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11-25
    “十三五”电力规划
    中国电力“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
    张运洲,程路
    2015, 48(1):  1-5.  DOI: 10.11930.2015.1.1
    摘要 ( )   PDF (11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电力工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终端用能方式变革,将为电力发展转型注入新的活力。分析“十三五”电力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做好“十三五”规划应该把握好的若干平衡关系,研判电力需求、发电能源供应、电力装机和布局、新能源补贴、电网发展、市场化改革等“十三五”及中长期电力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对于科学制定电力“十三五”规划、支撑能源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十三五”及中长期电力需求研究
    单葆国,韩新阳,谭显东,王永培,郑雅楠
    2015, 48(1):  6-10.  DOI: 10.11930.2015.1.6
    摘要 ( )   PDF (12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理预测“十三五”及中长期全国和各区域电力需求增长趋势,对科学编制“十三五”及中长期电力发展规划,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经济与电力需求增长的3个可能情景,通过构建的经济与电力需求预测模型体系,预测了各情景下2020和2030年全国及各区域的电力需求。研究表明:“十三五”及中长期中国电力需求增长空间仍然较大,但增速将在2020年以后明显降低,“三华”地区作为全国负荷中心的地位一直不变。预计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6万亿~8.4万亿kW·h,最大负荷达到12.7亿~14.1亿kW,“三华”地区用电比重为63.7%~65.8%;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0万亿~11.8万亿kW·h,最大负荷达到17.1亿~20.0亿kW,“三华”地区用电比重为61.5%~63.2%。
    “十三五”输电网发展重点研究
    韩丰,宋福龙,罗金山,路畅
    2015, 48(1):  11-14.  DOI: 10.11930.2015.1.11
    摘要 ( )   PDF (12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三五”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能源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电力流特点,未来国家电网发展将呈现东北、西北、西南为送端,华北、华东、华中为受端的基本格局。在总结分析“十二五”国家电网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电网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发展重点,要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促进大型煤电、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开发,实施大规模、远距离输电,实现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能源可持续安全供应。
    “十三五”电力流及电源规划方案研究
    白建华,闫晓卿,程路
    2015, 48(1):  15-20.  DOI: 10.11930.2015.1.15
    摘要 ( )   PDF (16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三五”期间是中国能源及电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及布局的重要机遇期。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等新形势下,在更大范围进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必然选择,科学合理的电力流规划至关重要。提出了电力流规划方法,并进行了中国“十三五”电力流规划实证研究。分析表明,规划方案将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于“十三五”配电网发展的思考
    刘海波,胡滨,王旭阳
    2015, 48(1):  21-24.  DOI: 10.11930.2015.1.21
    摘要 ( )   PDF (13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配电网直接面向电力用户,是保障电力“落得下、用得上”的关键环节,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面对“十三五”期间配电网发展“高质量、智能化”的需求,在梳理总结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高供电可靠性要求、分布式能源与多元化负荷接入、外部建设环境变化等角度阐述了配电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未来配电网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从规划建设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与建议。
    国网“十三五”规划电网面临的安全稳定问题及对策
    覃琴,郭强,周勤勇,秦晓辉
    2015, 48(1):  25-32.  DOI: 10.11930.2015.1.25
    摘要 ( )   PDF (20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逆向分布,能源基地距离负荷中心1 000~4 000 km,必须实施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才能保障能源供应。“十三五”期间,特高压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家电网(不含南网)将形成“三送端(西北、东北、西南)、一受端(华北—华中—华东)”的规划电网格局,将出现交直流并列运行、多直流集中馈入受端等特征。直流输送容量的提升和大容量特高压变压器的应用使电网安全稳定性面临新的挑战,多回直流集中送电“三华”负荷中心也对送端电网的频率稳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国家电网仿真中心,从短路电流、静态安全性、暂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电压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安全校核,结果表明,通过构建“强交强直”电网格局、采用交直流协调控制策略、适时解开1 000/500 kV电磁环网等对策,可有效解决国网“十三五”规划电网面临的主要安全稳定问题。
    新能源发展关键问题研究
    李琼慧,王彩霞
    2015, 48(1):  33-36.  DOI: 10.11930.2015.1.33
    摘要 ( )   PDF (9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年以来,中国新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新能源发展与电网发展不协调、局部地区风电消纳困难、新能源补贴拖欠等问题。“十三五”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时期,复制现有技术、依靠政府不断扩大补贴规模的新能源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新能源发展需要处理好新能源经济激励政策调整、新能源与其他电源以及电网的统一规划、大型新能源基地市场消纳三大关键问题。
    发电
    某300 MW机组循环水泵出力不足的诊断分析
    马汀山,程东涛,许朋江,居文平,陈恺,任丽君
    2015, 48(1):  37-39.  DOI: 10.11930.2015.1.37
    摘要 ( )   PDF (6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300 MW机组投产以来循环水流量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机组的经济性。通过试验诊断分析得到,循环水系统设计阻力小于实际值,导致按照设计阻力选型的循环水泵出力不足,使得循环水流量偏小,影响了机组运行的真空。根据循环水系统实际阻力特性,对循环水泵进行重新选型整体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改造前相比,供电煤耗降低1.174 ~1.200 g/(kW·h)。据此,提出了循环水泵在设计选型时的注意事项。
    基于SBM技术的发电设备故障预警系统研究
    滕卫明,刘林,卢伟明,张震伟,胡伯勇
    2015, 48(1):  40-46.  DOI: 10.11930.2015.1.40
    摘要 ( )   PDF (93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电设备常规的监测手段均采用绝对值报警,当运行参数超过设定值时产生报警提示。这种单一的监测手段难以及时发现设备的早期征兆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最终导致被迫停机。为此提出基于相似性原理(SBM)的建模技术,将实际设备运行数据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建立与实际设备相似的模型矩阵。将实际运行值与模型计算出的估计值进行比较,超过预设的偏差值即出现报警。在线展示系统参数的动态变化过程, 反映系统运行的健康状态,并及时提醒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维护;此外通过实例介绍了该系统的实际运用效果。
    二次风偏转对减轻超超临界墙式锅炉高温腐蚀数值模拟
    邓中乙,余永生,谢红,陈剑
    2015, 48(1):  47-51.  DOI: 10.11930.2015.1.47
    摘要 ( )   PDF (29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超超临界锅炉日常运行中出现的大范围水冷壁高温腐蚀现象,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此锅炉进行相关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一次风有刷壁的现象,水冷壁壁面区域CO浓度很高,容易导致高温腐蚀的发生。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相符,证明了模拟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采用二次风偏转来减轻高温腐蚀的方法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地防止水冷壁高温腐蚀发生,为下一步相关改造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极端气候环境下间接空冷发电机组的运行控制
    杨志军
    2015, 48(1):  52-55.  DOI: 10.11930.2015.1.52
    摘要 ( )   PDF (9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接空冷机组在极端气候环境下运行危险点众多,若控制不好,易造成间接空冷散热器管束冻结、凝汽器真空波动大等影响机组安全运行问题,为使该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对2台新建机组在高寒、炎热、大风环境下运行实践,对极端天气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原因、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控制措施,并有效地消除了机组运行中产生的诸多危险因素,对间接空冷机组在极端气候环境下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措施。
    基于熵权的TOPSIS核一级锻件质量评价方法的探究
    林良生,刘立,邹平国,陈红
    2015, 48(1):  56-59.  DOI: 10.11930.2015.1.56
    摘要 ( )   PDF (6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面、客观地对核一级锻件质量状况给予综合性评判,建立一套适用于锻件质量评价的方法体系很有必要。根据影响核一级锻件质量的制造工艺和成品质量检验,分析了影响锻件质量的主要工艺参数,建立了锻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核电站反应堆堆芯筒体锻件的质量评价,获得了堆芯筒体质量状况的优劣排序。研究结果表明:TOPSIS法可有效、科学、客观地评价核一级锻件质量状况,且便于操作、易于推广使用。
    锅炉停用保护剂对水汽氢电导率的影响研究
    张祥金,李艳,邓宇强,倪瑞涛,祁东东
    2015, 48(1):  60-63.  DOI: 10.11930.2015.1.60
    摘要 ( )   PDF (21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站锅炉停用保护剂多采用十八胺和表面活性胺。对这2种停用保护剂进行了应用效果对比研究,即对湿冷机组、空冷机组采用十八胺或表面活性胺、有无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等6台机组停机和启动过程中给水、主蒸汽和凝结水的氢电导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停机过程和启动过程,2种保护剂均会在水汽系统中发生部分分解,导致水汽系统的氢电导率显著升高;表面活性胺和十八胺比较,使用前者,机组启停机过程可保持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正常投运,因而可使水汽质量迅速达标,对机组安全运行有利,因此推荐采用表面活性胺作为锅炉停用保护剂。
    碱法提取煤矸石中氧化铝试验条件优化
    相亚军,纪利春,任根宽
    2015, 48(1):  64-67.  DOI: 10.11930.2015.1.64
    摘要 ( )   PDF (10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中存在有价值的氧化铝,如能将其替代铝土矿提取氧化铝,则将变废为宝。然而,煤矸石中的铝、硅主要以高岭土形式存在,活性很低,因此需要通过高温破坏煤矸石中高岭土结构,才能将其中的氧化铝转化为可溶于碳酸钠溶液的铝酸钙。为了使煤矸石中的氧化铝尽可能多地溶出,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别对采用石灰烧结法提取煤矸石氧化铝的活化和溶出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石灰烧结法提取煤矸石氧化铝,最佳条件下煤矸石中氧化铝溶出率可高达89.5%,试验所确定的最佳条件可供工业试验参考。
    基于DSATools的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模型参数仿真方法
    覃松涛,邵常宁,李凌,赵燃,刘梅
    2015, 48(1):  68-75.  DOI: 10.11930.2015.1.68
    摘要 ( )   PDF (21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确的发电机系统参数是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很多情况下由于工况条件限制无法对发电机参数进行准确的测量,给系统的安全校核、指标估计及潮流优化等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真模型进行参数辨识的方法,通过DSATools仿真工具搭建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进行参数优化得到了准确的仿真结果。以广西平班水电厂发电机组的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作为算例,验证了仿真模型参数辨识的可行性。
    电网
    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与钢芯铝绞线的起晕特性对比试验
    耿江海,周松松,岂小梅
    2015, 48(1):  76-80.  DOI: 10.11930.2015.1.7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ACCC)的起晕特性,基于小电晕笼电晕测量系统进行了ACCC-600/71单根导线和LGJ-630/45钢芯铝绞线单根导线起始电晕特性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干净及人工涂污下,ACCC-600/71导线的起晕电压均要高出LGJ-630/45导线起晕电压,说明ACCC-600/71导线确实能够降低线路损耗,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良好运行性能;表面污秽会降低导线表面粗糙度系数,从而大幅度降低起晕电压,且污秽物颗粒度越大影响程度越高。
    基于暂态相关性分析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方法
    戴栩生,黄纯,叶倩,汪沨,董旭柱,冷崇富
    2015, 48(1):  81-86.  DOI: 10.11930.2015.1.81
    摘要 ( )   PDF (25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点产生的暂态故障电流包含了整个系统中全部的暂态故障电流特征量。非故障线路的三相暂态电流主要表现为对地电容电流,考虑到系统中存在的电感影响,健全线路中的两相电流差非常小,且波形与自身的暂态零序电流明显不相关,而故障线路的两相电流差与其暂态零序电流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利用这一特征,首先对母线电压进行小波变换,通过三相近似系数比例AR检测配电网是否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并找出故障相;然后,运用相关性分析比较各条线路的两相电流差与零序电流的相关性,能够正确地选出故障线路,文章通过MATLAB/SIMULINK建模,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1 000 kV皖南—浙北特高压线路工频参数测试干扰及结果分析
    马跃,李国满,王少华,崔竹叶,金涌涛,蒋建玲
    2015, 48(1):  87-91.  DOI: 10.11930.2015.1.87
    摘要 ( )   PDF (33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线路工频参数测试干扰分析是选择适合工频参数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分析的重要基础。测试了1 000 kV皖南—浙北特高压线路正序和零序参数测试期间的干扰电压信号,分析了其频谱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正序参数仿真计算值的对比分析了正序参数实际测试偏差。结果表明:皖南—浙北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工频参数测试期间,干扰电压存在“三相不平衡性及时变性”的特点;工频法和异频法2种不同方法得到的线路参数测试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干扰电压“时变”时,线路工频参数测试宜采用异频法。
    1 000 kV特高压南阳站3/2主接线不平衡环流分析
    刘涛,房金彦,程朝磊,黄健金,徐瑞娜
    2015, 48(1):  92-97.  DOI: 10.11930.2015.1.92
    摘要 ( )   PDF (36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变电站1 000 kV系统采用3/2主接线,由于导电主回路电阻不平衡度较大及特高压变电站输送容量大,导致3/2主接线系统存在较大幅值的不平衡环流,极端情况下个别断路器相电流有过零甚至反相现象。结合特高压南阳站,从理论上分析不平衡环流中零序分量及其产生原因;论述了大负荷运行期间零序环流给站内二次系统带来的显著问题和严重后果;提出保护装置采用两断路器合流、单断路器最小相电流制动零序电流元件和两断路器合流制动单断路器零序电流元件的几种解决方案。以期后续交流特高压工程对此有足够的重视,供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借鉴。
    山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用边坡塔的设计
    宋刚,陈稼苗,郭勇
    2015, 48(1):  98-103.  DOI: 10.11930.2015.1.98
    摘要 ( )   PDF (35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雷电绕击是特高压线路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特别在山区走线时由于雷电活动频繁,大地屏蔽作用差,雷击跳闸率更高。为降低特高压线路雷电绕击跳闸率,提出一种适用于山区特高压交流单回输电线路的边坡塔。与常规酒杯塔相比,边坡塔将两相导线横担布置在下山坡侧,降低了下山坡侧导线对地高度,通过电气几何模型法计算得出绕击跳闸率大大降低;同时通过结构受力分析、电磁环境比较、工程造价对比,表明了边坡塔的多方面优势,该塔型适用于多雷山区特高压单回路输电线路,为山区特高压交流线路的防雷设计提供参考。
    550 kV SF6 气体绝缘高海拔套管绝缘屏蔽结构
    王海波,狄谦
    2015, 48(1):  104-106.  DOI: 10.11930.2015.1.104
    摘要 ( )   PDF (28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550 kV SF6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GIS)高海拔套管的绝缘屏蔽结构参数对电场分布的影响。针对套管单屏蔽结构方案,通过有限元法研究了接地屏蔽层翻边结构参数组合对套管内部最大电场强度的影响;研究了接地屏蔽层高度对GIS套管内外绝缘电场强度分布的影响。从而通过最优化接地屏蔽层高度和接地屏蔽层翻边结构参数组合,得到合理的套管内外电场分布,有效解决了高海拔型套管外绝缘修正后的内外电场分布均匀化问题,为550 kV SF6气体绝缘高海拔套管的绝缘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NW小世界的量子进化算法在无功优化中的研究
    孟安波,岳龙飞,邢林华,陈育成,李阳
    2015, 48(1):  107-114.  DOI: 10.11930.2015.1.107
    摘要 ( )   PDF (23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量子进化算法的早熟问题,提出了一种适于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NW(newman-watts)小世界量子进化算法。该算法引入了NW小世界网络模型,以一种新颖的随机加边方式动态改变种群个体的邻域拓扑结构,从而保证了整个优化过程中的种群多样性,提高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应用该算法对IEEE-14节点和IEEE-57节点系统进行无功优化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NW小世界量子进化算法在电网无功优化计算中具有较强的全局寻优能力和较高的收敛精度。
    220 kV变电站10 kV直供负荷的改善措施及其经济分析
    张巧霞,畅刚,肖峥,曹晓庆
    2015, 48(1):  115-120.  DOI: 10.11930.2015.1.115
    摘要 ( )   PDF (20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协调220 kV与110 kV变电站布点关系,结合某省220 kV变电站三卷变压器10 kV低压侧直接向负荷供电(简称直供)的实际情况,对全省220 kV变电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直接供电的现状及运行中反映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技术和经济层面提出解决办法:对10 kV直供负荷供电时,将配电网规划和10 kV直供负荷相结合,优化配电网的结构,合理利用220 kV变电站的容量,由220 kV变电站向周边10 kV负荷系统直接供电,在确保供电可靠性的情况下,控制10 kV线路的送电距离。以上措施可挖掘现有电网的供电潜能,降低线路损耗,使电网布局更趋合理。
    电解铝整流系统建模与稳流协调控制策略
    刘皓明,孟侠,高元,袁晓玲
    2015, 48(1):  121-126.  DOI: 10.11930.2015.1.121
    摘要 ( )   PDF (33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大功率直流电解铝供电系统结构,建立了包括电解槽负载模型、饱和电抗器(SR)模型以及有载调压变压器(OLTC)的整流系统模型,提出了稳流协调控制策略:OLTC可对系列电流进行离散性的粗调,SR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对系列电流的连续性微调,两者结合能有效地解决机组投入与退出、阳极效应发生等大扰动下的稳流精确控制问题。基于电磁暂态分析软件包(EMTDC)搭建了6机组整流系统,对网侧电压波动、负荷波动等工况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协调控制策略能保持直流系统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可实现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电流的平稳。
    基于电流变化率的准恒频滞环电流控制方法
    顾振江,卢毅,胡应宏,刘少宇
    2015, 48(1):  127-130.  DOI: 10.11930.2015.1.127
    摘要 ( )   PDF (17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滞环电流控制存在的开关频率不固定,设计输出滤波器困难的缺点,通过对开关频率与滞环环宽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根据电流变化率调节环宽的准恒频滞环电流控制方法。控制方法根据电流变化率来实时调节滞环控制的环宽,实现开关频率的恒定;具有响应速度快和稳定性好的优点,同时克服了滞环电流控制开关频率不固定的缺点;较已有方法计算量小,不依赖于系统参数,容易实现,并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微电网概率性最优的储能容量研究
    马晓博,陈敏,周辛男
    2015, 48(1):  131-136.  DOI: 10.11930.2015.1.131
    摘要 ( )   PDF (21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难以控制,接入微电网后对其安全运行带来很大挑战的问题,指出在微电网中接入储能装置可有效地解决此问题;研究了微电网孤岛运行时储能容量的确定方法,提出了一种概率性最优的储能容量确定方法:计算了微电网调度出力与负荷需求的功率差额,并根据其概率函数密度曲线确定储能系统的最大充放电功率;根据储能系统不同时刻其充、放电量累计值的概率函数密度曲线,求出其最优储能容量,使电网能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大。采用该方法确定微电网储能容量,具有求解方法简捷、所需储能容量小的特点。
    智能电网
    智能变电站电缆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
    贾自杭,李燕青
    2015, 48(1):  137-141.  DOI: 10.11930.2015.1.137
    摘要 ( )   PDF (15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一种遵从于IEC 61850通信规约的智能变电站电缆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首先分析了电缆局部放电的检测原理及检测方法;然后设计了基于光纤同步触发和组网的监测硬件系统,以及基于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和生产者/消费者模式的高速采集,并经过专家系统判别分析后能将监测结果通过IEC 61850规约实现共享的软件系统。最后用2种不同电极结构的局部放电类型,通过模拟实验对监测系统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设备运行良好,监控平台能够准确地监视局部放电信号,能够识别出放电类型,并能通过IEC 61850通信规约将监测结果共享。
    智能变电站中高频开关电源技术应用
    朱世盘,张永超,史忠诚
    2015, 48(1):  142-145.  DOI: 10.11930.2015.1.142
    摘要 ( )   PDF (27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频开关电源因其性能可靠、体积小、效率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变电站直流系统中,为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首先简单介绍了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然后分别对直流充电模块、通信电源模块、UPS电源模块作了详细分析,重点研究了高频开关电源的N+1冗余技术和均流技术。通过研究发现,这2种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高频开关电源模块的可靠性。高频开关电源能够满足智能变电站对直流系统可靠性的要求。
    多ARM协同架构的智能合并单元设计
    朱利鹏,彭晓涛,杨军
    2015, 48(1):  146-152.  DOI: 10.11930.2015.1.146
    摘要 ( )   PDF (26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降低合并单元设备成本、增强其智能化和通用化特性,利用多ARM(高级精简指令集处理器)并行处理的优势来构建智能合并单元。采用灵活的模块化方式来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通过光纤接口方式与其他智能电子设备建立基于快速以太网的双向通信,遵循IEC 61850通信标准进行采样值报文和GOOSE报文的高速网络化传输。结合数据处理和报文传输的要求,详细阐述了采样控制和开入开出控制等核心部分的软件处理流程。采样值及GOOSE传输等相关测试结果表明,该智能合并单元工作可靠而稳定,可满足智能变电站中合并单元在实时性强、可靠性高、通信流量大等方面的要求。
    节能与环保
    活性焦干法烟气净化技术应用于燃煤电厂的适应性分析
    王大卫
    2015, 48(1):  153-156.  DOI: 10.11930.2015.1.153
    摘要 ( )   PDF (10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活性焦干法烟气净化技术的优缺点以及现阶段中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整体发展水平,分析活性焦干法烟气净化技术应用于中国大型燃煤电厂的适应性;总结了该技术应用于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治理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工程造价、对高SO2浓度烟气的适应性、所需物料的供应及脱硫副产物处置及活性焦再生热源等,对于中国高含硫燃煤烟气条件,若采用活性焦干法烟气净化技术,需进行二次技术开发;特别指出,只有研发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资源化活性焦干法烟气宽谱净化技术,实现技术设备国产化,尤其是吸附塔和解析塔等核心设备的加工制造,才能大幅降低工程造价,使该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经济优势而加以推广。
    无氧条件下Na、K、Fe对生物质焦炭脱硝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云端
    2015, 48(1):  157-160.  DOI: 10.11930.2015.1.157
    摘要 ( )   PDF (23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质中Na、K、Fe含量较高,对低氮燃烧所采用的再燃脱硝过程有利。为有效利用中国的生物质资源,有必要对生物质焦炭的脱硝性能进行研究,为此在固定床系统上研究了无氧条件下Na、K、Fe对异相脱硝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的Na、K、Fe可以大大提高生物质焦炭的脱硝效率,在酸洗后的生物质焦炭中添加Na、K、Fe会使得脱硝效率显著增加。其中,当生物质焦炭与Na2CO3或K2CO3的质量之比为0.1时,生物质焦炭的脱硝效率可增加20%以上,且脱硝效率随Na、K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Fe对生物质焦炭脱硝效率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Na、K元素,生物质焦炭与Fe(NO3)3·9H2O质量之比为0.01时即可使生物质焦炭的脱硝效率增加20%左右,但当二者质量之比超过0.04时,生物质焦炭的脱硝效率随Fe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