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电气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Scopus数据库收录
DOAJ数据库收录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
下载中心
新闻公告
出版伦理
同行评议
作者指南
开放获取声明
开放获取声明
许可协议和著作权
联系方式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目录
2017, 50(2): 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2.0.0
摘要
(
)
PDF
(5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稿
“十三五”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期
杜祥琬
2017, 50(2): 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01.04
摘要
(
)
HTML
(
)
PDF
(8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十三五”中国能源发展的4个背景:中国经济和能源发展进入新常态;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国家目标,“十三五”需补短板;实现并争取超额实现2020年国家低碳发展目标;《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十三五”能源的发展必须明确指引低碳转型。重点阐述了“十三五”能源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节能、提效,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减煤,煤炭年消耗在“十三五”见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油增气;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新型城镇化应走低碳道路。最后,给出了“十三五”中国能源低碳转型应达到的4个标志性目标。
电网-特高压输电专栏
特高压大跨越输电线路防振设计系统的研究
齐翼, 芮晓明, 朱宽军, 王景朝
2017, 50(2): 5-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05.06
摘要
(
)
HTML
(
)
PDF
(12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档距大、挂点高,导线微风振动水平显著,防振设计难度大。目前,大跨越导线的防振方案设计基本依赖于实验室微风振动模拟试验来完成,该试验流程复杂,且必须安装真型导线及金具,因此试验周期有时长达数月。基于有限元方法和能量平衡原理,开发了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防振设计系统,具备分裂导线微风振动模态分析、谱分析和瞬态分析功能,能够针对初步设计方案计算出分裂导线各关键点处的动弯应变值,并对多个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推选出较优的防振方案进行试验验证,从而减少特高压输电线路大跨越防振试验次数,提高防振方案设计效率,更好地满足特高压工程进度要求。
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数据通信仿真研究
张博文, 王峰, 韩帅, 毕建刚
2017, 50(2): 11-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11.06
摘要
(
)
HTML
(
)
PDF
(16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主站转发数据时效性低、负荷重的问题,提出从特高压变电站直接获取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并利用OPNET建立仿真模型,对比了转发方式与直采方式下,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主站数据中心服务器与特高压端数据服务器系统负载、CPU使用率、业务处理时间的异同。结果表明,通过直采方式获取特高压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数据效率较高,对服务器影响较小。
1 000 kV户外型GIS现场工厂化安装方案及应用
刘建楠, 倪向萍, 张国强, 阎国增, 卞秀杰
2017, 50(2): 17-2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17.06
摘要
(
)
HTML
(
)
PDF
(11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 000 kV GIS设备体积大、单元重、数量多,安装工作持续时间长,安装过程受外界环境影响大。为有效控制1 000 kV GIS安装条件,保证安装质量,确保施工计划的严格执行,研制了特高压GIS现场安装用全封闭移动式厂房,营造一种全封闭的工厂化安装环境,实现了1 000 kV户外型GIS在工程现场的工厂化安装。对移动厂房的基本结构进行了介绍,并重点研究了基于移动厂房的1 000 kV户外型GIS现场工厂化安装方案。该方案已成功应用于皖电东送工程、浙北—福州工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并已经确定将在后续所有特高压交流工程中普遍推广。
基于熵权理论的特高压电网落点规划
牛新生, 李雪亮, 柴赟, 施啸寒, 贾善杰, 刘晓明, 牟宏, 汪湲, 张杰
2017, 50(2): 23-2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23.06
摘要
(
)
HTML
(
)
PDF
(10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评价特高压电网运行特性出发,提出反映电网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潮流分布、母线电压水平、短路容量、多馈入有效短路比、短路电流水平、过载安全裕度、工程投资、网络损耗等指标体系,并由此构成评估特高压电网落点备选方案特征的基本指标集;在此基础上,结合熵权理论和专家经验确定综合权重,对基本指标进行修正,并以备选方案指标与理想最优方案指标的贴近度作为特高压落点规划问题的目标函数,完成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估和最优方案的确定,实现对落点规划问题的高效求解。最后以山东电网特高压直流落点规划为例,验证了所提规划方法的有效性。
特高压送端接入系统方式及输电能力研究
艾琳, 郭雁珩, 徐国新
2017, 50(2): 29-3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29.05
摘要
(
)
HTML
(
)
PDF
(7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特高压系统稳定性和通道送电能力,提出了在特高压交流电网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送端站接入方式的方法。对送端特高压站不同接入系统方式下的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重点针对落地方式中电磁环网结构对地区电网稳定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特高压电网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送端站适宜的接入系统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送端站采用适宜的接入方式能够提高特高压系统的稳定性和通道送电能力。最后,以实际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特高压直流工程阀控通用接口技术
卢亚军, 宋胜利, 肖鲲, 李凤祁
2017, 50(2): 34-3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34.06
摘要
(
)
HTML
(
)
PDF
(12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换流阀作为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核心设备,阀控及其接口对保障直流系统安全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换流阀的控制原理,在总结现有特高压直流工程阀控特点基础上,开展了阀控与直流控制保护系统通用接口技术研究,从整体原则、接口信号设置和逻辑处理方面详细阐述了阀控通用接口技术方案,通过实时数字仿真对通用接口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了通用接口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对推动特高压直流工程阀控标准化设计、提高直流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山区边坡塔研究
宋刚, 陈稼苗, 潘峰
2017, 50(2): 40-4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9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直流线路主要经过山区,雷电活动频繁,采用负保护角设计后雷击跳闸率仍然较高。提出一种减小绕击跳闸率的新塔型——边坡塔,采用电气几何模型法分析其防绕击性能,同时采用CDEGS 软件结合公式法对边坡塔的电磁环境做了评估,通过结构受力分析判断铁塔内力情况,从塔重、混凝土指标对比分析边坡塔的经济性。结果表面,边坡塔防绕击性能明显优于常规T型塔,电磁环境满足限值要求,铁塔内力与T型塔相当,工程造价与T型塔基本一致,为边坡塔在多雷山区特高压直流线路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平行线路在特高压线路上产生的感应电压和电流研究
赵康伟, 张超, 彭珑, 蔡宇飞, 柯清华, 魏苒
2017, 50(2): 46-5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46.06
摘要
(
)
HTML
(
)
PDF
(11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建特高压线路进行工频参数测量时,邻近的平行线路在测试线路上产生的感应电压、电流则有可能对参数测试的准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还可能对试验人员、设备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平行线路在特高压线路上的感应电压、感应电流的计算方法及各种线路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以锡盟—山东特高压线路中的锡盟—北京东段实际线路为模型,通过EMTP-ATP软件计算平行500 kV线路在特高压线路上所产生的感应电压、感应电流,并针对各种参数对感应电压、感应电流计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平行段线路长度、平行段线路间距、换位方式、输送功率、线路高抗、串补电容均会对感应电压、感应电流产生影响。
发电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静特性分析方法研究
李汪繁, 蒋俊, 孙庆, 王超, 王坤
2017, 50(2): 52-5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52.05
摘要
(
)
HTML
(
)
PDF
(9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安装参数直接关系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需合理设计轴系的安装扬度曲线以确定各轴承标高及载荷等静特性参数,并在安装过程中予以保证。基于三弯矩方程和传递矩阵法,建立了轴系安装扬度曲线的数学计算模型,给出了一种设计计算轴系静特性的方法,并编制了计算程序。以国内某百万千瓦等级汽轮发电机组单支撑轴系为研究对象,在给定边界条件下进行了静特性分析,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反推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为指导大型机组轴系的安装提供技术参考。
接触热阻对双H型鳍片管传热系数的影响
葛铭, 赵利杰, 舒少辛, 张守玉, 吕俊复
2017, 50(2): 57-6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57.07
摘要
(
)
HTML
(
)
PDF
(11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种常用的双H型鳍片管换热管束(ND钢和316L不锈钢)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2种材料的实际传热系数。同时,将接触热阻考虑到鳍片效率中,推导得到了双H型鳍片管传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实验发现,在焊接工艺和结构尺寸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ND钢试样的传热系数远大于316L试样。根据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差值,可以得到各试样的接触热阻值。对比2组试样的接触热阻值发现,ND钢试样的接触热阻远小于316L不锈钢试样。对于特定结构的双H型鳍片管,接触热阻导致316L试样传热系数下降了7 W·(m
2
·K)
-1
,而对ND 钢试样传热系数的影响却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对计算模型分析可知,当单位接触热阻小于0.001 m
2
·K/W量级时,其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验证了实验结果。计算模型可以预测特定结构鳍片管的接触热阻,从而判断接触热阻对传热系数的影响,为工业上选取合适的低温省煤器换热管束材料和焊接技术提供参考。
电站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及整流优化研究
王为术, 崔强, 苗世昌, 吴小川, 张斌
2017, 50(2): 64-6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64.06
摘要
(
)
HTML
(
)
PDF
(14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环水泵进水条件的优劣对循环水泵效率及是否出现汽蚀和振动有显著影响。针对某电站300 MW机组循环水泵振动问题,采用RNG湍流模型对其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进水流道整体水流流态、泵吸水喇叭口附近区域流场、泵体周围流速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整流优化改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流道斜坡坡度较大,导致水流扩散不均匀,表面流速较大,在斜坡底面和进水池存在较大漩涡;泵吸水喇叭口截面水流严重不对称,出现较明显偏流,泵进水条件恶劣;采取有效整流消涡措施可以改善循环水流道水流流态,均匀流速,改善泵进水条件。
一次调频设置问题引起机组甩负荷的实例及分析
盛锴, 陈彦峰, 周年光
2017, 50(2): 70-7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70.05
摘要
(
)
HTML
(
)
PDF
(9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分析某650 MW火电机组发生的异常甩负荷事故,在数字电液系统(DEH)中构建了该机组精确的锅炉-汽轮机对象模型,并利用DEH的仿真功能对事故过程进行了重现,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机组在控制方式切换时甩负荷的主要原因在于机组一次调频设置不合理,其在控制方式切换时的循环叠加效应使得总阀位指令大幅异常变化,最终引起甩负荷。利用实时仿真技术分析了相关参数对事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DEH控制器处理周期、汽机转速、机组负荷对事故均有影响。最后提出了通过规范设计并增加仿真试验以验证一次调频功能合理性的建议。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热力计算系统的研发及工程应用
石书雨, 李志, 赵超, 张勇, 杨天亮
2017, 50(2): 75-8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75.07
摘要
(
)
HTML
(
)
PDF
(15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站锅炉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不仅能提高机组热效率、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并且是一种较为高效、低污染的成熟燃煤发电技术。目前国内超超临界锅炉热力计算基本采用国外引进的“黑箱”式计算程序,专用性强,功能适应性窄。基于J2EE标准的多层架构体系,提出“统一汽水流程”迭代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机组热力性能分析计算的通用模型及总体算法,完成针对锅炉不同类型受热面布置及工质流程顺序的热力性能计算系统研发。同时,结合某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热力校核计算的实际应用案例,验证本文模型算法的有效性。
300 MW锅炉卫燃带改造对燃烧影响的数值模拟
闫顺林, 孙志强, 朱光明, 段学农
2017, 50(2): 82-8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82.06
摘要
(
)
HTML
(
)
PDF
(16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电厂一期2×300 MW煤粉锅炉煤质变差引起的过、再热蒸汽温度低、炉内燃烧不稳定及燃尽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在主燃区下部区域水冷壁敷设一定面积的卫燃带的改造方案。用Fluent 6.3数值模拟软件对改造前后的燃烧工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卫燃带的布置方式对炉膛温度场分布、焦炭的燃尽率和结渣性能的影响,依此设计出比较理想的布置方式。研究表明合理的卫燃带布置方式有助于解决锅炉目前存在的问题。
四角切圆锅炉温度场闭环控制研究
马平, 刘南南, 王真, 赵倩
2017, 50(2): 88-9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88.07
摘要
(
)
HTML
(
)
PDF
(14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站锅炉炉膛温度场与煤粉燃烧、工质吸热、NO
x
生成及积灰结渣的形成等密切相关,易受到某些未知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进而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某电厂2号锅炉在300 MW、270 MW、240 MW 3个工况下进行了燃烧调整试验,利用声波测温系统实时采集温度,并将数据处理结果以偏置信号的形式加在原有的信号上,通过控制二次风门开度的大小对温度场均衡性和NO
x
排放浓度进行闭环控制优化。试验结果显示,锅炉温度场均衡性变好,NO
x
排放浓度降低。该研究解决了温度场只能依据操作人员经验进行调整的不灵活性问题,提高了锅炉控制的智能化程度,对优化燃烧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集流导叶对喷嘴射流刚性的影响
张立栋, 李伟伟, 邵天成, 于婷俐, 周阳
2017, 50(2): 95-10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095.06
摘要
(
)
HTML
(
)
PDF
(12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喷嘴射流刚度对电站锅炉炉内空气动力场影响较大,在喷嘴入口增加集流导叶使工质更加集中,提高射流刚度。利用数值方法,分析不同形状导叶对射流刚度的影响。采用
k
-ε标准模型,分析在不同工况下,喷嘴出口的速度分布。在自由射流和增加干扰射流时,将不同方案下喷嘴射流的有效射程
S
、射流偏转角
β
、
z
方向出口速度
v
z
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喷嘴内部添加集流导叶能够使射流中心速度提高,集流导叶能够增加射流抗干扰能力,降低速度衰减率,提高射流刚度。通过综合评价得出圆弧形导叶提高射流刚性最优,其后依次为抛物线形、三次曲线形、直线形。
考虑气耗特性及一次能源约束的燃机日前发电计划优化
刘林, 罗凯明, 周挺, 刘盛松, 李海峰, 陆晓
2017, 50(2): 101-10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01.06
摘要
(
)
HTML
(
)
PDF
(12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燃机日前发电计划通常与实际发电曲线存在较大偏差,不利于提前安排运行方式和进行调峰分析,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不利影响。为此,提出考虑气耗特性及一次能源约束的日前发电计划优化策略。燃机电厂每日气量受供气合同约束为固定值,对燃机气耗特性进行线性化逼近,获取燃机有功功率与耗气量的解析关系,依据次日负荷预测数据,按照高峰、腰荷和低谷时段对燃机有功功率进行分割,获取各时段耗气量并累加求和,和值受气量总指标约束,进而建立优化模型目标函数。利用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求解该模型,获取燃机日前发电计划。夏季高峰和低谷2个实际典型方式算例结果显示,该方法制订的计划曲线与实际发电曲线均方误差均低于10 MW,完全满足调度生产要求,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核电电极浸入式锅炉汽水参数反向控制电功率方法
吴炳晨, 吴航宇
2017, 50(2): 107-11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07.06
摘要
(
)
HTML
(
)
PDF
(12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锅炉作为核电厂辅助蒸汽系统备用汽源,电极浸入式电锅炉近期成为设计首选,正向直接调压控制电功率模式也被汽水参数反向间接控制电功率模式取代。针对海阳核电首次采用的“电极浸入式+反向间接控制”电锅炉,介绍锅炉机电结构,分析加热原理,建立控制数学模型,研究并提出控制方法。
现场总线系统在火电厂的应用探讨
赵新成, 伏军军, 芦明珠
2017, 50(2): 113-1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13.04
摘要
(
)
HTML
(
)
PDF
(8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实现现场设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建设数字化电厂的基础。结合现场总线系统在某1 000 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应用实例,分析了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优势,说明现场总线系统对数字化电厂建设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现场总线系统的结构、设备、设计、采购与施工要点,总结了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采用现场总线系统的新建机组具有指导意义。
动力装置余热回收系统的性能和应用
吴昕, 潘福敏, 欧大生, 陈萍, 骆平平
2017, 50(2): 117-12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17.07
摘要
(
)
HTML
(
)
PDF
(11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Visual C++编程计算了所设计的蒸汽发生系统热力参数,分析其变工况性能,获得调控规律。基于该蒸汽发生系统,计算了化学回热循环燃气轮机的设计点和变工况性能。随着供入蒸汽发生系统的能量增加,蒸汽产量逐渐升高并维持在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由高压闪蒸的压力决定。以蒸汽产量为蒸汽系统的设计目标时,补给水流量的最优值是设计点的值。化学回热循环系统较原型机效率提高,NO
x
排放减少,环境热污染减小。
新型多腔孔陶瓷复合绝热材料保温性能测试
徐帅, 周张健, 张笑歌, 胡雪利, 陈灵芝, 龚梦强
2017, 50(2): 124-12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24.04
摘要
(
)
HTML
(
)
PDF
(7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力设备和管道保温对降低机组能耗有重要意义。将新型多腔孔陶瓷复合保温材料用于华能丹东电厂350 MW机组的部分设备和管道上,并测试了该新型保温材料的保温层表面温度、表面散热损失、实际使用厚度等;同时,将实际测试结果与实验室中热流密度、保温材料温度随厚度的变化测试结果分析比较,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图片分析了材料结构对材料保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多腔孔陶瓷复合保温材料的孔隙尺寸小、导热路径长并具有多级配结构,因而保温效果好;使用该新型保温材料的设备(如燃烧器)外表面温度低于国家标准规定值;该复合保温材料热流密度值小,仅为158 W/m
2
,远低于国标规定的最大散热损失266 W/m
2
;与硅酸铝棉保温材料相比,达到同样保温效果时,使用厚度可降低65%。
节能与环保
湿式相变凝聚器协同多污染物脱除研究
谭厚章, 熊英莹, 王毅斌, 曹瑞杰, 杨祖旺, 郑海国
2017, 50(2): 128-13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28.07
摘要
(
)
HTML
(
)
PDF
(14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发电机组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将是未来火电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此研发并设计了一种高湿烟气环境中实现细颗粒凝聚和多污染物协同脱除的新型装置——湿式相变凝聚器(Wet Phase Transition Agglomerator,WPTA)。该装置经过实验室实验、中试实验和某660 MW燃煤机组全烟气工况工程实验研究,发现其具有优良的细颗粒物凝聚能力和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性能。中试实验结果表明,经过WPTA后,烟气中颗粒物的粒度分布曲线由单峰分布演变为双峰分布,且粒径在2 μm左右颗粒的峰值明显降低,粒径大于10 μm颗粒的峰值呈增加趋势。660 MW机组全烟气试验结果显示,满负荷下WPTA投运,PM
2.5
、PM
1.0
脱除效率分别比不投运提高约5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同时实现了烟气中Hg、As、Ba、Ga、Li、Mn、Sr和Ti元素的高效脱除, 其中Hg与As的脱除能力分别提高了4.18倍和2.82倍。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式相变凝聚协同多污染物脱除技术能很好地实现燃煤机组污染物超低排放。
内蒙古某电厂逃逸氨浓度测试与灰分影响分析
李允超, 赵大周, 李凯, 张海珍, 郑文广, 何胜
2017, 50(2): 135-13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35.04
摘要
(
)
HTML
(
)
PDF
(7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煤电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氨逃逸问题普遍存在,为良好控制逃逸氨浓度,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在现场对烟气中氨浓度进行了测试。以内蒙古某200 MW级燃煤机组氨逃逸性能试验为例,详述了靛酚蓝分光光度法现场测试的操作方法与流程,并将试验结果与现场在线仪表数据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烟气中飞灰对该方法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现场测试可获得不同取样点逃逸氨的浓度,对喷氨控制有利;样品中灰分的存在会大幅提升吸光度值,使测试结果偏高,采样过程中需严防灰分进入样品,以便获得正确的分析结果。
新能源
弃风供暖模式下风电接纳能力评估及效益分析
许彦平, 王跃峰, 唐林, 何晓洋, 金鹏
2017, 50(2): 139-14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39.05
摘要
(
)
HTML
(
)
PDF
(12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弃风供暖是解决风电接纳难题的有效途径,可缓解“三北”地区弃风严重问题。首先介绍储热式电采暖接纳弃风的运行模式,然后基于时序生产模拟方法建立弃风供暖模式下风电接纳能力评估模型,并以某省级电网为例,对不同电采暖运行模式下风电接纳能力进行评估分析,最后,基于中国现有弃风供暖模式和结算模式,定量分析了热电厂、风电场、电网企业、全社会各方经济主体利益以及全社会碳减排情况。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弃风供暖不仅可以提高风电接纳能力,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但是其提高的风电接纳的空间有限,且除绑定风电场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的收益不明显。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直驱永磁风机并网系统小干扰稳定优化研究
郭永明, 游晓科, 刘观起
2017, 50(2): 144-14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44.06
摘要
(
)
HTML
(
)
PDF
(9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风力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双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策略下直驱永磁风机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在静态工作点处对数学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建立了相应的小信号数学模型。利用特征值灵敏度分析法直观地筛选出影响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据此,从系统的设计角度出发,提出了风机并网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通过参数的优化,风机并网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改善。
电网
考虑地表高阻层的直流接地极跨步电压限值计算方法
杨剑, 潘文霞, 孙宏航
2017, 50(2): 150-15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5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4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保证直流接地极附近人身安全,接地设计时必须满足跨步电压限值要求。针对水平双圆环形直流接地极,考虑在接地极上方地表铺设高阻层,研究在此条件下跨步电压限值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新计算公式,最后基于边界元法对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直流接地参数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直流接地极地表铺设高阻层能够有效提高人体耐受的跨步电压限值,建议铺设厚度为0.1~0.2 m;为明显提高跨步电压限值,选取的高阻层电阻率最好大于1 000 Ω·m。研究结果还表明,铺设高阻层对直流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地电位升、地面跨步电压以及泄漏电流的分布影响很小,对金属设施的影响也基本可以忽略。
接地网垂直接地极地表传导电流分析
徐嘉龙, 祝郦伟, 王晓宇, 严华江, 杨帆, 沈晓明
2017, 50(2): 157-16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57.05
摘要
(
)
HTML
(
)
PDF
(20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垂直接地极作为一种有效降低接地网接地电阻的方法,在接地网图纸缺失或图纸与实际不符情况下,面临准确探测位置等问题。根据安培环路定律,提出通过测量地表传导电流来探测接地网垂直接地极位置的方法。通过理论公式推导,推算垂直接地极及其连接地网支路在地表产生的传导电流分布情况;再构建有/无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网模型,仿真垂直接地极对地表传导电流的影响。理论分析和模型仿真验证表明,测量地表传导电流能够有效地探测垂直接地极位置,方法简单,可进一步用于接地网3D结构成像。
PSS参数计算与仿真综合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徐俊华, 李啸骢, 裴云庆, 谢伟山, 廖二斯
2017, 50(2): 162-16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62.07
摘要
(
)
HTML
(
)
PDF
(15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电力系统稳定器(PSS)参数计算软件不能对计算出的参数进行仿真校核,会给PSS整定试验的开展带来不便的问题,在电力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PSS1A、PSS2A/2B模型,结合工程实际的需要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基于Matlab软件,采用单振荡频率和多振荡频率的相位补偿法,设计、开发了集PSS参数计算与仿真校核于一体的、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界面的PSS参数计算综合软件;在Simulink仿真工具上搭建了配套的单机-无穷大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系统,用于对所整定的PSS抑制低频振荡的能力进行仿真校核,以便将理论计算的PSS参数设定到励磁调节器上。广西某水电厂的PSS参数计算以及数字仿真校核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综合软件仿真校核方便,界面简洁,计算结果优良,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多直流馈入受端电网两段式频率安全紧急控制策略研究
李碧君, 李兆伟, 吴雪莲, 刘福锁, 李威
2017, 50(2): 169-17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69.06
摘要
(
)
HTML
(
)
PDF
(10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流输电容量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多直流馈入受端电网频率安全风险。分析故障后动态频率变化典型特征,结合频率安全控制目标,提出两段式频率安全紧急控制策略。第一阶段以故障后动态过程最低频率满足要求作为目标制定控制策略,第二阶段以故障后稳态频率满足要求作为目标制定控制策略。结合多直流馈入受端电网中频率安全紧急控制资源的特点,研究分析两段式频率安全紧急控制策略制定问题,提出制定控制策略的基本原则、步骤和需要的关键信息。用实际电网数据,仿真分析两段式紧急控制策略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段式紧急控制策略能够实现故障后全过程频率紧急控制控制目标的协同。
温湿变化对北京城区气象敏感电力负荷的影响分析
赵娜, 石玉恒, 李乃杰, 沈建红
2017, 50(2): 175-18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75.06
摘要
(
)
HTML
(
)
PDF
(12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气象条件与近年来北京城区空调用电负荷压力不断增加之间的关系,利用2012年和2013年北京夏季日瞬时最大电力负荷和城区逐日气象资料,并引入反映温湿变化的气象指数,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北京城区夏季温湿变化对日瞬时最大电力负荷的影响,发现日瞬时最大电力负荷受温湿指数的影响比平均气温以及考虑了风速的北京舒适度气象指数要更加显著,当温湿指数变化1个单位时,日最大气象敏感负荷将增加或减少38.6万kW。同时,建立了基于温湿变化的日最大气象敏感负荷的计算方程,并进行了应用分级和服务用语编写。
基于曲线相似性分析的窃电用户判断
吴迪
2017, 50(2): 181-18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7.02.181.04
摘要
(
)
HTML
(
)
PDF
(7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中国供电事业的迅猛发展,窃电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针对窃电用户的线损特点,采用时域和频域的曲线相似性分析方法,通过判断用户负荷曲线与异常馈线线损曲线之间的相似性来识别窃电行为。在时域中采用了欧氏距离、余弦距离和街区距离直接计算2种曲线的相似性,在频域中则采用自相关法、修正协方差法和Burg法先获得2种曲线的功率谱,再计算2种功率谱的相似性。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迅速缩小窃电用户排查范围,准确锁定窃电用户,提升反窃电工作成效。
(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电力》编辑部
主编:汤广福 单葆国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未来科技城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区B座315
邮编:102209
电话:010-66603794(编辑部)
010-66603806(广告、发行)
010-62662699-1(技术支持)
传真:010-66603578
国内邮发代号:2-427
国外发行代号:M-276
广告登记证号:京昌市监广登字20190011
新闻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青年编委信息登记表
青年编委信息统计表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论文模板
《中国电力》撰写规范
1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