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4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18
    电网—特高压直流输电专栏
    ±8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十字组合角钢塔承载力真型试验
    韩军科
    2014, 47(10):  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5
    摘要 ( )   PDF (16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J30102十字组合角钢塔是我国第1基±800 kV直流特高压双回路真型试验塔,塔总高75.5 m,塔重176.8 t。SJ30102试验塔顺利通过了大风、安装、覆冰、断线等7个工况的荷载试验,45°大风超载工况下,加载至设计荷载的134%时,十字组合角钢受压失稳破坏。试验结果表明:主材轴力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相吻合,计算模型合理;考虑填板布置形式的十字组合角钢稳定承载力计算值与稳定应力实测值吻合较好,计算方法合理准确,DL/T 5154—2012关于十字组合角钢稳定计算方法过于保守;一字型填板布置形式,能够减轻塔重约3%,填板及螺栓计算方法安全可靠;十字组合角钢主材与斜材的新型连接形式,能够提高2个分肢角钢的协同工作性能,受力均匀性较好。
    哈密南±800 kV换流站换流区域建构筑物结构设计
    张玉明, 应捷, 常伟, 张咪, 汪伟
    2014, 47(10):  7-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7.1
    摘要 ( )   PDF (65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换流区域为±800 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核心区域,是换流站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哈密南 ±800 kV换流站工程技术条件,论述了换流区域主要建构筑物的结构设计特点。结合国内已投运的±800 kV换流站设计、施工和运行经验,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施工方便的原则,总结了±800 kV换流站换流区域包括阀厅、控制楼内电缆夹层、空冷器保温室、换流变压器基础及搬运轨道、换流变压器进线构架等建构筑物结构选型及实施方案,以期对后续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结构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交流滤波器场布置研究
    张先伟, 彭开军
    2014, 47(10):  15-18.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5.3
    摘要 ( )   PDF (33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流滤波器及并联电容器是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布置交流滤波器场,尤其是交流滤波器大组配电装置,对控制特高压换流站总平面占地及工程造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交流滤波器大组田字形及其2种改进布置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得出:优化方案A占地较少,适应性最强,宜推荐采用;优化方案B占地最省,费用最低,但适应性较差,在不便采用单柱式隔离开关的地区可采用。
    特高压阀厅金具表面电场计算及起晕校核
    刘泽洪, 丁永福, 王祖力, 张燕秉, 徐光辉, 金硕, 胡龙飞, 朱琳, 杜志叶
    2014, 47(10):  19-2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9.4
    摘要 ( )   PDF (26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对阀厅内部金具的起晕情况进行校核,以某±800 kV特高压换流站阀厅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三方软件完成实体精细建模,输入到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进行前处理,结合PSCAD软件仿真得到的电位波形,采用瞬时电位加载法,对阀厅3D模型在一周期内各工况下的电场分布情况进行了有限元计算。采用子模型法,实现了局部电场的精确求解。根据电场计算结果,结合相关经验公式以及试验结果,对管形和球形金具的起晕情况进行了校核,在校核过程中,对形状不规则的金具进行了相应的等效模拟。校核结果表明所选阀厅金具在电晕控制方面具有一定裕度,满足阀厅金具设备安全运行要求。研究结果为特高压阀厅金具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
    柏晓路, 李健, 陈媛, 黄欲成
    2014, 47(10):  24-2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24.5
    摘要 ( )   PDF (15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特高压直流输电电磁环境问题对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限值,按照给定的初始条件,采用模拟电荷法、有限元法、CISPR、EPRI经验公式等方法计算合成场强电场、地面离子流密度、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等电磁环境参数。研究表明,可听噪声是导线选型的控制因素。根据不同的极间距和海拔高度情况,推荐相应的导线型式,并给出不同导线型式推荐的导线最小对地距离。
    特高压双回直流架空线路电晕起始电压的计算分析
    李永明, 刘飓风, 徐禄文, 秦澔澔
    2014, 47(10):  30-3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30.5
    摘要 ( )   PDF (10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特高压双回直流架空线路的电晕起始特性,本文考虑线路排列方式和绞线的实际结构,结合气体放电理论建立了特高压双回直流线路的起晕电压计算模型。根据正负极起晕的不同机理,在利用优化模拟电荷法对绞线表面空间电场求解的基础上,计算了各极子导线的起晕电压。分析并讨论了导线布置、温度与气压及绞线参数等因素对起晕电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排列方式时线路起晕电压值较高。另外,导线半径的增大、气压的升高、分裂数的增加都能显著提高起晕电压。导线对地高度、极间距、上下层导线高度及分裂间距也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起晕电压。绞线绞入率逼近于0时,绞线起晕电压接近光滑导线的起晕电压。
    ±800 kV同塔双回直流输电工程绝缘配合研究
    张刘春, 殷禹, 葛栋, 丁玉剑
    2014, 47(10):  36-3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36.3
    摘要 ( )   PDF (11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特高压电网的不断建设,可供特高压输电线路经过的通道逐渐变得有限,线路走廊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提高现有输电走廊的利用效率,有必要研究±800 kV特高压线路同塔双回输电技术。对换流站电气设备和架空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研究认为,换流站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可与以往单回线的相同。对于±8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工程,由于线路之间的互感作用,其参数会有所改变,对线路上的过电压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8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采用V形绝缘子串的悬挂方式,与中国以往±800 kV单回V形绝缘子串水平排列的悬挂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分析研究表明,±8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工程的空气间隙,决定于操作过电压。依据±8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工程操作过电压仿真计算,以及±800 kV同塔双回真型塔放电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绝缘配合研究,推荐了±800 kV同塔双回直流线路最小空气间隙距离。
    基于形态学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雷击干扰识别
    陈仕龙, 曹蕊蕊, 毕贵红, 李兴旺, 荣俊香
    2014, 47(10):  40-4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40.6
    摘要 ( )   PDF (15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和识别输电线路雷击干扰的暂态特征对研制基于暂态量的保护及提高其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形态学多尺度形态分解可以将复杂信号分解为具有物理意义的各部分,并且能凸显波形的局部特征。基于此,运用数学形态学对±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雷击未故障、雷击故障和其他原因接地故障的暂态电流进行多尺度分解,提取高、低频段上的谱能量,并用这2个谱能量的比值构成主判据,实现雷击干扰与故障状态的识别。根据电流首波头的第2尺度和第6尺度分解波形的电流幅值最大值的比,进一步判别是雷击故障还是其他原因接地故障。通过大量的仿真验证了该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
    送端弱系统对特高压直流工程调试和运行的影响
    王华伟, 韩民晓, 张健, 郭小江, 吴娅妮, 杨万开, 刘耀, 宋瑞华
    2014, 47(10):  47-5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47.4
    摘要 ( )   PDF (9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直流系统输送容量大、无功消耗大、控制复杂,而弱送端系统网架和电源构成简单,直流故障或扰动给电网运行控制带来诸多问题,分析特高压直流工程弱送端系统在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直流启动与功率升降、过电压、机网协调等方面诸多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并结合复奉特高压直流工程系统调试情况提出了弱送端系统特高压直流工程调试项目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和稳定控制措施、电压/无功控制、直流线路保护配置等方面需注意的问题及相应控制措施,同时分析了在特高压直流工程弱送端系统运行时的一些其他现象,文中结论对特高压直流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电网
    基于逆向云的电能质量扰动综合评估方法
    徐柏榆, 王玲, 李玎, 盛超, 马明
    2014, 47(10):  52-5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52.4
    摘要 ( )   PDF (21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充分考虑扰动分类等级边界值具有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结合云模型的不确定推理特性与物元分析理论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逆向云发生器的电能质量扰动综合评估模型。通过逆向云发生器建立电能质量扰动综合评估的标准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的数据分析,对现有模型进行实时修正,使得扰动综合评估模型具有更强的实时性。针对电能质量扰动综合评估的特点,将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评估法相结合得到扰动综合评估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值使得扰动综合评估结果可信度更高。对金属厂的中频炉和牵引变电站的试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500 kV复合绝缘子横向覆冰现象有限元分析
    陈彦, 阳林, 刘国特
    2014, 47(10):  57-6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57.6
    摘要 ( )   PDF (66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雨凇覆冰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绝缘子上的冰棱会导致其电场与电位分布的恶化。为探究绝缘子覆冰横向增长现象对绝缘子沿面电场电位的影响,利用ANSYS仿真软件,建立500 kV复合绝缘子覆冰有限元模型。根据输电线路现场与实验室中绝缘子覆冰出现的冰棱横向增长现象,在仿真模型中改变冰棱长度、角度、位置以及横向竖直冰棱同时出现等情况,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各覆冰形态对复合绝缘子电场电位分布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雨凇条件下,覆冰横向增长冰棱长度、位置的改变对复合绝缘子沿面电位电场分布的影响较小;随着冰棱铅垂角度减小,复合绝缘子沿面电场电位分布畸变增大,竖直覆冰对复合绝缘子沿面电场电位分布起主要影响。
    360°风作用下线条风荷载分配系数特性
    潘峰, 高志林, 王轶文, 聂建波, 应建国
    2014, 47(10):  64-7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64.6
    摘要 ( )   PDF (21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条风荷载的准确计算是输电杆塔设计的关键一步,角度风荷载分配系数的选取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对常规线条风荷载(0.5Φ1=0.5Φ2=0)的计算原理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到了0~90°范围内的角度风荷载分配系数。同时,通过对风向角θ和线路转角Φ的剖析,推导了线路前后侧360°风吹时的线条角度风荷载分配系数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前后侧挡距不同分配比例(0.5Φ1=0.5Φ2,0.5L1∶0.5L2=5∶5、4∶6、3∶7)时的线条角度风荷载分配系数,分析了分配系数的特点,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线条角度风荷载分配系数的特点,可作为输电杆塔抗风设计的一种参考。
    输电塔线体系导线舞动过程中的振幅和张力
    赵莉, 严波, 吕欣, 梁明
    2014, 47(10):  71-7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71.5
    摘要 ( )   PDF (31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3条四分裂线路段塔线耦合体系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导线舞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各档各相导线舞动过程中的振动幅值和张力变化,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有理论简化公式和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导线舞动过程中耐张档的舞动幅值明显大于直线档的舞动幅值,并且认为理论简化公式适用于耐张档的舞动幅值估算。以往所提出的经验公式适用于直线档的舞动幅值估算,以及提出的简化公式可以用于估算导线舞动过程中动张力的变化。此外,导线舞动过程中耐张塔的应力远大于直线塔的应力,特定风速下导线和耐张塔上的最大应力超过其许用应力,可能造成断线和杆塔破坏。
    特高压架空输电线子导线不同排列下场强仿真研究
    白龙生, 常美生, 曹冬冬
    2014, 47(10):  77-8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77.4
    摘要 ( )   PDF (20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低分裂导线表面和周围场强,可以减小特高输电线下方电场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首先选取有限元法建立模型,计算架空输电线表面和周围场强;其次通过有限元法,计算子导线异型排列下的最大相导线表面平均场强、线下距地1 m处的最大场强和走廊宽度;最后对比分析数据,得出子导线椭圆长轴水平排列优于子导线圆形排列的结论。此仿真结果表明:倒三角架空线路八分裂子导线按水平椭圆排列可降低最大相导线表面平均场强、线下距地1 m处的最大场强和走廊宽度。研究结果若应用于架空输电线路中,可减小电晕损耗、无线电干扰水平和可听噪声,同时杆塔高度也可适当降低。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新标准解读
    吴蓓, 钟泽章
    2014, 47(10):  82-8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82.3
    摘要 ( )   PDF (16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继电保护产品的技术性能,提高标准化设计水平,满足继电保护产品在设计、试验、检验及运行管理中的规范化要求,《DL/T 478—2013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已发布实施。针对新发布标准更改和补充的内容,详细论述了历次修订原因和技术背景,指出了标准改进依托技术发展的大原则;深入解读了标准中增加的性能要求、安全要求、检验规则的改进;推动继电保护设计和管理人员更为准确理解和贯彻现行标准。
    电网动态无功配置选址的修正轨迹灵敏度分析法
    钟胜, 田昕, 王慧来, 张昌, 姚勇
    2014, 47(10):  86-9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86.5
    摘要 ( )   PDF (20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深化发展,系统对电压及无功调节的要求越来越高,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前景趋好,然而目前仍缺少实用的能指导动态无功配置选址的有效方法。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态灵敏度、时域仿真和轨迹灵敏度的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修正轨迹灵敏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反映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对系统各节点电压的全局改善程度,为动态无功最优配置选址提供量化指标。最后,通过IEEE39母线系统和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发电
    1 000 MW超超临界锅炉低NOx 燃烧技术改造及性能优化试验
    邹磊, 岳峻峰, 陈永生, 梁绍华, 许亦然, 张恩先
    2014, 47(10):  92-9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92.5
    摘要 ( )   PDF (22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降低NOx排放,某电厂对其1 000 MW超超临界锅炉进行了低NOx燃烧技术改造。改造后锅炉NOx排放质量浓度较改造前降低42%,但CO排放质量浓度、飞灰含碳质量分数较改造前均有上升。在分析改造前后锅炉燃烧工况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燃烧调整试验,通过改变省煤器出口O2体积分数、二次风配风方式、OFA风量和SOFA风量,研究了不同工况下锅炉燃烧及NOx排放特性。调整后锅炉在高负荷下CO排放质量浓度降至100 mg/m3以下,飞灰含碳质量分数降至1%以下。
    掺烧废弃硅粉对准东煤钠迁徙及灰熔融影响的实验研究
    魏博, 王学斌, 张利孟, 谭厚章, 徐通模
    2014, 47(10):  98-10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98.4
    摘要 ( )   PDF (10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废弃硅粉与准东五彩湾煤掺混燃烧,研究其对准东五彩湾煤钠迁徙及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准东煤掺混硅粉后,灰样中的钠显著增加,固钠率随硅粉掺混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灰样的灰熔融特征温度随硅粉掺混比例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XRD及XRF分析表明,掺混硅粉会导致准东煤灰内的CaSO4提前发生分解,分解产生的CaO容易形成低温共融的钙铁辉石,是导致准东五彩湾煤灰样熔融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但掺混比例达到9%时,方石英成为灰样内主要成分,能够起到“骨架”作用而导致灰样熔融温度升高。
    进风加热方式对空气预热器热力性能的影响
    陈珣, 段学农, 陈一平, 朱光明, 王敦敦
    2014, 47(10):  103-10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03.6
    摘要 ( )   PDF (15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比较分析不同进风加热方式下,采用烟气脱硝技术的火电机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出口烟风温度、蓄热元件金属壁温,以及酸腐蚀区域和硫酸氢铵沉积区域的影响趋势和变化规律,基于热力计算模型,结合某电厂600 MW机组空气预热器实例,分别在热风再循环和暖风器进风加热方式下,对其热力性能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热风再循环方式下,随着热风再循环比率的增大,冷段蓄热元件出口平均壁温升高,热段蓄热元件出口平均壁温降低,冷端酸腐蚀区域缩小的同时,硫酸氢铵沉积区域上移,将加剧空气预热器的积灰堵塞;暖风器加热方式下,热段、冷段蓄热元件出口平均壁温同时升高,酸腐蚀区域和硫酸氢铵沉积区域同时下移;对于燃用高硫煤并采用烟气脱硝技术的火电机组空气预热器,应进行冬季调峰运行工况下的热力校核计算,推荐优先选用暖风器作为其进风加热方式。
    SCR法烟气脱硝后空气预热器堵塞及应对措施
    惠润堂, 韦飞, 王宝德, 杨爱勇
    2014, 47(10):  110-112.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10.2
    摘要 ( )   PDF (7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是目前燃煤电厂常用的烟气脱硝技术,火电厂加装SCR脱硝装置后易出现空气预热器(空预器)腐蚀和堵塞问题。通过某电厂实际案例,分析了SCR脱硝装置投运后对空预器运行造成的影响,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给出应对措施。为控制空预器压差不继续增加,该电厂低负荷运行时SCR脱硝系统停止喷氨,正常运行时减少喷氨量,并在停炉后将空预器冷端换热元件更换为镀搪瓷元件。采取措施后运行一年多来,空预器压差正常,未出现严重的堵塞现象。
    除渣系统选择的若干问题探讨
    胡振君
    2014, 47(10):  113-11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13.3
    摘要 ( )   PDF (6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式除渣系统会对结渣及锅炉效率产生影响。通过对煤种结渣性及锅炉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减少干式除渣系统对结渣及锅炉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的措施;与此同时分析了结渣性煤种对湿式除渣系统的影响。研究认为,降低锅炉结渣,应重视炉膛设计、换热器布置、燃烧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对于结渣性煤种,无论是干式还是湿式除渣系统,均需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自身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减少对锅炉燃烧的不利影响;除渣系统的选取应遵循DL/T5142《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要求合理选择,不能单纯因为锅炉燃用易结渣性煤种而放弃选择干式除渣系统。
    低低温电除尘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赵海宝, 郦建国, 何毓忠, 姚宇平
    2014, 47(10):  117-12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17.4
    摘要 ( )   PDF (25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低温电除尘技术是电除尘新技术,其自身耗能少,并可去除烟气中大部分的SO3,在日本已经成为燃煤电厂烟气治理的主流,而国内对低低温电除尘器其各方面的性能和影响因素研究较少。针对低低温电除尘技术的煤种适应性、酸露点、灰硫比及其计算公式、二次扬尘、离线振打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典型的低低温电除尘系统、灰硫比对电除尘器腐蚀和除尘效率的影响幅度、旋转电极与低低温电除尘的结合系统,列举了中国即将投运的具有代表性的低低温电除尘器。
    中速磨煤机金属陶瓷复合磨辊及磨盘的研究
    钱兵, 孙书刚, 朱昱, 倪红军, 宋汉超, 周澄
    2014, 47(10):  122-12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22.3
    摘要 ( )   PDF (21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磨煤机是火力发电厂的重要设备之一,磨辊和磨盘是磨煤机的关键核心部件。分析磨辊及磨盘衬板的工况特点及工作原理,阐述磨煤机磨辊及磨盘衬板的制造现状,介绍制备金属陶瓷复合磨辊及衬板的新工艺。新工艺产品与传统铸造工艺产品相比,前者使用寿命提高1倍,且研磨效率有较大提高。使用新工艺产品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显著。
    1 000 MW汽轮机组润滑油系统进海水原因分析及处理
    陈素红, 于乃海
    2014, 47(10):  126-129.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26.3
    摘要 ( )   PDF (10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山东某沿海电厂1台1 000 MW汽轮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冷油器泄露导致大量海水进入润滑油系统,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采用离心式滤油机和滤芯式滤油机对其滤油去除油中水分的处理方案,同时提出采用溶解洗脱法测定油中海水氯离子的含量,以判断油中夹带海水是否去除干净。经滤油处理汽轮机油中海水质量浓度由24 414 mg/L降至 10.1 mg/L,氯离子质量浓度由155 mg/L降至未检出。实践证明,进海水后严重污染的润滑油经滤油机处理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避免了恶性事故的发生。
    计算机射线成像(CR)图像灵敏度测试技术研究
    华雄飞, 王彬, 钟华, 方松利, 陆锡智, 叶峰
    2014, 47(10):  130-133.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30.3
    摘要 ( )   PDF (21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计算机射线成像(CR)灵敏度测试技术进行研究并设计了灵敏度测试专用试块,通过大量试验测试证明,所设计的灵敏度测试试块能很好地验证CR技术对物体细节的显示能力差异,并能测定CR工艺参数对图像灵敏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分别使用孔形、线形像质计、双丝形像质计以及灵敏度试块进行灵敏度测试,所得结果表明灵敏度测试试块的灵敏度区分能力明显高于孔形、线形及双丝形像质计。
    节能与环保
    燃煤火电机组无烟气旁路脱硫系统运行及改造方案研究
    李兴华, 赵彩虹, 牛拥军, 何育东
    2014, 47(10):  134-136.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34.2
    摘要 ( )   PDF (13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烟气旁路脱硫系统需和主机同步启停,对脱硫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烟气脱硫系统取消烟气旁路后的运行优化措施及改造方案进行研究,对烟气、吸收塔、吸收剂浆液制备、石膏脱水、事故排空、电气和热控等系统,提出了优化方案和改造原则;建议将脱硫系统纳入“主机”行列,提高脱硫设备运行可靠性,确保发电机组安全运行。
    某超临界350 M W机组增压风机(带旁路)的RB控制
    王晓勇, 赵志丹, 郭三虎
    2014, 47(10):  137-14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37.4
    摘要 ( )   PDF (46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环保要求火电项目必须取消脱硫大旁路烟道,某电厂350 MW超临界机组的烟气脱硫系统(简称FGD)在配置单台增压风机的情况下若发生增压风机跳闸,则会造成锅炉主燃料跳闸(MFT)而被迫停炉。为保证机组长周期安全运行和减少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该火电厂取消原设计脱硫烟气大旁路后增设增压风机旁路烟道,在增压风机故障跳闸后增压风机旁路快开并同时触发增压风机快速自动减负荷(RB)。通过对增压风机跳闸后的热工控制策略进行设计改进及不同负荷点的增压风机RB成功试验,消除了锅炉运行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效果较好。
    新能源
    光伏发电功率预测预报系统升级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
    崔杨, 陈正洪, 成驰, 唐俊, 谷春
    2014, 47(10):  142-147.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42.5
    摘要 ( )   PDF (27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伏发电功率预测预报系统V2.0”开发完成于2012年初,由于国家能源行业标准《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功能规范》(2014)即将颁布,完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适用性,对系统升级尤其必要。从系统框架完善、预报方法改进、网络技术应用以及功能模块优化等4个方面对“光伏发电功率预测预报系统V2.0”进行了升级。升级内容主要包括:新增集合预报法以实现多种预报方法的集成优化,新增B/S架构方式并通过Silverlight 4.0技术实现预报产品的网络发布,新增电站地理信息地图显示从而增强系统的展示性,加强入库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及对系统进行发电单元划分。升级后的系统已推广应用于全国多家光伏电站,将有助于电网对光伏发电的合理有效调度及光伏电站发电效率的提高。
    风光储项目价格机制及经济性分析
    尤培培
    2014, 47(10):  148-151.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48.3
    摘要 ( )   PDF (12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有可再生能源价格机制和补贴政策是否能够继续适应并满足可再生能源的科学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总结和反思的问题。分析风光储项目技术选型及造价,选取典型风光储项目,分析现行风光储电价政策的适用性,并对可能的核价方式进行探讨,对不同定价方式下项目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法量化了造价和电价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提出风光储的定价机制:短期内可以采用整体定价模式予以核价;长远来看,为保证价格政策的激励性,促进公平和提高效率,风光储项目宜分开定价,出台单独的储能电价政策。
    东北地区风电运行消纳形势及原因分析
    谢国辉, 樊昊
    2014, 47(10):  152-155.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52.3
    摘要 ( )   PDF (13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年我国风电运行消纳形势总体向好,东北地区风电消纳有所改善。提出了风电并网容量与本地消纳能力比例、风电增长速度与本地负荷增长速度比例、风电并网容量与灵活调节电源比例等关键性指标,对2010—2013年东北地区风电运行消纳现状进行客观评估,分析风电弃风的主要原因,展望2014年东北风电运行消纳形势。分析表明,东北地区风电大规模发展与本地消纳能力、与系统调峰能力不匹配是当前弃风的主要原因。加快跨区电网建设、扩大风电消纳范围是解决东北地区风电消纳问题的根本途径。
    风电供热价格机制研究及经济性分析
    王彩霞, 李琼慧, 谢国辉
    2014, 47(10):  156-160.  DOI: 10.11930/j.issn.1004-9649.2014.10.156.4
    摘要 ( )   PDF (13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影响风电供热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和风电供热的价格机制,并结合案例对风电供热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目前的单位面积售热价格、售热量、热力站投资,核算热力站与风电场整体经济性比单独核算热力站经济性更为合适。在单位面积售热价格、售热量、项目投资一定的情况下,要保证热力站与风电场整体经济性,热力站可承受的购电电价不能高于一定值,可通过补贴热力站投资等方式保证风电供热项目的经济性。