 ( )   HTML ( )   PDF (62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压接入的分布式光伏容量激增,其出力随机性对调度部门的负荷预测以及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严峻挑战。提出一种适用于低压接入的分布式光伏功率预测方法,首先基于空间相关性原理为分布式光伏匹配集中式光伏电站作为功率预测参照,通过日发电量数据建立二者的出力关系,推算分布式光伏在运容量;随后利用参照电站的功率预测值对分布式光伏的功率预测进行初步推算;定义分布式光伏容量折算系数,详细推导出该方法的3类误差来源,提出一种基于分时电量比的误差修正策略。以张家口地区分布式光伏为例,验证了修正后的功率预测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信息与通信
    基于区块链的电力物联网信任网关设计与实现
    赵丙镇, 王栋, 钱雪, 李军
    2021, 54(7):  192-19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101057
    摘要 ( )   HTML ( )   PDF (22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保障大电网安全,解决电力物联网复杂通信网络中网关抗攻击能力弱、设备集中式接入认证方式导致认证中心负荷大、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动态网关架构以及接入认证机制。将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运用到主网关的动态切换过程,形成了分布式的动态网关结构;结合门限秘密共享算法提出一种可信、灵活的分布式接入认证方式,并将接入认证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ID等数字信息存入区块链数据存储结构中以提高认证过程的安全性。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安全性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动态网关架构可以抵御物联网常见攻击,接入认证机制可以为电力物联网设备提供高度安全的接入认证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在火电行业的应用探讨
    华志刚, 范佳卿, 郭荣, 汪勇, 吴潇翔
    2021, 54(7):  198-20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2011001
    摘要 ( )   HTML ( )   PDF (33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调研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技术路线的基础上,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火电行业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突破点,探讨人工智能在火电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分析火电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感知、决策、执行等环节所需的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控制和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路线,论述在安全管理、生产管理以及经营决策等场景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并对典型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在火电行业的重点研究方向。
    引入HoloLens进行信息融合与数据挖掘的新型巡检方式及体验
    郭国栋, 龚雁峰, 吴迪, 潘建乔, 余方召, 潘白浪, 李欢
    2021, 54(7):  208-2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909115
    摘要 ( )   HTML ( )   PDF (25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变电站的各类巡检方式大都存在着信息获取不全面问题,主要体现在巡检信息不能得到妥善保存或巡检系统无法及时获取SCADA数据。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大数据在设备状态估计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用途。由此形成了智能巡检系统对数据的需求与获取数据不全面之间的矛盾,信息融合与数据挖掘就变得尤为重要,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可以应用到巡检领域中去。采用混合现实设备HoloLens进行变电站巡检,以HoloLens连接人与物,其作为移动的人机交互接口,无缝连接数据与现实,采用智能技术获取和存储巡检数据并能调用SCADA数据,实现数据流的联通。基于此全面信息,系统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估和故障率计算并为巡检人员提供辅助信息,以提高巡检质量和效率,获取新的巡检内容和巡检体验。最后对巡检人员反馈的用户体验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