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电气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Scopus数据库收录
DOAJ数据库收录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
下载中心
新闻公告
出版伦理
同行评议
作者指南
作者指南
关于生成式AI的声明
开放获取和版权许可
联系方式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4-05
上一期
下一期
发电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傅雷扬, 汪江, 朱军, 饶元
2013, 46(4): 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1.4
摘要
(
)
PDF
(39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运行中的振动对设备的危害极大,可导致停机甚至断轴事件的发生,离线定期监测不能保证监测的持续性,在线监测分析以预防事故发生为主,在设备出现问题之初就将其解决。提出并实现了振动在线实时监测分析系统,基于Applet+JavaEE(MVC)+MySQL技术,重点研究了网页中的多窗口图形显示、数据交互与消息机制。整合了电厂网络和Internet资源,终端用户只需要一个网页浏览器就可以进行设备状态的监测,并能做到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多个图谱,具有与历史数据比较分析的能力,并提供数据上报功能,以满足电厂和集团等不同级别用户的需求。
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炉膛受热面壁温监测预报系统
刘福国, 辛本权, 冷成岗, 周新刚, 吕贵存, 胡志宏, 姜波
2013, 46(4): 6-1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6.4
摘要
(
)
PDF
(20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蒸发受热面壁温监测主要依靠布置在炉膛外的少量热电偶,炉内管壁温度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通过对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蒸发受热面传热、炉膛热流量分布、蒸发管参数建模以及受热管内强制对流沸腾换热的模拟,实现了全炉膛蒸发受热面管壁温度和燃煤发热量的在线测量。开发的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炉膛受热面壁温监测预报系统在一台1 000 MW应用成功。采用试验方法测试了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炉外壁温的测量值与预测值的偏差在-2.47%~+3.83%,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的监测误差在-6.99%~+5.32%。
Tekla在核电机械模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唐敏精, 鲁勤武, 谢华, 王增琛
2013, 46(4): 11-1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11.4
摘要
(
)
PDF
(9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在核电工程设计中较多采用PDMS或PDS设计软件,但对于由多专业物项紧密布置组合而成且需各专业设计人员高度协同配合的机械模块设计,单独使用PDMS或PDS软件较难完成其全部设计内容。针对现状,结合实际工程设计,分析机械模块的设计流程和钢结构设计软件Tekla在钢结构设计的优势,采用Tekla分3个阶段逐步应用于机械模块设计的实施方法,深入研究Tekla有机融入模块设计的工作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流程方案,为提高钢结构设计与模块其他专业设计的综合布置协调契合度及机械模块的设计效率提供了参考。
电力行业燃煤机组热控调节系统运行情况调研
孙长生, 尹淞, 苏烨, 张鹏, 丁俊宏
2013, 46(4): 16-2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16.4
摘要
(
)
PDF
(9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发电厂热控调节系统品质优化工作经验的沟通和交流,探讨控制系统优化对机组节能降耗的影响,推动控制系统优化工作的健康发展,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了电力行业热控调节系统运行情况的调研。总结、介绍了热控调节系统运行和优化软件应用情况,探讨了热控调节系统优化对机组节能降耗的影响, 提出了当前电厂过程控制系统应优先进行的工作和未来电厂过程控制优化的目标。
直流锅炉给水低氧量处理的试验研究
冯礼奎, 钱洲亥, 周臣
2013, 46(4): 21-24.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21.3
摘要
(
)
PDF
(14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在1 000 MW和600 MW超临界机组直流锅炉给水系统进行了加氧处理工艺试验,考察给水低氧量(氧质量浓度﹤30 μg/L)处理控制给水系统腐蚀的可行性。在给水系统钝化膜形成阶段和钝化膜形成后分别进行了给水低氧量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钝化膜形成阶段应保持较高的给水加氧量;在钝化膜形成后,保持给水氧的质量浓度10~20 μg/L能够维持钝化膜长期稳定,使给水系统得到保护;为防止疏水系统管路腐蚀,给水采取低氧量处理时应将给水pH值控制在9.3以上,不宜再低。
吸收式热泵在供热机组中的应用分析
李建锋, 马庆中, 黄海涛, 尧国富
2013, 46(4): 25-2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25.2
摘要
(
)
PDF
(16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评估吸收式热泵在供热机组中的作用,建立了吸收式热泵在供热机组上应用的节能计算模型,并以某300 MW供热机组为例,对机组的系统能效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供热机组在安装了吸收式热泵以后,供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可大幅度减少抽汽量,在一般情况下,供热机组安装吸收式热泵后,所带来的收益为汽轮机所增加的发电量,而非简单的回收热量。
660 MW超超临界∏型锅炉再热汽温623 ℃探索
翟德双
2013, 46(4): 28-3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28.3
摘要
(
)
PDF
(6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电厂二期工程2台660 MW超超临界机组再热汽温选择623 ℃高参数,在全球的∏型锅炉中将是首次采用。介绍了目前660 MW超超临界机组再热汽温603 ℃的使用运行情况,分析提出了再热汽温提高到623 ℃的相关设计方案及相应的安全措施,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指出锅炉在安装、调试和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电网
1 000 kV与500 kV同塔四回交流输电线路杆塔型式研究
张禄琦, 郝阳, 张小力, 文凡, 臧国华, 魏鹏
2013, 46(4): 32-3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32.4
摘要
(
)
PDF
(19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塔四回输电技术是电网建设中解决输电走廊紧张、提高输电容量、实现“资源节约型”电网的有效手段。依托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1 000 kV与500 kV同塔四回交流输电线路杆塔型式进行研究。借鉴超高压输电线路同塔四回输电技术的经验,基于2种典型杆塔结构,从电磁环境、防雷性能、覆冰校验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选择出合理的杆塔型式,并推荐了塔头布置方案,为1 000 kV与500 kV同塔四回输电线路塔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内外规范输电线路铁塔风荷载特性对比
潘峰, 陈稼苗, 聂建波, 郭勇, 应建国
2013, 46(4): 37-4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37.5
摘要
(
)
PDF
(16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电铁塔属于风敏感结构,风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风荷载是设计的主要控制荷载。随着涉外工程的增多,准确把握国外规范的风荷载取值成为铁塔设计的关键一步。首先对国际上通用的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包括ASCE 74-2009、IEC 60826及BS EN 50341)中关于铁塔风荷载的计算原理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到了一套完整的铁塔风荷载计算方法。以某一典型的输电铁塔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国外规范计算得到了塔身和横担的风荷载,分析了结构各层的风荷载分布特点,并与我国规范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揭示了国外规范计算铁塔风荷载的特点,结果可作为输电铁塔抗风设计的参考。
共走廊同塔交直流输电线路电磁耦合分量的计算分析
吴驰, 张龙伟, 朱军, 吴广宁, 石超群, 吴静文
2013, 46(4): 43-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43.4
摘要
(
)
PDF
(29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充分利用架空线路走廊,交直流同塔输电将是电网未来发展的趋势,开展同塔交直流线路间电磁耦合干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建立了双回交流与单回直流同塔输电线路耦合模型,研究了交流线路不同排列方式、导线相序和运行状态对直流线路电磁耦合的影响,计算了耦合地线以及耦合地线根数变化对直流线路电磁耦合的屏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交流线路呈倒三角且相导线采用ABC/ACB相序排列时,直流线路上的电磁耦合分量较小;交流线路故障严重破坏了电气参数的平衡,导致直流线路电磁耦合分量变大;耦合地线根数越多,屏蔽效果越好,耦合地线根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屏蔽效果将趋于饱和。
采用傅立叶变换分析冲击下GIS局部放电信号
任重, 董明, 吴立远, 任明, 司文荣
2013, 46(4): 48-5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48.5
摘要
(
)
PDF
(39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分析冲击电压下GIS腔体内局部放电信号的特征,将一种时频变换理论即二次型短时傅立叶变换应用于局放脉冲序列的分析,得到信号在时频平面的能量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对含噪声局放脉冲序列时频变换的仿真研究,有效地提取了放电脉冲。另外,在实验室对220 kV GIS母线段进行了尖刺缺陷模型的安装和冲击耐压下局放检测,对实测数据进行了时频分析,验证了二次型短时傅里叶变换在局放信号处理中的有效性,得到了信号时频谱图在不同长度窗函数处理下的变化规律。
共用接地极对直流控制系统的影响研究
王春成, 施世鸿
2013, 46(4): 54-5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54.3
摘要
(
)
PDF
(15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为节省工程用地,降低造价,共用接地极技术被普遍采用。然而,共用接地极技术的应用对直流控制系统是否存在影响、影响哪些方面及其影响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均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此,依托溪洛渡直流工程设计参数,系统分析共用接地极运行对每一条直流输电工程控制系统的影响;并针对溪洛渡直流工程2回直流共建换流站的特点,特别分析共用接地极运行对2回直流协调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溪洛渡直流工程中共用接地极运行不会影响直流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微网孤岛模式下负荷分配的改进控制策略
赵凤贤, 孙丽颖
2013, 46(4): 58-6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58.4
摘要
(
)
PDF
(18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到微网线路阻抗呈阻性引起有功和无功之间存在强耦合,在孤岛模式下,采用传统
V
/
f
下垂控制策略不能有效地实现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随着负荷功率变化而变化,为实现负荷功率的合理分配,提出采用坐标旋转的虚拟功率
V
/
δ
下垂控制策略。该策略由于采用正交线性旋转变换矩阵,实现了功率的解耦,并且增加了功率输出限制反馈环节修正项和微分环节修正项,有效地跟踪负荷功率的变化,确保负荷的合理分配。通过对微网孤岛运行模式下增/切负荷或退出某一分布式电源进行Matlab仿真分析,验证所提出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风火电组合外送系统中风电改善火电机组SSR的研究
雷虹云, 郑超, 岳兴华, 徐光年, 鲍建飞
2013, 46(4): 63-6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63.5
摘要
(
)
PDF
(19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煤炭基地电力与风电基地电力的组合外送在中国具有现实需求。外送通道中一般需加装串联补偿装置,以提升风火电组合外送能力,但可能导致送端火电机组发生次同步谐振(sub-synchronous resonance, SSR)。为此,基于加入风电系统的IEEE SSR第一标准测试模型,采用时域仿真及Prony阻尼比辨识法,定量分析风电场接入对其近端火电机组SSR特性的影响;并根据相位补偿原理设计风电机组附加阻尼控制器,通过动态调节风电机组的无功出力,在次频域内提供电气正阻尼,以消除SSR。此时,由于双馈风电机组采用有功、无功解耦控制,风电机组的有功出力基本不受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改善经串联补偿外送的大容量风火电组合系统动态特性,提高大规模风电跨区消纳能力。
基于指数权函数的抗差状态估计算法
蔡凝露, 幺莉, 林济铿, 王刚, 王文杰, 罗卫华, 刘涛, 王旭东
2013, 46(4): 69-7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69.4
摘要
(
)
PDF
(15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是电力调度中心一切高级应用及分析的基础。针对加权最小绝对值法(WLAV)状态估计收敛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指数权函数的状态估计新算法(E-LAV)。该方法采用指数权函数代替WLAV的不连续权函数,从而克服了WLAV方法在权函数间断点收敛性能大大降低的缺点。以4节点系统及IEEE-118系统作为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E-LAV算法在拥有与最小二乘法(WLS)近乎类似的迭代速度的同时,却拥有很强的抗差能力。该算法只需在原有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修改权重矩阵即可,因此拥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新能源
基于AWS的波浪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吴峰, 杨鑫, 鞠平, 张小平
2013, 46(4): 74-7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74.4
摘要
(
)
PDF
(14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阿基米德浮子(Archimedes wave swing,AWS)的波浪发电系统是第1个直接驱动式波浪发电系统,其结构简单,效率较高。对AWS式波浪发电系统的浮子和直线发电机进行建模,给出其驱动系统模型,推导出直线发电机模型在
abc
坐标和
dq
坐标之间的变换关系,以及
dq
坐标下的直线发电模型,为设计其控制器打下基础。利用Matlab仿真软件搭建AWS式波浪发电系统的仿真系统,并进行空载和负载状态下的仿真,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区域风电生产运营监控系统的开发
包大恩
2013, 46(4): 79-8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79.3
摘要
(
)
PDF
(20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都建有多个风电场。这些风电场厂址分散,并且采用不同型号的风电机组,其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也不相同,给风电公司的生产运营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也给电网的调度和安全运行带来很多问题。为此,开发了区域风电生产运营监控系统。该系统在WEB上实现SCADA功能,可对不同数据规约进行统一整合,进而可对不同机型的SCADA系数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使区域风电公司能够远程集中监测和控制管理区域内分散的风电场,为风电生产的“无人值守”打下基础。
信息与通信
输电线路视频图像识别管理系统
孙凤杰, 齐京亮, 李媛媛, 范杰清, 张敏
2013, 46(4): 83-8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83.5
摘要
(
)
PDF
(22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输电线路的监测、预警技术,对预防和减少输电线路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据此,研制了一种输电线路视频图像识别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输电线路远程监控、故障识别以及信息管理3个功能模块。其中故障识别模块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对导线覆冰厚度计算和舞动幅度计算的功能,并且各功能根据其识别对象的关联性相互协调工作。信息管理功能模块以数据库为支撑,可以实现对设备信息、报警信息、微气象信息以及识别结果的管理。此外,系统还将特定的微气象参数作为启动覆冰和舞动识别计算子程序的判定条件,一旦监测地点的微气象条件达到启动条件,则自行启动相应的识别程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工作效率。
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电力资产联动中的应用
张鸿湛
2013, 46(4): 89-9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89.3
摘要
(
)
PDF
(10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射频识别技术(RFID)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目前电力行业已经将其用于物资管理、资产管理以及智能巡检等业务环节。主要讨论了RFID在电力系统自动转资中的应用,在ERP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上初步实现物资、设备和资产的联动,为自动转资提供技术支撑。
节能与环保
IGCC电站脱硫系统中的羰基硫水解工艺
张瑞祥, 高景辉, 令彤彤, 朱声宝
2013, 46(4): 93-9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93.4
摘要
(
)
PDF
(14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某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净化单元脱硫系统中羰基硫(COS)水解器的水解工艺。对COS水解器的启动方式和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COS水解器运行的最佳条件:床层温度180 ℃,空速1 451 h
-1
,工艺气冷却器出口原料气温度50~60 ℃。在此工况下运行,COS水解转化率可达92.5%。此外,分析COS水解器运行中常见问题,指出必须严格控制原料气中氧气和水蒸气的含量。
火电厂煤场自燃的形成特征及防控方法
韩宏彬
2013, 46(4): 98-10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3.4.98.5
摘要
(
)
PDF
(44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生产实践,描述煤场存煤自燃的过程,阐述煤场自燃的煤质、区域、季节等特征。总结归纳了防控自燃的有效方法:选择稳定性好的煤种对煤场进行铺底处理;夯实煤堆底层周边;自燃风险高的煤于专区储存或与灰分高的煤混合储存;针对不同自燃情况正确采用以水灭火的方式;合理组堆减少向风面;优先取用高风险煤。某发电公司采取上述措施后,煤场自燃率逐步下降,已实现连续较长时间无自燃现象发生。
(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电力》编辑部
主编:汤广福 单葆国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未来科技城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区B座315
邮编:102209
电话:010-66603809(编辑部)
010-66603806(广告、发行)
010-62662699-1(技术支持)
传真:010-66603578
国内邮发代号:2-427
国外发行代号:M-276
广告登记证号:京昌市监广登字20190011
新闻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青年编委信息登记表
青年编委信息统计表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论文模板
《中国电力》撰写规范
版权转让协议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二维码
AI
小
编
AI小编
您好!我是《中国电力》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