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18
    电网
    基于DFT的电力系统频率及谐波精确算法
    张艳霞, 陈旭林
    2012, 45(2):  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1.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频率是电力系统运行特性评估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传统频率测量算法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而它所带来的频谱泄露则影响谐波测量的精度。提出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改进测频算法,该算法利用相隔半个周波的3组信号数据求取2个修正系数,分别对相邻两个周波的相角进行修正,再通过其相角差求得实际频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修正采样频率实现同步采样,从而精确进行谐波分析。4种不同情况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好的频率跟踪效果和谐波测量精度。
    四川茂县水电群孤网运行电压控制
    蒲倩, 张毅威, 陆秋瑜, 胡伟, 陈磊, 李健, 周剑, 庞晓艳
    2012, 45(2):  5-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5.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电群通过长距离超高压通道送电,大扰动后与电网解列而形成水电群孤网,孤网可能产生高压现象。基于四川茂县水电群的实际情况,对孤网高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成因,讨论利用发电机进相运行能力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提出了通过发电机励磁控制的方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发电机进相能力,安全、有效地控制水电群孤网电压。
    关于未来智能电网的特征
    何大愚
    2012, 45(2):  9-1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9.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要介绍3位国外电网专家对未来智能电网特征的共同评述。从十多年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经验出发,他们认为未来智能电网在设施和外观上与现有电网不会有很大的差别,但从技术上尤其控制方法上却差别很大,这些差别可概括为:增强的连接性能,更具实时性的通信能力,更先进的设备,自我修整能力和增大的控制能力。这些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未来智能电网的实际了解。
    智能AVC系统(S10)在泸州电网应用
    胡红琼, 张生庭, 王宗山, 马守国, 赵峰, 陈光宇
    2012, 45(2):  12-1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12.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内容之一,智能自动电压控制(smart AVC)面临着同样的建设需要。电网智能AVC系统(S10)在对电压安全、经济和优质的多目标协调控制下,用于在线电压无功优化分析计算与闭环控制。S10系统已在泸州电网投入使用。该系统通过对电网的数据采集分析,智能生成并执行相应的控制策略,满足泸州地区电压无功在线实时控制的需要。S10系统提高了电压合格率又降低网损,大幅度减少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调节次数,在电网的无功潮流优化、数据信息配置、故障智能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发电
    700 ℃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材料研发现状
    张燕平, 蔡小燕, 黄树红
    2012, 45(2):  15-2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15.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700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高温材料的研发现状,同时介绍了与高温材料相关的焊接、高温涂层和冷却技术的研究情况。欧洲、日本、美国对铁素体钢、奥氏体钢以及镍基合金3类高温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及筛选,同时致力于新型高温材料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欧洲、日本在镍基合金与铁素体钢之间的焊接技术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美国研究并制定了不同合金的焊接工艺。美国、欧洲在高温涂层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工作,其中,热障涂层技术将有可能在700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汽轮机中得到应用。冷却技术方面,欧洲、日本对蒸汽冷却和新型网格夹芯材料冷却进行了研究。
    1 000 MW 直接空冷凝汽器变工况研究
    韩中合, 郑庆宇, 吴智泉, 王智
    2012, 45(2):  22-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22.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 0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基于效能—传热单元数方法,建立了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变工况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排汽管道压降及机组对环境散热量等因素对汽轮机末级排汽压力的影响,得出汽轮机末级排汽压力与环境温度、迎面风速、排汽流量间的关系曲线。分析了汽轮机末级排汽压力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为1 000 MW空冷机组在变工况下选择合适的排汽压力和提高经济性提供参考。
    分散控制系统故障应急处理预案
    李建国, 尹峰, 刘武林, 孙耘, 章卫军, 黄勃
    2012, 45(2):  26-3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26.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举例分析了控制系统故障后处理过程影响范围扩大原因,提出编制《分散控制系统典型故障应急处理预案》(简称预案)的必要性,介绍了预案的主要内容、结构、故障应急处理的通用要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故障处理的整个流程,给出了控制系统不同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指导。提出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关注的技术要点,最后给出了预案实施后的效果,供其他单位编制预案时参考。
    燃煤电厂节能调度能值分析方法
    王军, 李永华, 阎维平, 张峰
    2012, 45(2):  31-3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31.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节能调度是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一项主要措施,单一的供电煤耗指标不能全面反映燃煤电厂的节能减排。选取燃煤电厂的供电煤耗、SO2排放、NOx排放、等效可用系数、网损、水资源消耗量作为节能调度指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进行综合指标排序从而确定优先调度顺序。通过计算数据比较,提出的评价方法能较合理地反映燃煤电厂的节能减排情况,为节能调度提供参考。
    300 MW级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运行分析
    李斌, , 李建锋, 盛建华, 张全胜, 尧国富, 王元, 黄海涛
    2012, 45(2):  35-3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35.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300 MW级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已经投运40台,在建和拟建的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超过70台。为了分析我国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的运行状况,调查了我国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3 a的运行数据,对机组的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作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并与同等级的煤粉锅炉机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助于了解已投运机组的整体运行状况,有关的运行数据也可为今后更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的优化设计以及运行调整提供参考,甚至对我国循环流化床技术在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节能与环保
    海水脱硫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关毅鹏, 李晓明, 张召才, 刘国昌, 郭春刚, 陈颖,
    2012, 45(2):  40-4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40.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水脱硫具有经济优势,适合沿海电厂烟气脱硫。对海水脱硫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膜气体吸收海水脱硫工艺、脱硫海水恢复系统、填料和填料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介绍,并从技术、经济和安全方面对海水脱硫、膜法海水脱硫及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进行了性能比较,提出我国海水脱硫技术的发展策略。
    燃煤电厂除尘器分级效率测量及分析
    臧电宗, 梅东升, 梁丁宏, 苏金海, 王勇, 商升
    2012, 45(2):  45-4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45.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空气中细微颗粒物的污染越来越关注。燃煤电厂是细微颗粒物的污染源之一。通过对燃煤电厂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电除尘器出口排烟中PM10、PM2.5 质量浓度的测试,证实不同型式除尘器对细微粉尘脱除存在差异。因此,应特别重视除尘器分级效率,从而正确选择除尘器型式。除尘器出口烟气中PM10、PM2.5、PM1.0等细微颗粒采用串级低压冲击仪分级收集。测试数据表明,对PM1O、PM2.5的脱除效果及除尘效率由高到低的排序均依次为电袋复合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电除尘器;电除尘器出口细微粉尘比例相对较小。
    新能源
    基于分段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有功-频率控制
    林俐, 李晓钰, 王世谦, 史添, 李昊炅
    2012, 45(2):  49-5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49.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缓解大规模风电并网给电力系统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考虑风力发电经济性的前提下,使风电机组具有类似常规机组的调频特性,以改善含大规模风电的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分段控制思想的双馈风电机组有功-频率控制策略,将风电机组有功-频率控制分为4段:卸载运行段、调频段、最大功率运行段及脱网运行段。研究采用该策略的控制模型参数整定问题,进而分析采用该控制策略的双馈风电机组的调频能力,探讨风电渗透率及负荷变化幅度对其调频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双馈风电机组的有功-频率特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有功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风电基地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参数实测与分析
    拜润卿, 秦睿, 智勇, 周喜超, 杨勇
    2012, 45(2):  54-5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54.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酒泉10 GW级风电基地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群涵盖了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磁控电抗器(MCR)等多种补偿装置,类型全,数量多,但性能特点缺乏试验验证,不利于无功/电压管理及补偿装置效能的充分发挥。针对此现状,展开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性能集中测试。考虑电网接线结构、风电场实际运行情况等因素,参考相关国家标准选择测试项目,制定测试方法。实地测试了装设于不同风场的SVG、TCR及MCR等补偿装置的动态调节范围、有功损耗、动态响应时间和谐波电压水平。根据实测结果对3种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在风电场的应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大规模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与运行分析
    戴武昌, 孔令国, 崔柱
    2012, 45(2):  58-6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58.5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一种有效调节功率且改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大规模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动态模型。采用基于功率变化率的改进型扰动观察最大功率跟踪算法和定有功及无功双环解耦策略对光伏系统进行控制。通过静止同步补偿器,快速补偿系统无功功率,维持并网点电压稳定。对包含大规模光伏电站的电力系统进行仿真计算,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其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贡献。
    基于数值天气预报的风能预测系统
    李洪涛, 马志勇, 芮晓明
    2012, 45(2):  64-6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64.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世界范围内风电事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大容量风电机组直接接入高压输电网络,是对电网安全运营、电能质量保证的重大挑战,迫切需要使用风能预测系统来对风电机组的发电功率进行预测。提出一种基于数值天气预报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合型风能预测系统。该系统以基于数值天气预报的风速和风向预测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以自组织神经网络作为预处理模型,以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作为预测模型,并依据特定风电机组或风场的发电量的历史数据对输出数据进行修正。用该预测系统对河北某风电场进行了实例计算,得到可接受的预测结果,表明系统可行。
    电力经济
    基于工程量清单的电网建设项目工程量管理体系
    曾鸣, 许子智, 薛松, 朱晓丽
    2012, 45(2):  69-7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69.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网的建设管理对于国民经济与电力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工程量管理,而目前我国电网建设项目的工程量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分析了我国电网建设项目工程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电网公司业主项目部工程量管理工作中引入全过程工程量管理,阐述了工程量清单应用的必要性,并分别从项目设计、施工、竣工3个阶段出发,构建电网建设项目工程量管理体系,明确了电网建设各阶段工程量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流程,以期为电网建设项目工程量管理提供规范参考。
    中国能源需求与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张粒子, 何勇健, 葛炬
    2012, 45(2):  74-7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2.2.74.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协整理论研究中国能源需求与影响因素的均衡关系,建立中国能源需求的长期均衡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并预测中国未来能源需求。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中国能源需求仍呈强劲增长势头,能源需求与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印证了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必由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